分享

“德寿宫”款龙泉窑青瓷标本小考

 白田闲人 2016-01-18



此款标本采自杭州某工地,系一龙泉窑青瓷器残底,胎质细白,胎骨稍厚,釉层较薄,釉面泛玻璃质感光泽,开有不规则浅纹,积釉处青翠晶莹,内底釉下刻铭文“……德壽宮初四日告”,圈足底裹釉,外底留有四个支钉痕,支钉痕大致呈圆形,较粗大,呈凸起状。

从胎釉特征来看,此标本符合南宋早期龙泉窑产品特征,而其自身所刻的釉下铭文更明确其为南宋初年德寿宫之物。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八“德寿宫”条载:“德寿宫在望仙桥东,元系秦太师赐第,于绍兴三十二年六月戊辰,高庙卷勤,不治国事,别创宫廷御之,逐命工建宫殿,匾德寿为名。后生金芝于左栋,改殿匾曰康寿。”德寿宫系由望仙桥东面的秦桧府扩建而成,是宋高宗赵构1162年退位居住的宫殿,之后诸帝多仿效高宗退居此宫,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禅位三子赵敦,移居此宫改德寿为重华宫。后又一度因奉养宪圣太后、寿成太后而更名慈福宫、寿慈宫。据此可知,此标本烧制于公元1162年~1189年之间。又,釉下刻款系入窑前刻成,故此器应系宫廷定制之物。据铭文内容来看,或因祭祀祈福等特殊用途而刻。

类似“德寿”字款也见于定窑器,但定窑器刻款多系运用砣子一类工具完成的后刻款,通常还填有朱砂一类的红色颜料。南宋之时,朝廷早已失去对汝窑、定窑等北方窑场的支配权,通过购买等途径所得的定窑器数量有限,按需分配而刻上字款也在情理之中。龙泉窑则不然,由于宋室南渡促成北方大量人口的南迁,使这个在五代北宋刚刚崛起的南方窑口迎来了非常有利的发展机遇。此件带款龙泉窑标本是一个实物例证:南宋早期龙泉窑承烧过宫廷用器。

此件德寿宫款支钉标本,质量并不算上乘,但却采用了十分罕见的支烧法,与普通龙泉窑的装烧工艺判然两分。南宋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而国库空虚,朝廷对官用器的要求没那么高,而一般的宫廷生活用瓷也不可能按照御用级别而造。如“德寿宫”款支钉标本质量平平,与同时期的普通龙泉窑产品差距不大。 廷用器质量不高的现象也见于同时期的越窑器,在绍兴、杭州等地发现的一些越窑“御厨”款折腹盘残片,“进坤”款龙纹碗底残片等,做工都很普通,明显不如越窑盛时之“秘色”,虽然低岭头越窑中发现了一类与传统越窑风格截然不同,而与北宋汝官窑及南宋官窑产品非常相似的“官窑型”产品,但类官型产品占的比例较小,质量普通的传统越窑产品则是大多数。

另,据考,德寿宫即今杭州中河高架望江门一带,此处所出龙泉窑瓷片还见有“元祐”款。与定窑、越窑等相比,龙泉窑字款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且所刻字款大都也见于定窑、越窑等器物,但“元祐”铭似乎是孤例。该标本器身满布开片,有冰裂纹,修足规整,足底露胎处呈鲜艳的砖红色,施乳浊釉,呈淡粉青色,局部透青透绿透蓝透粉红色,釉面质感莹润如翡翠,外底有气泡,呈微生烧状,底部刻“元祐”二字。根据铭文字体比对,显然符合砣子刻字的特征,应系后刻。“元祐”二字较费解,笔者曾做过相关考证,最终均以否定,各位看官如有高见,望不吝赐教。



注:本公众平台文章均系叶英挺馆长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原创不易,请自觉尊重个人劳动成果。

叶英挺馆长微信号:qingci893923,欢迎交流探讨。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阅读、学习最新的龙泉窑知识,尽在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