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送别干些啥

 年年有于674 2016-01-18

古人送别干些啥

在交通和通信极为落后的古代,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很有限,再加上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困难,出入来往比较活跃的要算文人官吏了。可他们仍视离别为生离死别,甚至生命的一部分。为了表达彼此的离愁别绪,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呈现出了不同的送别习俗。

古人送别干些啥

一、赠诗

离别时写一首诗赠与分别的人。

杜牧的《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该诗借女子口吻写离别之痛。平时你总是那样多情,而今让我何堪,本想以笑告别,免得彼此伤心难过,谁料别离之痛窜上心头,投君一笑已掩盖不了内心的苦楚,继而鼻子一酸泣涕涟涟,罢、罢。“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蜡烛点燃时,熔化而成的液体顺着边延流下,就像人在哭一样,而这“垂泪”却是为了分别的男女,而且一直“哭”到分别的时间—天明!深刻的表明了诗人和恋人分别的不舍之情!

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在这西风漫天的秋天里,你好好的去吧,不要回头,望君保重。怕你一回头,满腔的离愁别绪会让你肝肠寸断!送别的人只能这样打发友人了,因为自己也怕“一看一肠断”。虽说“莫回头”,盼归心切。

皇甫曾的《淮口寄赵员外》

欲逐淮潮上,暂停鱼子沟。

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

友人已离去,将胸中的感情化为一首诗,寄送于友人。离情依依,一步一回头,魂伤肠欲断,情真意切,感人泪下。

古人送别干些啥

二、奏歌

古人为离别牵肠挂肚黯然销魂,情不自禁挥毫泼墨诉尽衷肠,皆离情使然。有时挥手相别,何以解忧?唯有离歌。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刚登上船正准备走,忽然听到汪伦送别的歌声。桃花潭的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的送别情。

韦庄的《江上别李秀才》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

唱一首离歌,不禁泪流满面;此刻一别,真不知何时何地才能与你相见,情深的挚友,依依的离情,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

郑谷的《淮上别故人》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在离亭上没有更多的交谈,此处无声更有声,悲凉的风笛就是离别人的心里对白,时间无情已傍晚,无可奈何奔南北。

古人送别干些啥

三、喝酒

从周代有了酿酒技术,饮酒习俗便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从根本上说,适量的饮酒可以起到兴奋的作用。在送别中,饮酒可以说是不能缺少的,因为这样,相别的人即使有许多忧愁恩怨,暂时皆可抛。

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前四句完整的勾勒出了饮酒饯别的场景,后两句:请你去问那日夜向东流的长江水,我们俩离别的情意与长江水相比,到底是谁短谁长?长江水固然长,怎及难分难舍的友情。深浓的友情,读来扣人心弦。

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再喝一杯吧!今日大家在此欢乐相聚,等到分手以后,走出西边的阳关,就再也见不到故人亲朋了。临别前殷勤献酒,是借酒以消无尽的别愁。

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暂时的相聚,自当尽情欢饮,在无尽的深情中,更有一份不舍的依恋和不知何时再相逢的惆怅。

古人送别干些啥

四、折柳

折柳习俗由来已久,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挽留、留念之意。更深层次的解释是:因为柳树的生命力很顽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均有种植,更重要的是它有‘断而复生’的特性。折柳相送就是希望远去的亲人尤其是那些遭受挫折(比如被贬官、流放)的亲人,能像柳枝那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尽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这样‘柳→再生’这一逻辑关系被移植到送别习俗上来,成为送别亲人的最好祝福语。

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天下伤心处莫过于离亭,就连春风都了解人间的离苦别恨,迟迟不让柳枝抽出新绿,唯恐有离人,何况相别的人啊。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春风迎面杨柳青青,应是充满生机令人奋发的季节,诗人偏偏见此伤心。原来,折尽的枝头,今年又抽新了,诗人又怨恨又无奈,“今年还折去年处”,敏感的诗人让眼前折柳的情景深深的敲击着他至今不能平静的心坎儿,似乎又回到了去年那一幕,当诗人缓神后,才知道“不送去年离别人”。真可谓天下伤心处,年年折新柳!

古人送别的地方有一些专用的名词,最常见的是“南浦”和“长亭”,用了这两个词的诗基本上可以断定是送别诗了。“南浦”最早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所以“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用名词;还有“长亭”,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还有《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段,显然长亭已成为人们心中送别之所。这些送别的地方,因为大多被诗歌所通用,逐渐成了送别地的专用名词了。(文章转载自网络)

搜索微信“嘉林堂”有惊喜

新浪微博@时尚风水师李嘉林、@嘉林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