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放松小指是修炼太极拳的窍要2、一种方法即可打通人体全部经络转载

 wuye5358 2016-01-18
   放松小指是修炼太极拳的窍要  (转)

在修炼太极拳中,小手指似乎无足轻重,习练者往往不注意它的存在,也不刻意去练小指的动作。但在太极内功中,小手指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小手指有阴阳两条经络,自少泽、少冲始,手太阳小肠经主阳,手少阴心经主阴。心、小肠在人体中处於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保健、养生密切相关。笔者月在广东省兴宁市讲学。在课前与几位拳友交谈,得知有的拳友经常有胸部憋闷感,练拳後感觉胸腹不顺畅,便说:“我从北京来,为了大家健康,送给你们每人半个保健医。”台下的听众热情洋溢,气氛十分活跃,便开始了“松功讲座”。


两小时过去了,半个保健医还没有出场,有的朋友坐不住了,递条子问这件事。我告诉大家,保健医就在自己的身上——是小指。很多朋友纷纷看自己的小手指。我请朋友们站起来,举右手,不要用力,以无名指领引,肩松而起,到极限,不加意念,松小指自然下落。注意,手下落时不挂力,完全自然下落,手和胳膊不挂力,从起到落不以意念支配,越自然越好。松小指落手时,会感觉到身体很通畅。当时听课者纷纷举手下落,场面热烈壮观。有的人边起落一只手,边腾出一只手扶摸自己胸前,体验著通顺、舒畅。经常松小指,可使脏腑通畅,对便秘有疗效。


松小手指不但有养生、保健神奇之效,对太极拳修炼也很重要。有很多拳友为松肩垂肘难求而苦恼,甚至有练家十年二十载肩松不下来,笔者向大家推荐小指松肩垂肘法。只要经常保持双手小指放松,肩自然放松,肘自然下垂。凡有从前向後、向下的拳势,松小指、松肩垂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後捋。在技击中,如对方攻来,不要以力去硬接对方,要松小指,令对方扑空,在他欲逃的瞬间,他的精神、呼吸、肢体等都是凹的状态,必然空虚,应迅速进行打击。二人较技是大工程,要经常习练,说著容易练著难,若欲精研深钻拳艺,须勤练补拙,熟能生巧。


小手指不善劲力,平时只能作掏耳朵那种小的动作,在武术动作中不占主导,这是小指的不足,又是它的优势。因为小指难以贯劲用力,太极拳以阴阳变转,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行功,小手指就发挥出绝妙功能。在太极拳内功中,小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凡多年双肩松不下来、垂肘垂不下去时,松小指即可。松小指功法,易懂易学易操作。小手指放松,腕也可以随之而松,肘也随松腕而自然下垂,肩也就自然放松下去,这是小指在人身上的大作用。


天下武术是一家,凡习武者周身均应紧凑,双手应舒展。虽然有些拳种有各种勾屈指法,但是,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要求五指伸开,舒展不挂力。一代吴氏太极拳松柔大师杨禹廷提到:“手要平,不要挂力。”从运动生理学上讲,手指的末梢神经只有在舒展五指之後才能发挥更佳的功效。


有不少拳友在较技时五指全伸,出手没有威力。究其原因,是对於习练的太极拳研究不深,理解不透,下功夫研究不够。只知五指为掌,而不知掌中奥妙,不知每个手指都有各自的用途。太极拳是科学的、讲究阴阳变化的拳技,不能单纯以拳论拳。太极拳有自身的规律,不按太极拳的规律行功,又不遵太极拳规范,有悖拳理拳法,太极内功当然不会上身。


练太极拳时,五指功用不同,大拇指主自家重心;食指不能著力,主轻扶套路路线;中指主中正;无名指引领向前的动作;而小手指在练拳行功中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练拳松小指,推手松小指,技击同样要松小指,小指在太极拳中无所不在,可谓“小鬼当家”。太极拳修炼要求从脚到手放松九大关节,松小指有益於放松九大关节,有利於松肩垂肘,有助於放松两踝和两腕。希望太极拳爱好者在实践中勤於研究,以提高拳艺。


前文笔者已经讲过,经常松小指对脏腑通畅、上肢下肢的经络通顺、气血松畅不瘀阻和缓解便秘也有一定的益处,对保健、养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公开放松小指之秘传功法,如果拳友们学习运用放松小指养生法,健康水平会大大提高。          

 一种方法即可打通人体全部经络转载

一打坐,您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
  一个人打坐的时候,一盘腿,就可以把气聚集在丹田之下,就跟生了一堆柴火似的,不但肚子这块热,腿也会感觉暖洋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不打坐的时候,能量是分散的,但是你一打坐,就把能量聚集起来了。
  积聚自己的能量,然后把它点燃,就是您打坐所要达到的一个功效。
  不过,最好是通过自然生火的形式来让能量燃烧,不要加入太多人为的因素,否则反而会对身体产生消耗。有些人非得使劲,一心想用意守住某个地方,结果适得其反。
  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旦加入"人为"两个字,它就变得不自然了。那么,我们怎么让身体的能量自然而然地生成呢?打坐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通道,哪怕这是一条没有用的路,我们也得借助它冲破阻碍,走到有用的地方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这条路的路口。找到了路口,我们就能顺着它找到答案。怎么找呢?有些人觉得应该意守丹田,至少要学会静心。可是这样一般人不仅很难做到,而且未必有效。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简单还很管用的意守办法,那就是身体哪里疼就守哪里。
  比如说,你盘腿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静不下心来,而且腿也疼。那么,此时,您就可以定下心来,先找到腿疼的地方,可能疼处是胆经的原穴--丘墟穴,这就说明您的胆经在这一块儿不通了。
  那您就先顺着胆经揉一揉,等它不怎么疼了再盘。这时候,您就会发现,自己能盘得比刚才高了。可能刚才还只能单盘,现在就能开始尝试双盘了。
  双盘时如果又有一个地方疼。那您再把疼的那条筋敲一敲。这样一来,在盘腿的过程中,您就能把那些不通的经络逐渐打通,而您的体质也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提升。

这些东西就是您自己掌握的,最终会变成您自己的内力。如果打坐时您觉得疼就干脆放弃了,或者今天练一下,明天就不练了,打坐也就失去了它的灵性。
  就在这个逐渐打通经络的过程中,您就逐渐开出了一条道路。而所谓的路口,其实就是您不通的地方。养生就是要学会自我修复,这要靠大家"没病找病"才能做到。什么叫"没病找病"?就是没打坐的时候,您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但是一打坐,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
  这时,您就自然而然地学会静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您想意守丹田,关注点是在丹田,可身上酸痛使得注意力无法集中,结果越守越乱。可现在您哪里痛就关注哪里,意念也跟着酸痛的地方走。比起守丹田,这种做法就容易得多。当注意力慢慢地跟着一条条经络上的痛处走的时候,您的意念就能集中,逐渐就能开始静心。
  到这种程度,再让您意守丹田,就会容易得多。随便守哪条经,您都能轻松做到,因为您已经找到了守经的感觉。相反,要是您不这么做而去硬守丹田,就很难办到。更何况,这时您也会因为没有对比,体会不出什么是静心,什么是杂乱。但是经历过这个对比的过程之后,您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静心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平静地关照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
  同样,所谓的意守丹田,也就是让我们学会集中注意力,把意念引到我们所要到的地方去。丹田是活的,如果您要死守着某个部位,那您一定得不偿失。
  可以说,凡是您能把气集中的地方,都可以叫丹田,反之都不是。比如有些人学枯木禅,像一根枯木似的呆坐在那里,而且强迫自己去死守某个部位,结果时间一长就坐不住了。其实,这种打坐方式错就错在把人当成了枯木,毕竟,人是会运动的活物,而且丹田也是会变化的。
  实际上,通过打坐,我们能迅速发现身体上的毛病,得知自己身上哪些经络不通。发现这些问题后,您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过去,有人一提到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觉得很玄虚。其实,它一点都不复杂,关键在于意念。我们可以先问一下自己:身体会发出哪些声音呢?我们想倾听什么呢?声音是从肚子发出的吗?还是从身体的其他部位?这些都不必急着下结论。
  我们只要在打坐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痛的地方,哪里疼"听"哪里,就会慢慢地掌握这种"听"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听"到身体酸痛的感觉,可以"听"到刺痛的感觉,还有气血畅通之后身体十分舒服的感觉。我们可以"听"得特别详细,不管身体有多么细微的变化,我们都能感知得到。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
经能够听懂身体的声音,并且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了。

 

         太极拳练习中需要不断体悟的精髓

 

本篇的每一项在练拳时都特别的重要。大部分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希望学者认真的细琢。

         一、先贤曾说,“打拳打个理”、“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应该练明白拳。

         二、太极拳是一种大脑意识支配下的整体运动,只是抬手、提足,肢体主动习练,而不用脑者很难成功。

         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根本,也是人生存之根本。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变化。

         四、深研太极拳,要体用结合,拳架是体,推手、技击为用,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五、把握身体上下一条线和安舒中正,对于走架、推手、技击十分重要。拳者,安舒中正,身处中央位置,最大可能的利用有利的空间,对于任何方向的攻击,可以随心所欲应对。如果没有重心和中正,便丢掉了一切。

         六、太极拳技击,说道底,是给对方的来力找出路,来力没有出路是顶牛,是太极拳的大忌。根本在于“顺其来势”。

         七、陈家沟太极拳里有一词叫听劲,就是和对方试劲,研究劲的大小、方向等。听劲就好像是吃某种食物,不吃永远不知道它的味道。所以听劲是练太极推手最为重要的方法。

         八、太极拳推手深奥无比,怎样才能练好呢?最关键要从虚静入手,潜心研究,才有可能得到内功。有些人在推手时,总想着打败对手,而又想着不让对手打倒自己,这就从主观上有了动意。这种动意是自己给自己放了块绊脚石。是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大忌——只有潜心研究虚静才能得到真功。

        偏爱太极推手的人很多,凡推手爱好者多希望提高技击水准,即使达不到传说中先辈的高手境界,至少应将他人推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练法,只能在技巧和灵活性上有所提高,欲想上升到高手水平是困难的。

        太极拳推手的特性是不去主动攻击对方,技击理念是以静制动,如果想着进攻对方,主导思想就有悖太极真理,有可能一世盲练,难以成功。所以太极推手水平迟迟不能长进者,是不是该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找一下原因呢?

 

在此奉劝偏爱太极推手的朋友,最好不要总想着去赢别人,现代擂台之上没有真正的常胜将军。俗话说的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张飞虽猛,死在了两个裁缝之手,霸王乌江自刎。练拳应有一大宗旨:自强不息,延年益寿

        九、太极拳五指的秘密

        只知五指为掌,而不知掌中奥妙,不知每根手指的功用。以下给大家详细讲解每根指头的功用:

        大拇指:掌握自己的重心。在练拳时虎口要微撑,就能很好的掌握平衡。

        食指:食指不能用一点力,要轻轻的扶着运动路线走。食指如不放松,手掌就松不下去,手掌不松,腕难以松弛;腕不松,前臂难以放松,再接下来给坠肘、松肩等要求带来难度。所以,食指要完全放松。

        中指:起到向前指方向的绝妙作用。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才能放远。有的说:“意到前方无限远,到底多远,也要看练功者的功底而言”。

        无名指:无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领作用。在练拳时,有向前、向上的动作,不要全手掌出劲,由无名指引动,无名指在五指中最笨拙,只要它不出劲,其余四指也不会。在推手过程中,运用无名指不容易出败招。

        小指:小指始终要放松。凡有从前向后、向下的拳势,应松小指、松肩、坠肘、手臂自然下垂或后捋。


        十、太极拳的弓步

        在做弓步时,两腿之间进行虚实变换,要收吸腹股沟,退去身上的本来力量。千万不可将全身的重量压在弓步的实腿上,更不可压在膝盖上,要将身上的气力松到此脚下,脚掌虚灵稳健。脚、膝、鼻尖三尖相对,“长强穴”遥坐在实腿脚后跟上,不能有向前之意,以下坐感觉的弓步为好。


        十一、太极拳的虚灵顶劲

        不要有意念,顶上虚灵有神即可。顶者有阴顶和阳顶。阴顶想百会穴,阳顶想囟会穴(俗称囟脑门)。每动一次,肯定分阴阳,均应有顶劲。所以,顶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十二、太极拳的无动意

        在向前弓步时,不要有向前去的动意。在向后坐步时,不能有向后退的动意。练拳时应养成无动意、无意念、无杂念、无进退的无障碍练拳的习惯。


        十三、收吸腹股沟

        阴阳虚实变化能否做好,收吸左右腹股沟起着决定作用,这是内功上身的关键。注意阴阳虚实从脚下开始,要刻意进行脚的修炼,从脚上到手上逐一放松。


        十四、收小腹、空胸

        肩以下,胯以上为躯干部位、每一动都要求收小腹、空胸。


        十五、松肩坠肘

        要想符合松肩坠肘的要求第一步要做到坠肘,第二才是松肩。


        十六、坐胯(落胯)

        关键在于收吸左右腹股沟。


        十七、修炼太极拳一次有一次体验,一次有一次收益。一个动作按拳理和本身运动规律,规范准确,要千百次反复的练习。所谓练中悟,悟中练,自有新的体验。


        十八、练习太极拳的最佳时间

        上午10时到12时;早8点以后头脑最为清醒,记忆力最强。

        下午5时到睡觉间的时间;晚上睡觉前习练太极拳,安神促进睡眠,尤其对于那些被失眠所困扰的人群。可彻底根治睡眠障碍。


        十九、内外双修

        内外俱练,以内为主;静动相间,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


        二十、静和慢

        心神虚静,静练慢练。心不静则太极不太和,神不宁则阴阳不调和,故静练慢练就是会练。


        二十一、有法无拳体不灵,有拳无功艺难精,修炼太极需明理,拿住丹田练内功。


        二十二、修炼太极需认真,静心慢练养身心,顺其自然成大道,延年益寿不老春。


        二十三、随曲就伸,急应缓随;不丢不顶,无过不及;舍己从人,沾粘连随。


        二十四、学拳有形似者,有神似者,当以神似为上,形似为下。


        二十五、招式在不停的变化中运化,那么多的东西,学到几时才能学完?——变化万端,理为一贯。


        二十六、太极拳心法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其次,要用意识引导动作,要像平时专心做事时一样,先想后做,边想边做,而不是不想就做,否则就成了盲目行动,就无法把事情做好。


        再次,要做到意、气、劲三者相合,凡何处着人,即需用意予何处。这样“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而不用再想其他过多的要求。


        二十七、太极拳的眼法

        太极拳要求心静、眼明、身灵、手准、步稳,五者以心为统帅,而“眼为心灵的窗户”,可以从眼这窗户里看出思想的活动来,正如戏曲,舞蹈中传神的表演一样。练拳时眼的要求也是同样重要。

        在初学太极拳时,因眼要经常观顾教练的动作,所以不能使眼法与身手步配合一致。初练太极拳的人,眼法上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毛病:眼爱向地上看;或是顾东击西;或是目若垂帘,显得懒散,甚至昏昏欲睡;还有个别人在打拳时频频抬头望天。所有这些都是不符合太极拳眼法要求的。

        太极拳眼法的基本要求是:在练拳过程中眼光一般向前平视,同时随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换,顾盼两手中主要一手的动作;当手将到定点时,眼神应先到定点位置。所谓“眼随身转,手眼相随”。上面讲眼神先到,并非指在此刻丢开手的动作不去管,而是兼顾,直到手到达定点。否则,就不是手眼相随了。另外,在推手时,眼要随敌动作的角度、方向而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