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名著里面的石头

 阿明明明阿 2016-01-18
转抄     

  在应用意象对话进行心理咨询中,“石头”这个意象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意义。

    积极的方面,石头是“承当”,有一种承受压力的能力,一种忍耐艰难困苦的能力。石头也是“永恒”的象征,因为石头是最稳定不变的物质。

    消极的方面,石头则是一种因为缺少爱或者因为强烈的恐惧而冷漠麻木的象征。在物质中,石头是最不容易受到影响的。木头会被点燃,水会被扰动,而金属会被腐蚀,只有石头不容易被影响,因此它适合象征麻木不仁的心理。当精神病人病发前,有时候会梦见恐怖的情景,而在梦中最恐怖的情景是,他自己变成了一座石像——这意味着他的心灵已变得麻木冷漠。那些性格压抑非常多的人,也常常在想象中关注石头。比如有一位来访者有非常强烈的心理压抑,躯体的表现是总觉得胸口异常憋闷。我们让她想象胸口中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中可以放任何东西。结果她在想象中看到这个空间中有很多肮脏并散发着臭气的石头。这些石头实际上就是她的消极情绪的象征。当一个人悲哀的时候,她可能会想象出不停地下着的雨,这些雨是她眼泪所转化的;当悲哀和抑郁增加的时候,她可能会想象出污水,污水是被压抑的抑郁,是被污染的泪水;而当悲哀和抑郁更多而且更被压抑后,当一个人对未来甚至都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污水就凝结为石头了。这就是这个来访者的石头的来源。对其他人来说,石头形成的机制或有不同,但是大多是类似的被压抑的结果。

    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石头都是沉重的,它象征的心情也是沉重的。

    我今天想谈谈石头,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巧合”,中国古典小说所谓四大名著中,三个都和石头关系密切。

    《水浒传》起自石头:洪太尉推开了一个石碑,放出了一股“黑气”,从而有了梁山好汉。而这部书的中间又有石头:宋江挖出了一个石碣,上面用天书写着一百单八将的名字,从而证明了这些人是上应天星。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主人公就是石头,是写一块女蜗补天时剩下的石头,化做玉石下凡后经历的故事。

    《西游记》中的主人公也可以说是石头。孙悟空无父无母,是从石头里面生出来的“石猴”。

    这些石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水浒传》中一开始的石碑,象征着对攻击性和愤怒情绪的压抑。民众对专制统治者的愤怒,就是石碑下被压抑的黑气或者说“魔君”。

    而这部书中间的石碣,则恰恰是招安的象征:一百单八将不再被称为魔君,而被说成了“星君”,听起来好听多了,但是同样的石碣,还是在同样地压抑着同样的愤怒。本来是被压抑的攻击性(或如毛泽东所说的“反抗精神”),在冲破压抑后,又被重新压抑住了,这一次不是被直接地镇压,而是被刻着“星君”排名录的更有欺骗性的新的石碣压住了。

    《水浒传》的结尾,是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的大多数或战死沙场,或被诱杀,这是专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悲剧:当直接的镇压不能成功的时候,统治者就把石碣上的字换一换,然后欺骗反抗者说这不是镇压用的石头,而是表彰功绩用的石碑,然后再把它压在反抗者的身上。正如鲁迅所说,一开始是“骂杀”,当骂杀不成功的时候,就“捧杀”。梁山好汉先是被骂为魔君,后被捧为星君,就是这个道理。

    梁山好汉被招安的时候,做的梦是“一刀一枪,为国家效力”。在他们心中,后一块石碣不仅仅是一个好听的“星君”名字,还代表着一种沉重的使命:为国家效力。这是他们对石头的理解,他们认为石头就象征着“承当”,他们希望的是自己成为“国家的柱石”。而专制者就利用他们的这个良好的愿望,把压抑的石头再一次放在他们身上。

    梁山好汉以“铲除不平”为己任,一腔热血拼死战斗的结果,是自己被诱杀后看到的虚假的天下太平。他们中除极少数人外,都没有意识到前面的和后面的石碣是同一块石碣,这是他们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石头,据说是女蜗补天剩下来的。女蜗补天是一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补天的石头也应该象征着“国家的柱石”,是能承当大的使命的,能经略天下大事的。不过,在《红楼梦》中这石头的化身“贾宝玉”却完全不像这个样子。

    和《水浒传》中的英雄不同,贾宝玉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打算为国为民做什么事情,他的心思似乎都放在大观园里几个女孩子身上了。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多读几本经书,努力进取,将来博取功名,但是贾宝玉对此完全是阳奉阴违。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个贾宝玉只不过是一个富家不肖子,完全没有经略天下的才能呢?

    未必。

    在中国社会中,恰恰是一些本来最有才能的人,最有可能变成像贾宝玉一样的“不求上进”。

    随手举一个例子,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本是一名极为出色的军事将领。他曾经带百余人闯进二十余万人的敌军中,诛杀了投降金兵的叛徒,并说服几万人弃暗投明,随后带着这些人转战千里,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回到了南宋。但是这样伟大的军人,不但得不到重用,还被逐步削去军权,最后只好赋闲,“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文人也是如此。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物,都没有机会一展身手。“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好像是杜甫的诗句吧?杜甫一生,也没有机会为国家做多少事情,而只能以诗留名于后世。他真的以为自己“不才”吗,不是吧,他只是怀才不遇而已。

    中国的科举制度,本来应该是选拔人才的一种好方法。但是由于腐败,由于教条化等原因,并不能真正把最有才华的人选拔出来。绝大多数情况下,最容易在科举考试中成功的,并不是最有天才的人物,只不过是最醉心功名利禄的投机者而已。这些人也就是贾宝玉所说的“禄蠢”。民间最喜欢夸耀“状元”们的才能,但是实际上中国历代众多状元中,真正有大才华、好品格的寥寥可数,我只知道文天祥算一个。绝大多数状元并没有什么大才华。而我们熟知的伟大人物有很多在科举中并不成功——比如李白、徐文长等等。

    即使侥幸在考场上成功,在腐败的官场中最优秀的人物却难免惨败——因为他们不能和黑暗官场达到和谐。多少胸怀大志的英雄豪杰,最后也是消磨了豪情,在落寞中度过一生。

    那些冰雪聪明的人物早就看穿了这些。因此所谓功名事业的心,也早已经被放弃。这也就是《红楼梦》中宝玉入世前的经历——本应补天的石头,却被弃在茫茫大荒山。石头,是中国千万个怀才不遇的士子的失望和苦闷所凝结的。

    在灰心于功业之后,人生的另一条道路是寻求感情的寄托。如果男人们大都被肮脏的社会所腐蚀,也许我们可以在女性中找到纯洁而真诚的人性光芒——这就是“石兄”之所以变成“宝玉”来到女儿天地的动机。“玉”象征着“欲求”,也就是他对美好人性和真诚感情的希望。玉也是一种石头,因此也是沉重的,因为它负载着希望。而玉又是石中精华,因此它被新生的贾宝玉珍重地含在嘴里——他是把失望的石头转变成了希望的宝玉。

    在古代专制中国,女性的地位很低,也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涉足于社会事物——因而受社会的污染也相对少一些。这是贾宝玉喜欢大观园中女孩子的原因,因为这些女孩子受到的污染还比较少,还有纯洁的心灵。但是,贾宝玉毕竟是“假”的宝玉,他的希望最后也会落空,因为即使是在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也一样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比如可爱的“袭人”也会工于心计。而且宝玉也知道,当这些女孩子更大一些,嫁人以后,她们还是要被这个肮脏的社会同化——小女孩像珍珠一样,而中年女人却像死鱼的眼睛,这不是因为年龄的衰老,而是因为水做的女儿早晚会被泥污染。只有早早病故的林黛玉,才有可能“质本洁来还洁去”。“大观园”就是贾宝玉寻找的“桃花源”,而这个桃花源并不是真的。所以贾宝玉还是不免悲哀,心再化为石。

    还有孙悟空的从石头中生出来,意义很容易理解,表示他无父无母。生理上,无父无母的人是不可能出生的,不过在心理上,一个人是可以无父无母的——这表示他没有得到过父爱和母爱。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我们可以想象,在他内心深处一定潜藏着大量的悲哀,而在他的外表上,他却可以表现得好像是满不在乎。

    《水浒传》的主人公是武士,《红楼梦》的主人公是文人,而《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虽然也可以说是一个武士,但是他更多的是一个孩子,一个没有得到应有的爱的孩子,一个用满不在乎的、冷漠的外表掩饰内心悲哀的倔强而好胜的孩子。

    我将在其他文章中细谈孙悟空,这里不多说了,我们至少知道,他的心中也有一块石头。这石头让他坚强,但是这石头也让他痛苦。


    我们中国人的身上,都压着石头;我们中国人的心中,都凝结了石头。这是我们在困难的历史中得来的“民族遗产”。

    如果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石头,我们可以在想象中把石头向好的方面转化:比如把它想象为殿堂的柱石、河上的桥柱、房子的墙壁等等。这样,我们会让自己的性格更坚强,让我们更有责任感,让我们能更有韧性,去一点点改善自己的性格和我们文化的事业来。当我们终于能有成就之后,这些坚硬的石头会转化,化为能生长树木的泥土,从它们之中会生长出一个幸福的新中华民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