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牛”的走遍广州、发现广州——十三、 寺庙观宫庵

 陈世万相 2016-01-18
十三、 寺庙观宫庵

   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
   “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雍和宫,天坛等。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246. 光孝寺
光孝寺,坐落在光孝路,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在南朝刘宋(420-479)末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从天竺(今印度)飘洋过海到达广州之后,就在光孝寺弘扬禅法,后去北魏,入嵩山少林寺,广集信徒,首创禅宗,被尊为中国佛孝禅宗初祖。历代还有许多印度高僧在此翻译佛经,传扬佛法。由于光孝寺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光孝寺原是西汉南越王赵佗三世孙赵建德的故居,后来寺名曾多次更改,到宋高宗时改名为光孝寺,沿用至今。它是广州历史最久远的古刹。光孝寺内草木葱茏,古迹甚多,有大雄宝殿、伽蓝殿、六祖殿、东西铁塔、瘗发塔、睡佛楼、碑廊、大悲幢、洗钵泉、诃林净社等,其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雄伟壮观。这里的菩提树也早闻名于世,因为它是六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印度带来种植在我国的第一株菩提树。原树虽已枯死于清代嘉庆年间,但在枯死之前韶关南华寺已有此树的植株,后从南华地又移植回光孝寺补种,这已是原树的第三代,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探访侧记:虽然其历史悠久,虽然其名气不小,但我们还是第一次造访!看来这次探访活动,真还有一定的作用,“填补了不少历史空白”。

247. 华林寺
华林寺,位于下九路西来初地华林寺前街31号。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印度名僧达摩从海道来到广州,在今华林寺附近登岸并建了“西来庵”,这是达摩在我国最先传播佛教之地。人们尊崇这位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因此称其登岸处为“西来初地”,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后“西来庵”历有扩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寺院经较大规模地扩建,殿堂、经阁、廊庑参差错落,广植树木,引有流水,环境幽雅,改称华林寺。寺内僧侣云集,香火旺盛,成为当时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堂内除供奉释迦、阿弥陀、弥勒3尊佛像外,沿墙边列五百罗汉,“文化革命”期间,佛像、五百罗汉与马可·波罗像被毁。

探访侧记:过华林玉器街的门楼后,转右即可,以前去过,老婆记得比我清楚。



248. 佛爷寺
相传,宋代增城金牛都番峰村香浦塘有一牧童,8岁便喜谈佛道,天性慈善,后于明山寺削发为僧,北宋皇右元年(1049)坐化于瑞山一石上,僧徒遂以其肉躯装塑,名为宾公佛,又称牛仔佛,并建寺祀之。今正果地名即取自牧童坐化得道而成正果之佛教用语。
正果寺,又称佛爷寺,始建于南宋1197年。门外有石牌坊一座,门额上书“敕封昭显”4字,为光绪皇帝所赐封号。殿内前座供奉像;后座供奉宾公佛。正殿右墙镶嵌着清光绪六年所立碑刻,记述历代皇朝赐给宾公佛的封号及宾公佛之来历等事。由于正果寺内供奉之佛是真人圆寂后所塑,历代皇朝又有敕封,于是朝拜者日众。
正果寺历史悠久,自宾公开座以来,历祀宋、元、明等朝代,乃至民国,相沿至今,超过九百年。慕名前来瞻仰宾佛的名人有: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海瑞、国父孙中山、蒋介石以及朱德委员长等。
宾公生佛以肉身装塑而成。那么如何保存这真身不腐呢?他不同于埃及的木乃伊,也不是医学上的干尸和蜡尸,而是先把尸体弄成盘膝而坐的姿势,背后撑铁条,然后用掺加了五香粉的福州漆,在尸身上反复扫抹几十层,使尸体有一层厚约5、6毫米的漆壳。全尸身仅在下部留一个孔。再把漆好的尸身放在装满生石灰的大缸上。数年之后,尸体肌肉腐坏,尸水由下部小孔排出,漆壳内便剩下一架骨头,这便是"真身"了。

探访侧记:正果寺位于正果镇,就是在荔城至正果的路上,相当容易找。探访时正值春节,车水马龙,人流鱼贯,鞭炮四起,热闹异常。



249. 大佛寺
大佛古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南汉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曾兴盛一时。致力于弘扬佛法是大佛寺的最大特点。大佛寺就成立了“广州佛教阅经社”,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赞许,并亲笔赠书“阐扬三密”四字匾额以示鼓励,至今匾额尚挂存在大佛寺大殿门前。大佛古寺又是广州禁烟发起地。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烟,他在长寿寺内设官立禁烟局,又请乡绅邓士宪、张维屏等人在大佛寺内设禁烟局,方便群众缴交烟土烟枪,并配制戒烟的药物,发放给吸烟者。
“文革”期间,大佛寺终止宗教活动,至1986年才恢复开放。1996年,年轻僧人耀智法师继任大佛寺住持,其为承前启后,续佛慧命,曾发三大愿,成立“现代化佛教图书馆”、兴建“祖师塔园”、收回历史占用地——惠福西小学,建设弘法大楼,欲将大佛寺建成广州地区的佛教弘法中心。

探访侧记:就在广州百货大楼边的南边,惠福西路的北面。从一小路步行而至,就到了侧门。没有想到在繁华的北京路竟然有这么一座寺庙。



250. 万寿寺
万寿寺,在增城荔城镇凤凰山南麓。是供奉如来佛为主,又供奉其他佛的殿堂。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清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均有重修,万寿寺原有的建筑现仅存大殿。

探访侧记:本来是探访“凤台揽胜”的,无意间在这前进路凤凰山南麓发现了万寿寺,其还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实,它仅是一座孤零零的建筑而已,显得有些愕然。



251. 无着庵
无着庵,位于德政中路丽水坊50号,明末高僧天然和尚之妹来机禅师创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比丘尼道场。原名“无着地”,由天然和尚题,盖取清静无染着之意。天然和尚(1608-1685年),俗姓曾,名起华,番禺人,明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後闻佛法,遂弃儒学佛,礼庐山道独禅师出家。不久父母妻子媳妇胞妹,均入空门,变俗为法眷,同参无上道。时人赞曰:“清净梵行,华於一门,可谓盛矣。”
民国十三年,市政当局以铸饷为名将广州大小庵房产拍卖充公,众无着庵子孙筹得大洋五千元,赎回大殿、观音阁、祖堂、僧房等十多间,维持不衰。1949年后该寺尼众仍然过着正常的佛教生活。“文革”中,佛像被毁,殿堂房舍被占,尼众迁出。1986年有关部门正式将无着庵交还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作为佛教尼众道场开放。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得知无着庵成为祖国南大门的一座尼众道场,欣然执笔题写了“无着庵”匾额,予全庵尼众以极大鼓舞和支持。

探访侧记:难度系数是★★★。雨中探访。找到了德政中路,但丽水坊在哪里是不知道的,那只有“扫街”了——从德政中路的一头走到另外一头,总算是找到了。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小巷子里还藏着这么大一间“无着庵”。征得同意后,进入参观一下,拍了N张照片后,招来了“请不要拍照”的要求。广州寺庙不少,“庵”似乎只有这家了,或者说有点名气的就这一家了。



252. 三元宫
三元宫,应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广州市现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宫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创建。初名越岗院,唐称悟性寺,明代重修时改名为三元宫。相传为东晋南海太守鲍靓(又名玄)为炼丹而建,自东晋建后,几经荒废,于明万历及崇祯时重修,始用三元宫之名(一说清顺治年间改建为三元宫)。三元,即道家对天宫、地宫、水宫的总称,传能赦罪解厄,带来福寿。三元宫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

探访侧记:一普通寺庙宗教建筑,不做评论。其就在中山纪念堂的背后。进去还要买门票。



253. 仁威庙
仁威庙,位于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 22 号,始建于宋皇祐四年( 1052 ),是一座供奉道教北帝的神庙。庙宇平面呈梯形,广三路,深五进,整体建筑堂皇,工艺精巧,富有民族特色。庙内回廊屋脊陶塑及梁架木雕甚为精美,人物鸟兽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庙前有一对高 3 米多的石雕华表,是广东地区保存最完好、最精美的华表。仁威庙是泮塘地区群众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尤以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的“北帝诞”最为热闹。

探访侧记:一普通寺庙宗教建筑,香火比较旺。


百科知识——北帝
北帝,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其又有玄天、玄天上帝、武大帝、真武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开天大帝、元武神等称;俗称上帝公、上帝爷或帝爷公。其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故兼水神)之道教民间神祇,又称黑帝。
北帝庙为崇拜北帝的庙宇,亦常作真武庙、玉虚宫、玄天宫、北极殿等众多名称,当中又以武当山上的真武庙最为著名,而又多数散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各地,台湾地区亦有建庙。北帝据说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颇受拥戴。
北帝诞于农历专门用来消灾解厄的上巳节三月初三,一如其他神明的诞辰,善信均带备香烛元宝祭拜,以祈消灾解难,平平安安。其中以武当山进香朝拜为最盛,其他各地的贺诞活动亦壮观非常。
北帝本是统管北方的神明,广东人拜北帝是因为当时民众相信北方五行属水,广东为沿海地区,广东人依海生存,出海捕鱼,靠海谋生。北帝属于水神,位于水源之上,奉祀北帝,祈求他控制水源多寡,使水安好流向南方,促进农业、渔业、贸易畅顺。故此,南方人既祭拜赤帝——南海洪圣大王(即洪圣爷),又供奉黑帝——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即北帝)。广东最早开设的北帝庙则位于佛山,称为「祖庙」,意思为北帝庙之始祖。

254. 城隍庙
城隍庙,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城隍庙原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祗的坛庙。明洪武三年 (1370年),诏封天下神,规定各府、州、县设立城隍之神,前奉木主,后塑神像,于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拜祭。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后经多次重修,先存建筑是清中期风格。随岁月流逝,昔日的建筑多已不存,仅大殿及拜亭尚在。
广州城隍庙建于明代初期,不仅比上海城隍庙更古老,且因地处省城,在清雍正年间就已成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可与北京的“都城隍”平起平坐,远非上海“县级”城隍庙可比。广州城隍庙是明朝时岭南最大城隍庙、明清时期广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探访侧记:要不是这次的“发现活动”要求不论良莠而要一网打尽的话,真还不知道就在经常路过的中山四路边还有这么一座“城隍庙”!第一次知道,第一次去。去时下着雨,另外广州市和越秀区把城隍庙修复建设,列入迎亚运重点建设项目在维修中,其将结合南越国宫署建筑、城隍庙修复工程,建设忠佑广场,并把城隍庙与南越国宫署、文德路文化街联成一体,亚运前竣工并对外开放。那时也不用找什么忠佑大街了,应该就在中山四路就可以看见这城隍庙了。如有时间、有兴致再来走走看看。


百科知识——城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255. 东岳庙
一座很小的庙,也没有什么资料介绍。

探访侧记:在增城客运站的东边不远,没有什么看头,但地图册上标注了,那就去看看吧!本不想收录在内的,但为了所谓的完整就暂且收录吧!



256. 萝峰寺
萝峰寺,坐落在萝岗香雪公园内的萝峰山麓,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始建于宋代,初由萝岗钟姓始组、宋朝宣议朗钟遂和筑庐于萝峰山麓,名曰种德庵。钟遂和的门生、宋右相崔与之和他的第四子、宋朝议大夫钟玉岩,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后钟玉岩辞官归里,精心扩建,改名为萝坑精舍,专门用作教子授徒的场所。钟玉岩逝后,其子钟仕绅为追思父亲德行遗容,塑造遗像以作纪念,并再次更名为玉岩书院。
元代,钟玉岩曾孙、苏州府教授钟子还告老还乡后,重新修饰钟玉岩遗像,辟山石,建候仙、招隐两亭,并组织诗社,时邀诗友、名士在此雅集吟咏。明代嘉靖壬辰年(公元1532年),钟氏族人大兴土木重建了玉岩书院,扩建了玉岩殿及观音堂、天尊殿、文昌庙、金花庙等寺庙,并招有数名僧人入住寺庙。从此,这些书院、殿堂、寺庙以及附属建筑,被世人通称为萝峰寺。在清代,钟氏族裔两次重修萝峰寺。
1957年,时任省委书记的陶铸在参观萝峰寺后,专门指示保护萝峰寺文物,对萝峰寺进行了全面精心的修缮。但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期,红卫兵砸毁了萝峰寺所有塑像,破坏了部分屋脊、瓦檐,还赶走了寺内的僧人,而大部分珍贵文物幸得管理人员钟锡沾、廖玉波事先收藏,才得以保存。
萝峰寺融皇宫建筑格局和岭南建筑于一体,依山造势,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萝峰寺文物除古建筑外,还有大量的匾额、书刻和历代名人题咏。主要有:(1)“玉岩书院”木匾署嘉靖年款。(2)玉岩殿石柱上有隶书联“满壁石栏浮瑞霭,一池溪水漾澄鲜”。(3)明宗衡阳王所赐“余庆”匾额。(4)西樵大学士方献夫题“万代崇瞻”匾额。(5)唐代韩愈题写的“鸢飞鱼跃”匾额。(6)宋代朱熹题“忠、孝、廉、节”四字书刻。(7)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手书七绝四首。(8)明代海瑞所书“石磴泉飞山欲静,洞门云掩昼多阴”的楹联一副。(9)明代湛若水题写的“山高水长”四字。(10)清代郑板桥的春、夏、秋、冬四时画竹木刻。(11)清代张维屏的对联“行云流水见真性,明月清风来故人”。(12)清代张之洞五言诗碑一块。(13)清代无名氏“天衢云路”石坊。(14)朱德《游萝峰寺》诗一首。

探访侧记:一普通寺庙宗教建筑。这古庙并不安静,其就在广惠高速的以北大致100米的地方,车轮滚滚!知道萝峰寺的位置及其历史后,每走广惠高速都多看他一眼。



257. 华峰寺
华峰寺,位于萝岗区禾丰村,既是佛教圣地,又是革命根据地,也是旅游胜地。华峰寺是中国著名佛教名寺之一。始建于公元1682年清朝康熙,由南樵和尚始创。据历史记载,华峰寺建筑宏伟壮丽、构造精巧,史称“古寺一景别有洞天,老梅百株自成香国”,共有“断尘石僧归”、“一叶轩乘凉”、“佛迹岩”、“梅花谷”、“罗汉溪”等名胜古迹27处。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在禾丰一带建立的活动据点。
在日本鬼子多次围剿中,游击队和革命群众都利用华峰寺做掩护避过危难。在著名的黄旗山战役中,日寇受到重创便迁怒于华峰寺,将几百年历史的古寺珍宝、经文、资料抢掠一空,驱散僧人,烧毁寺院。知情老人回忆道,当时全寺周围几十间古建筑和景观足足烧了几天几夜,华峰寺遭到彻底毁灭;在华峰寺活动过的游击队员大多也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华峰寺最会“忽悠”人啊!沿永和大道终于找到了禾丰村,凭着感觉走到了华峰路(没有带地图,GPS没有此路),然后就一路有指示了,只是刚刚下完几场暴雨,且路还在修建初期。一看在修路,本想问修路人是否可以开车上山,但未待开口,人家就说下雨路滑,车上不去!于是将车开到一较空阔之处,这时轮胎已被陷进了近四分之一,就此停车。弃车爬山,行经2公里山路,终于到了华峰寺。
到了华峰寺,就知道它是怎么忽悠人了。其只是在一临时棚架建筑内放置着几尊佛像,完全不是介绍所说的“既是佛教圣地,又是革命根据地,也是旅游胜地”。就当是爬山锻炼身体吧!修建中的上山大路其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很大!触目惊心。不知道“水土保持方案”是怎么审查通过的?爬山过程比较辛苦,特别是有大太阳的相伴,更是如此。看来平时工作繁忙,真缺乏锻炼!幸亏这发现活动,给了自己一些走动及爬山的机会,否则,在家里上网或者做其它什么事情,这时间也照样是花了。



258. 海幢寺
海幢寺,坐落在南华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间,与海幢公园连成一体,以寺貌庄严、殿宇雄伟、高僧辈出而闻名,是广州市佛教五大丛林之一。南汉时期该处有千秋寺,后废为民居,明代成为郭氏花园。明末清初,光牟、池月两位僧人向园主郭龙岳募缘得地建佛堂,依佛经“海幢比丘潜心修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成佛”之意,将佛堂取名为海幢寺。寺内曾有“古寺参云、珠江夜月、飞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丛兰、竹韵幽钟、花田春晓”八大景点。

探访侧记:一普通寺庙宗教建筑,离家不远,倒不时去转悠一下,感受一下气氛。


259. 龙母庙
龙母庙,在天河区猎德村东南大街7号。猎德整个村庄面积很小,约1平方公里,却有庙宇三座,供奉着不同宗教的神灵:龙母庙供的是岭南母亲文化至高无上的代表龙母;华光庙供的是火神华光菩萨;文阁庙观音殿供的是佛家送子观音、三元殿供的却是太上老君等道家仙祖,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弹丸之地竟能如此和平相处、交相辉映,古猎德文化、经济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除了龙母庙,村内还有一座龙母宫。
龙母庙呈锅耳封火山墙,龙舟形正脊,灰绿筒瓦,绿色琉璃瓦滴水剪边。封檐板有花鸟浮雕,犀头为花鸟器物砖雕。门前的花岗岩雕刻门联“源溯悦城龙德著、恩流猎水母仪彰”,点出了猎德龙母庙与德庆悦城龙母庙的渊源关系。门联上下各有兽面,中有加边棱。因此猎德龙母庙虽小,却浓缩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从清康熙至光绪,龙母庙却历经五次重修,可见猎德龙母庙那一时期香火之旺盛,“堪与德庆龙母媲美”。现在的龙母庙两廊仍镶嵌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各朝重修碑记5方。

探访侧记:一普通的宗教建筑。猎德村将作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试点,这些古建筑以后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城市化运动则是猎德古迹正在经历的“切肤之痛”。由于广州城区的东扩,曾经盛极一时的猎德码头已不见,猎德炮台也踪影全无,90年代以前,孩子们还可以在猎德涌里游水嬉戏,还有渔民在涌内撒网捕鱼,这些碧水绿树的岭南水乡,风韵顿失。发展才是硬道理?



百科知识——龙母
龙母,有几种不同的版本,现只谈广东地区的版本。龙母姓温、秦时人。自小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助,人称神女。传说一天,温氏在西江边濯洗时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能为温氏捕鱼。长大后五物竟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温氏让他们施云播雨,保境安民。人们便称温氏为龙母。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后人感于五龙的孝心,就此建庙,名曰"孝通庙",后改为“龙母祖庙”。



260. 金花庙
金花庙,建于建于清代中期,位于长洲岛白鹤岗山下。庙通面宽5.5米,通深14.6米,面阔一间,深二进。据说这座庙是广州唯一保存完整的金花庙。现在广州西华路上有条金花直街,得名于供奉着金花娘娘的金花庙,然而金花庙在此街上已不可寻。
该庙二进为金花殿,专门供奉金花娘娘,两侧有十二奶娘(又称“十二婆祖”、“十二延女”)附祀,分别是:栽花夫人杜氏、送花夫人蒋氏、保胎夫人陈氏、濑花夫人林氏、养育夫人邓氏、保痘夫人胡氏、梳洗夫人张氏、教食夫人刘氏、教饮夫人梁氏、教行夫人黄 氏、腰抱夫人万氏、大笑姑婆祝氏(古时,“花”者,指胎儿、婴儿也,“白花”指男孩,“红花”指女孩)。民间奉祀金花娘娘最隆重的日子是农历四月十七日“金花诞”。

探访侧记:这庙是非常的小。另外,感觉中国的庙还真多,供奉的人、神也不少。

百科知识——金花娘娘
广东各地都有拜金花的习俗,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夫人、金花圣母,广州人称其为“送子娘娘”,她是广府人传说中的生育女神。金花的故事源于广州,遍及全省,以珠三角一带最为流传。古籍中关于金花故事的记载最早 莫过于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神语》,其书中记云:“广州多有金花夫人祠,夫人字金花,少为女巫,不嫁,善能调媚鬼神。其后溺毙湖中,数 日不坏,有异香,既有一黄沉女像容颜绝类夫人者浮出,人以为仙,取祀之。 因名其地曰仙湖。祈子往往有验。妇女有谣:祈子金花,多得白花,三年两朵, 离离成果”。
金花的故事有几种说法,其一讲述的金花是一位女巫,端午节观看龙舟竞赛时不慎溺毙后被人们尊为神仙,求子灵验。其二讲述的是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广州巡按的夫人临盆难产,更换了多名接生婆均未能生产,巡按大人手足无措,累极小憩,梦见一老翁“请金花姑娘来,可保母子平安”。巡按大人立即派人在广州城内四处查寻,共寻得名金花的民间女子十余人,逐一唤到后堂,最后一位年芳十四的姑娘,刚进入后堂,巡按夫人即平安产下一男婴。巡按大喜,认为金花是仙女下凡,口呼金花娘娘救其夫人于危难,对金花叩谢。这事很快就传遍广州城,许多妇女临产都来找金花祈求庇佑,保生贵子。但不幸的事也发生了,大家把金花当成“活菩萨”后,竟无人敢与她成亲。随着年岁渐长,金花姑娘变得终日郁郁不乐,最后竟投湖自尽,死后尸体浮出,多日不腐,且发出异香,埋葬后不久,湖中又浮出一个沉香木小像, 相貌酷似金花,广州当地居民将其迎接回来,建祠祀奉,尊之为“金花保子 惠福夫人”。该湖称为仙湖,其庙为金花庙,并将金花的生日农历四月十七日 定为金花诞。民间还有一些传说,比如说金花姑娘是一位有钱人家的侍女, 主人家生了一个儿子,特别爱哭,但只要金花姑娘抱抱,小孩马上就不哭了, 特别好带,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好多人家的孩子都来找金花姑娘抱抱,慢慢的金花姑娘就成为专门关爱妇女儿童的神仙了。



261. 五仙观
五仙观,位于惠福西路,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该观坐北朝南,门上的大匾上有清人书之“五仙大观”四字。依山而建的五仙观,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其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十分完好。
在后殿东侧的原生红砂岩石上,有一脚印状凹穴,旁有“仙人拇迹”石匾。这是远古时代珠江洪水期的流水冲蚀痕迹,民间传说作仙人留下的脚印。晋代这里有“坡山古渡”之称。明、清两代五仙观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为羊城八景之一。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仙观内现保存有宋至清的碑刻14方及石麒麟1对。五仙观后还有一座楼—岭南第一楼,这是一座城楼式的古建筑物,它比镇海楼还要早7年建造。此楼与五层楼堪称为明代建筑的“双璧”。岭南第一楼建成后的第四年,还铸成一口大钟,悬挂楼上,重5吨,是广东最大的铁钟,禁钟之重,令人惊异。然更令人惊异的却是此钟只用一根葛藤悬挂。

探访侧记:第一次来五仙观。看到门前被风雨浸蚀得模糊不清的石狮,应该想到这五仙观的历史的久远;看到观内的古渡口,应该想到什么叫沧海桑田!因如今的珠江渡口离此应在1000米左右。想去敲钟,可惜手不够长,作罢!



262. 纯阳观
纯阳观,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南边的五凤材漱珠岗。这里是快罗纪火山岩石叠成的山岗地,其间岩石状异,古木参天,环境幽雅。纯阳观所在地由漱珠岗、葫芦岗、凤岗三座小岗组成。小山岗均为古火山岩,经长年风化剥蚀,岩石多成润圆光纯阳观滑的“石珠”,故该地叫做“漱珠岗”。
纯阳观是广州两大道场之一。一是三元宫,二是纯阳观,广州道教中人素有“北到三元宫,南去纯阳观”之说。纯阳殿是观中的主殿,供奉“纯阳子”吕洞宾。吕是八仙之一,又是全真道派“北五祖”之一,世称为吕祖。中国道观中,一般都附设有吕祖殿,惟有此观以“纯阳”来命名。清道光四年(1824年),著名道士、天文学家李明彻为祭祀吕纯阳,即吕洞宾,而倡建纯阳观。由于李明彻是天文学家,因此观中除修筑道教殿堂外,还筑有一座可供观察星象的朝斗台。这座方形天文台至今仍矗立在山岗上。山门石额“纯阳观”三个篆体字出白当年两广总督、大学士阮元的手笔。门两旁有一副对联:“灵山松径古,道岸石门高。”对联是当年广州“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所题。

探访侧记:匆匆一瞥而已,下次好好看看。不过开车经过这里得特别小心,交通是相当的混乱!主要这里是布匹交易市场,这里是推车及小面包车的天堂!


263. 五岳殿
五岳殿,位于神岗镇木棉村东阁,具体始建时间不详,木结构和外观仍保留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开间等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尚存。殿内供奉道教神仙,分别为神话《封神榜》中的五虎将:王飞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蒋平,另有水神洪圣、车公、太保、土地等诸神。建筑外观低矮,主体建筑进深二间11.7米,阔三间11.5米,砖、木、石结构,人字顶悬山。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五岳殿就在路边,虽然规模很小,但其还是省文物保护单位!看来是“庙不在大,有仙则灵”啊!



264. 北帝庙
北帝庙,位于从化街口镇环城路,其始建年代不详,庙祀北方水神玄武。古庙是一座砖、木、石结构建筑,硬山顶,深两进21米,面阔三面10米,向西北坐东南,正脊灰塑“八仙过海”图。

探访侧记:似乎没有什么特点,照相也没有什么好的位置,但香火倒挺旺的。



265. 佛迹洞
佛迹洞,建于清代道光庚子年,由海光禅师率徒凿岩面成。洞中供奉弥勒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乃正统佛教道场。全盛时有僧人十数名。弥勒佛是佛之大乘教中的六大菩萨之一,佛祖之继承人。佛迹洞中之卧佛,乃广州地区最大之石雕佛,造型生动慈祥,笑容可掬,传说抚摸卧佛可图吉利,万事如意。

探访侧记:真没有想到这也是“文物保护单位”,但有块牌子立着,你不信也得信。这洞非常浅,在外面就将其一览无余。



266. 方帅庙
方帅庙,又名通乡庙,在谢村北面,毗邻谢恩桥,始建年代不详。墙壁上有碑石,分别记载清康熙、咸丰、民国及1990年重修庙宇的经过和捐款人名。正门对联:“圣地重光旧貌新颜传百世,侨乡善举普天同庆颂千秋”。殿前两柱挂木制对联:“恩施风调雨顺兴百业,庇护民丰物阜荫九州”。
方帅姓方,但无人知其名号,祖籍钟村镇韦涌村,是当地一间豆腐铺的杂工。一日行至谢村之石井头附近,见有一水井,井水清醇甘洌,可口怡神,便在此附近建炉灶取井水磨取豆浆出售。因价廉物美而供不应求。一日清晨,方某到石井头担水时,见一人手持竹竿神色慌张,鬼鬼祟祟地从口袋里拿出一包物品,蹑足走到井边,将一团粉末状东西倒入井中,再用竹竿搅拌后匆匆离去。方某目睹整个过程,认定井水被投毒,因此不敢离去,待村民来取水时逐一告知。但众人并不相信,怀疑方某想独占井水经营豆腐生意。方某为了证明井水有毒,拦住取水的村民,当众喝下井水,顿时毒发身亡。村民为了纪念方某舍己为人的壮烈行为,集资在钟村中兴建方帅庙以便拜祭。
有篇报道:农历八月十三,番禺谢村方帅诞,全村男女老少拜祭方帅庙,邀请亲朋好友,摆下1500围宴席,1万多人同时开席,以这样的方式寻根、纪念。下午5时30分刚过,1500围宴席之一的马氏祠堂200围宴席团团坐满了人,十多米长、188万响的炮仗在祠堂前劈里啪啦地炸响,烧乳猪、焖肥鹅等12个传统菜一一上桌。按照村里的规定,参加晚餐的村民按人头交25元,6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筷子金。整个宴席的支出除了村民交付外,主要就靠宴席现场的“投红”和港澳华侨的赞助。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找到谢村不难,难的是如何找到方帅庙。庙在当地也有名气,大家也都知道,只是谢村比较大,在这错综复杂的“城中村”中左冲右进的找到目标,却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走了足有600多米,幸得几位热心人的指点终于到了!出于意外的有二件事,一是“谢村里面没有姓谢的”;另外的是回程想走新路,结果有些迷路,走来走去,干脆走到来时路,沿原路回吧!终究是时间不早了,得赶紧回家吃晚饭了。


逸闻趣事——谢村无谢姓的传说
谢村原称大福乡,远在宋朝中叶,村内杨姓者众。村民杨某夫妇务农为生,生下一女,年方二八,不但侍亲至孝,淑德勤劳。宋帝为纳妃嫔而广选天下未婚少女。杨某一介农夫,安可抗命,杨某失女之痛,抑郁过度,竟至一病不起,药石罔效,不久便撒手尘寰,驾鹤西归。
杨妃自得皇上宠幸,仍因思念远方父母而忧心忡忡,宋帝见状问道:“朕待爱妃不薄,理应欢娱,因何不乐?”杨妃答道:“妾蒙天恩封为贵妃,本该快慰,但一念及乡间父母及各人所居之地,被一溪涌阻隔,凡到彼岸则要涉水而过,若遇下雨,水位暴涨,苦不堪言。莫道经商不便,到彼岸耕锄者亦感困难,故而不乐,万望皇上察情原宥。”宋帝听后道:“这有何难?爱妃尽可宽怀,朕为你解忧可也。”立令御前侍卫马大力奔赴岭南杨妃故里督造桥梁,以利往来。
马大力领旨后,带备人马,晓行夜宿,依期抵步大福乡,随即合集民夫,阐明旨意,选址营建,不日桥成,回京复命,按下不表。大福乡建此桥后,均感便利。为答谢杨妃恩典,改此桥曰“谢恩桥”,将“大福乡”改为“谢恩乡”,后称“谢村”。“谢恩桥”几历兵祸战乱,朝代更替亦屡有修葺,故至今尚存。

267. 石王庙
石王庙,在增城市荔城镇夏街村,始建于1279年,为纪念南宋将军石文光的功绩而建。增城光明路本是增城南边城墙,1922年拆城墙建马路时,命名为文光路,文光路的得名是为了纪念宋末抗元英雄石文光,文光路现虽已更名为光明路,但石王庙至今仍存,石王庙深两进,硬山顶。
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末年间,石文光生于增城城南铁溪村,自少酷爱习武,体格魁伟,力能举鼎.入冠之年,他耳闻目睹元兵南侵,百姓流离失所,即投军抗元.由于英勇善战,带兵有法,屡立战功,被任命为游骑将军等职。宋景炎元年(1276年)南宋君臣退到广东,石文光随左丞相陈宜中前往交趾占城(今越南)借兵抗元,在借得兵力,整装待发之际,陈宜中贪生怕死,赖在占城不愿再返国。石文光毅然率领数十艘兵船,返回祖国,前赴广东抗元前线,可惜船抵珠江口伶仃洋时,元军已攻破崖山,宋朝灭亡。
南宋灭亡后,神州大地兵荒马乱,盗贼峰起,民不聊生,为了保乡安民,石文光把数十艘兵船,带返增城,令占城兵在夏街,槎岗两村和豸山一带安营扎寨,使增城百姓免了战乱之苦.后人为了纪念石文光,在夏街村建了一座石王庙。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石王庙不是很好找,幸得几位小学生与一老伯的指点。只是这几位小学生,年纪轻轻的,竟然全部抽起了烟,但愿是出于好奇吧!不免劝说他们几句,但也不好批评他们,免得他们搞些恶作剧,将我的车搞些划痕什么的。石王庙也算是破烂的了,门烂就不说了,可以说没有不烂的地方,烂就烂了,其内是杂草丛生,杂物一堆啊!看来这文物局就只负责立牌子了,至于怎么保护那是另外一回事。当然,这中也涉及到经费问题,是否有其它的办法呢?



268. 眉山寺
眉山寺,位于番禺迎宾路立交桥东南面的黄编村内。始建于明代的正德元年,由苏东坡后裔苏渲所建,故以东坡原藉眉山寺命名。眉山寺乃番禺佛教圣地之一,寺内供奉有观音圣像及十八罗汉铜像,每年吸引不少海内外游客到此朝拜,香火旺盛。寺内还建有可供上百人同时用膳的斋堂,斋堂西北角植有纪念苏东坡的老榕树,老榕树枝繁叶茂, 虬枝盘根,蔚为壮观。寺中菩提圣树已有上百年历史,根深蒂固,素有“佛树”之称,乃镇寺之宝,自建成伊始,眉山寺历遭浩劫,面目苍夷,1995年重修。

探访侧记:很容易找到。查阅资料时看到一篇2007的报道《500岁眉山寺 现仍属无证经营》,大意是:眉山寺,至今已有500年历史,这样一家信众众多的寺庙,却还是“无证经营”。现在的眉山寺得到了捐助,1993年重建并一直由村集体管理,期间曾经聘请过几位僧人常住并对外开放。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佛教节日,有大批信众前来参拜。十多年来区政府与黄编村委接触,希望将该寺纳入管理,登记开放。但经多次协商,最后村委会都以村民集体反对为由而没能达成共识。因此,该寺新建的大雄宝殿一直关闭,未对外开放。
阻碍登记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问题。“一是村民的情感利益,这个寺庙是该村祖辈传下来,登记为合法场所后,将由佛教的专业僧人来管理,村民的情感受不了;此外是经济利益,每年该寺的收入都达到数十万,由村外人来管理,担心利益流失”。现在该寺已经陷入一种尴尬状态了,寺庙范围大,但使用面积小,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村民认为的经济利益问题其实是一种误解,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后,佛教方面只有使用权,产权仍然归属村民,和村民并不存在利益之争”。我看到新建的大雄宝殿还在关闭中,由此推断,应该还没有协商一致啊!



269. 玉虚宫
玉虚宫,座落在海珠区黄埔村,建于宋代,2002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考古学家们确认为黄埔古港的遗址所在,黄埔古港是明清广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以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一普通寺庙宗教建筑,不做评论。只是与老婆一起找了很久才找到,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有个玉虚观,最后问了几个老伯,几经周折后终于找到隐藏在不起眼处的寺庙。寻找起来难度如此大,老婆都有些不耐烦了。其实,现在要我再去找一次,也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虽然大体知道它就在菜市场的西北边。这个玉虚观又名北帝庙,或者问北帝庙人家就知道了?



270. 玉虚宫
杨箕玉虚宫,地址在杨箕村泰兴直街。其实玉虚宫就是北帝庙的别称,供的是杨箕村的守护神。现在的杨箕村还保留着两个玉虚宫,村西北头的这座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虽然历经8度重修,但仍基本保持原来的格局和风格。解放前为求风调雨顺、河水不泛滥成灾,每年正月十五,杨箕村中都有一次盛大的“北帝游村”活动。

探访侧记:从中山一路转入杨箕村内走上50米,在一栋栋灰色的钢筋水泥建筑物包围中,一座青砖红柱、绿瓦飞檐的三进传统庙宇,大门口写着“玉虚宫”三个朱红大字。只是这庙宇规模比较小。最近传杨箕村要在7月底完成拆迁任务,不知道这庙宇能否躲过一拆呢?



271. 天后宫
明代,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为南沙天后宫的前身。清乾隆年间,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后被日夷炸毁。1994年,霍英东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淼的伶仃洋。天后林默(公元960年——987年)民间称之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暂短的生命留下了许多行善济世,救助海难的动人传说。历来备受治国者的褒封。人们逐渐把她奉之为神,顶礼膜拜。据资料显示,现今世界上约有一亿多人信奉天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天后宫,足见其影响的深远。
探访侧记:一普通寺庙宗教建筑,不做评
论。这不是文物建筑。一家人都赞成不进去看了(门票10元),我也就随大流吧!其实在外面也基本将其一览无余了。

妈祖简介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中有广泛的妈祖信仰,许多沿海地区均建有妈祖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从宋朝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封号由2字累至64字。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了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形成许多俗例。
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在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年仅二十八岁。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272. 北帝古庙
北帝古庙始建于明,在萝岗街塘头村均安坊西社一巷2号东侧,为当地村民祈福场所。庙内墙壁镶有雍正、干隆、嘉庆、咸丰、民国等多块重修和扩建庙宇碑记,详尽记录该庙的历史。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一普通寺庙宗教建筑,只是比较难找。首先就难在这地址的以讹传讹啊!网上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是相互抄袭,说是“圹头村”,其实应该是“塘头村”。在地图上是没有找到。实践出真知!在从“萝岗香雪公园”往“水西古村”的路上看见这村,联想到应该是这里了吧!几经打听终于找到——进村后往左走就可以了。



273. 玄帝古庙
玄帝古庙,位于萝岗区东区街笔村,初建于元代,现庙内存石碑十块,真实地记载了历代重修庙宇的情况和当地的人文历史,其中有反映当地水利纠纷的记事碑,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一普通寺庙宗教建筑,有具体的地址,而且又在村的主路上,寻找并不难。



274.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在黄埔区庙头村,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广州的重要见证。
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牌坊为三间四进柱冲天式,花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海不扬波”四字。大殿原为明代建筑,单檐歇山顶,宽五间深三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9年重建。后殿是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91年修建时,后殿重新安装了陶塑瓦脊。该庙因珍藏历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韩愈、苏轼等名人碑刻而被誉为“南方碑林”。

探访侧记:春节期间一家人去的。如果有时间的话,去感受一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实,感受最深的是“沧海桑田”四个字,曾经的海岸已经退到不知道哪里了,在这里就只有这庙、黄埔电厂烟囱了——


275. 刘氏家庙
刘氏家庙,位于广州大道北路东侧沙河大街大洲地2号,为清末爱国将领刘永福于清1900年主持建造,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越南维新会曾以刘氏家庙作为会址,开展驱逐法国侵略者,光复越南的革命活动。庙右原有忠义祠,祭祀黑旗军阵亡将士,抗日战争期间被毁。
家庙有前后两厅,中有天井,两侧有廊。门匾为花岗石,阳文红字楷书“刘氏家庙”。屋檐下有雕画,已剥落。庙内原有泥塑、神位等,均已无存。后四根木柱上有联,其中一联为刘永福所撰:“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偏贻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庚子孟秋永福谨志”。上联叙述建庙奉祀黑旗军阵亡将士,使其英雄业绩永留史册,下联勉励众将士继续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
刘永福(1837-1917),广东钦州人(今属广西),名义,字渊亭。清咸丰七年(1857年)参加广西天地会起义,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刘率所部黑旗军援助越南,打击法国侵略者。光绪21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刘率军在台湾抗击日本侵略军,兵败后回到广州,民国6年病逝。

探访侧记:庙就在广州大道往北快到沙河立交的位置(东侧)。一看是姓刘的,老婆就来劲了。中国人的姓氏溯源观还是很强的。老婆还以为500年前与刘永福是一家呢。



276. 白云仙馆
白云仙馆,位于麓湖公园,建于清嘉庆年。分别刻“白云仙馆邹鲁(印)”,字体雄浑古朴。山门石柱上刻有一联“香火千年祖庭瞻仰 白云四面仙客栖迟”。经过天井,进入大殿。门匾木刻“博爱 孙文(印)”。门柱有一木联“从古白云多蒲涧 几番沧海又桑田”。殿柱也有一木联“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题字落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仙馆初为广州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后来,供奉八仙之-的吕洞宾,并有道士主持管理。

探访侧记:仙馆初为广州文人墨客雅集之地,还很安静的,又有些特色。以前自己还偶尔召集一些人在其内打牌、喝茶。



277. 盘古王庙
盘古王庙,位于花都区西北部狮岭镇盘古王山。这里是古代“南海中盘古国”的遗址之一,也叫盘古神坛。盘古王庙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以后多次焚毁,到光绪二十四年,才由民间集资重建。它是一座古典艺术建筑物。最为奇特的是除了正中盘龙石柱之外,柱柱都有书法刻字,共计七副对联,尽是描写歌颂盘古王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盘古王这位神话人物,是劳动人民战天斗地,创造世界的典型,这也是盘古王受到劳动人民崇拜的原因。
传说这是盘古王开天辟地的地方,留下的古迹和民间故事十分丰富。现已修复的古迹有盘古王庙、圣龟池、半山亭、试斧石、龙口泉。这里的香火历来很旺,特别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二日盘古王诞,南海、番禺、顺德、广州、清远、三水等地民众,成群结队,擂鼓舞狮,前来庆贺,人海如潮、香火熏天、爆竹不绝。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盘古王山登高人流不绝 。

探访侧记:要找到这公园还是很容易的。我们要去的主要地方是盘古王庙,而不是公园本身,正值中午,天气闷热,一家人都懒得爬山。盘古王公园门楼气势非凡,是一座包含有民间故事、楹联、书法、绘画艺术为一身的高水准的仿古建筑物,字是关山月题写。资料上说,门楼的四条柱,一般为内侧两条粗大,外两条较细,但它却相反,外粗内细。这是根据民间故事《盘古王降龙伏狮》来设计的,整座门楼如盘古蹲在那里,内侧两柱为两只手,较细,外侧两柱为两脚,所以粗大。


盘古的传说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盘古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还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随着他的身体增长,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90000里那么长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278. 黄大仙祠
黄大仙祠,位于芳村古祠路1号,始建于清代己亥年(1899年),1910年代遭受战乱破坏。1915年主持人梁仁庵道长携黄大仙的画像、灵签和药签到香港,于1921年建成香港黄大仙祠,因而深受海内外华人信仰和祀奉。广州黄大仙祠于1997年11月9日正式动土复建。另设有黄大仙主殿、观音殿、吕祖殿、孔圣堂、财神殿、关帝殿、斗姥殿、陈列区、岭南式园林花圃、亿年奇石、素菜馆及商场和广场等。

探访侧记:探访到黄大仙祠时,临近关大门了。考虑到这是1999新建的、又要买门票,就此作罢!在门口来一张“签到式“的照片算事。



279. 圆玄道观
圆玄道观,位于花都区新华镇九潭村。观内建有:广东省道教协会、广东省道教学院、天坛道教三清大殿及圆玄山庄等。圆玄道观其建筑采用古典宫殿庙宇的设计,中心门是巨大的牌楼,牌楼后为宽敞的广场,左右竖立华表。正面循三重阶而上为天坛三清大殿,大殿前后左右有钟楼、鼓楼、一对石狮。广场右侧有太和楼、春晖湖、为公大楼及素食馆。广场左侧有中和楼、圆玄山庄及安老院。三清大殿依据天坛型式建造,道之大源出于天,而天体至圆,义同太极。三清大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法身塑像。

探访侧记:将“气势如虹”用在它的身上应该不算太过的,特别是那天坛的三清大殿!探访时,其在进行二期工程,规模也是宏大啊!(不知道占用了多少“建设用地”指标,呵呵)。唯一感到不解的是,这是道教场所,怎么还有很多观音的像?



280. 武帝古庙
武帝古庙,位于南漖村东胜坊,与南漖村门楼毗连。始建于清代中叶,坐北朝南,一间一进,总面阔 4.5 米,总进深 5.6 米,硬山顶,镬耳山墙,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外墙。正面向珠江。今古庙损毁严重,已空置。2003 年,古庙被定为危房。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具体的探访情况见“南漖门楼”这一“发现点”。这是这个“武帝古庙”太小了!说句得罪神的话,这也算是庙啊?难怪问了几个人都说村里没有庙,现在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太不招眼了!只是在渡口堤岸边屹立风雨百多年的文物建筑——魁星楼、武帝庙、风雨亭,已经摇摇欲坠,沦为村民煮饭、堆放杂物之处,若再不进行维护,这些广佛同城最具历史价值的物证将一一消失。
在这里还看到了最古老的广佛渡口,渡口又称陈永泽堂水埠。陈永泽是南漖村开村的始祖之一,生于清道光年间,是村里大户,有上百亩田地,还拥有水埠经营权,水埠遗址今存石匾一块上横刻阴文“陈永泽堂水埠” 6 个字,上款刻“平洲万胜造”,下款刻“咸丰元年”。



281. 洪圣古庙
洪圣古庙,是茶塘村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筑,坐东朝西,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17米,总进深21米,所有木料均为坤甸木。正梁脊一列陶瓷物像光艳夺目,屋顶的最上面则是经典的二龙戏珠图,两条浮雕石柱、一口生铁大钟、一尊古鼎香炉都是庙里面的宝物,洪圣古庙还有7幅楹联,都是歌颂洪圣公的功德。
洪圣公是南海之神(茶塘村在历史上曾隶属南海),据说洪圣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姓洪名熙,唐朝人氏,曾任广利刺史,通晓天文地理,能准确预测天气及风暴,曾经多次为南海地区的老百姓拯救灾难,最后由于辛劳过度而亡。人民感其恩德,上书朝廷,力表其功,皇帝特封他为“南海广利洪圣大王”。花都有大大小小近20座洪圣古庙,而茶塘村的洪圣古庙在规模、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堪称一流,花都有“茶塘庙,朗头桥”之说,茶塘庙指的就是洪圣古庙。

探访侧记:庙在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南社。在村委会前泊好车,顺着小巷走到尽头,就看到连片古朴的清代建筑了。茶塘村古建筑群由古庙、祠堂和书舍组成,面对一个长长的池塘一字排开,连绵百余米,蔚为壮观。祠堂与书舍间有小巷,巷前有古井,茶塘古村规划得非常有条理。除了我们一家人,整条村子就见到几个人,显得很冷清。



282. 三元里古庙
三元古庙记载着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光荣历史。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号文物保护单位。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次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妇女,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打死英军200多人,大获全胜,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探访侧记:凡是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三元古庙”的。地址虽在三元里抗英大街145号,其实已在广园西路了,在环城高速南边不到20米处吧!看来这古庙并不安静啊,特别是大货车经过的时候。



283. 何仙姑家庙
何仙姑家庙,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新八景之一,名为“小楼仙源”。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是增城小楼人,家庙为祀奉何仙姑而建。何仙姑家庙始建于唐朝,历经沧桑战乱,明代作大规模的修缮,清朝咸丰八年重修。家庙门额上“何仙姑家庙”五个隶书大字,乃咸丰戌年嘉平年黄培芳所书。门口两边镌刻行书楹联:“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为史官王映斗所书。家庙砖石台梁式结构,硬山顶屋脊和封火山墙,庙内外装饰以木雕、灰雕、砖雕为主,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精湛优美。庙内有仙姑殿、庙顶仙桃、仙姑井、三忠、八仙堂等景点。家庙有两大节庆,每年三月初七仙姑诞、八月初八仙姑得道日,善信自发举行盛大纪念活动,万人空巷,场面蔚为壮观。

探访侧记:以前一家人踩单车、部门同事骑单车都经过,但都没有进去看看。这次专门去看看。惊讶于其父母庙在二楼的事实,庙也上了楼!上楼的石台阶已经被踩光了,看来年代不浅!香火较旺,似乎还要买票。但我们是例外,大摇大摆地直入了,没人阻拦的?



284. 杨四将军庙
杨四将军庙,位于丹水坑景区内,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颇具岭南特色。杨四乃宋代湖南长沙人氏。传说七岁成神,斩作恶多端的无义龙后,被封为将军,能镇水驱瘟,长江流域供奉者众。 清末广州闹瘟疫波及财岗一带。宏岗村徐景良率十三个村民,徒步十多天赴江西省请回杨四驱瘟,瘟疫立止。嗣后村民建庙供奉,祈求吉星拱照,福寿康宁。庙内还供奉吕祖(纯阳)、云山仙姐、金山仙娘。

探访侧记:这是第一次听说,更是第一次去。看这杨四将军乃是长沙人氏,顿时多了一份“亲切感”!在此不时听到鞭炮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