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艺的“本土化”与IP的价值升级:《一年级·大学季》是如何做到的

 真友书屋 2016-01-18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作者 | 胡言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无论是从传统收视率还是网络传播来看,《一年级·大学季》无疑是成功的,并且成功地从原先关注对象为萌娃的《一年级》转变为一个新的具有极大挖掘机制的IP。虽然有网友诟病节目过多的撕逼冲突桥段以及诸多的CP线索,但笔者认为,平心而论,这档综艺有许多地方值得当下的节目制作者挖掘与理解。


如何实现成长体验的“本土化”


时代的不同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对于打造平民偶像的真人秀来说依然遵循这个道理。十年前《超级女声》模式的风靡,其成功的关键点在于个体“选择”自己的偶像。而在社会个体化过程日益加深,二次元文化逐渐向主流文化弥散的今天,“选择”的重要性已经让位于“体验”。之于选秀,意味着当下的个体往往不再把偶像看成一位完美的“神”,而是在陪伴偶像完善自己、努力提升的过程中,收获满足感。这种粉丝与偶像“共同成长”的体验,使得如今的综艺节目也从单纯的选秀转变为偶像养成类节目。因此,偶像的成长,也是粉丝的成长,也是节目品牌的成长。偶像成长类节目,正是新的社群经济下“唯爱至上”原则的真实体现。




不过,当前市场中流行的偶像养成类真人秀更多的选择借鉴韩国练习生制度,将这个制度从后台搬到荧屏上成为前台。虽然新鲜,但由于练习生制度在中国生长的土壤并不成熟,因此总给人一种“舶来品”的陌生感。反观《一年级·大学季》则脱离了国外模式,它至少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成长体验的“本土化”改造:


一是将这些未来“偶像”的成长放置在当今中国现实的社会制度结构之中。艺校在中国是一个既神秘又能唤醒大众情感的一个存在,从每年高考以及大学入学的媒体报道就能窥伺到其中的国民情绪。而上海戏剧学院作为艺术院校中的佼佼者、明星的摇篮,毫无疑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展现上戏艺考生的求学之路,既接中国社会,尤其是教育制度的地气,对观众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往养成类节目,大结局必定是一场腥风血雨、让粉丝泪流满面的PK,但《一年级·大学季》节目组尤为巧妙的是,在最终汇报表演结束之后,加入了一场“韩国求学之旅”,并且与韩国练习生进行PK,将焦点聚集在两种不同教育培养模式上的比拼,非常具有创意。


二是节目的诉求并不在于偶像养成。《一年级·大学季》号称是一档艺考生纪实类节目,从这个定义便可知晓这档节目并不意欲成为偶像孵化器。事实上,从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来看,明星老师们更多的希望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认真思考,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如何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以及如何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与悟性。正如陈道明在课上所言,不用讳言自己想要出名的欲望,而是应该将精力放在端正职业态度上。与其说这是一档偶像养成节目,不如说是告诉观众如何从偶像、“网红”变为一个好的演员。


整个节目脱离了传统的造星诉求,而是关注当下中国教育制度下,一群特定的人——艺考生的成长过程,这是节目最大的社会关怀与意义所在。


“架构性纪实”的表达方式


《一年级·大学季》节目总导演徐晴说:“这是一部完全没有剧本的真人秀”。而节目监制夏青则说:“《一年级·大学季》更像是架构类纪实,不是真人秀”。如果我来解读,我会将他们的话结合起来理解。《一年级·大学季》依然是一档真人秀,但它的剧本仅限于为节目提供大致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实现“纪实”的展示。这个框架突出的便是艺考生们成长的过程与结果。


突出纪实性


在《一年级·大学季》中,课程、甄别制度以及最终汇演是节目的大体框架。整体节目基本围绕着这三个框架性内容进行纪实性描述。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声台行表四门主课都有着较为充分的展示;在甄别制度上,运用不同的表演形式进行甄别。虽然有网友质疑节目中的“撕逼”类冲突太多,但事实上,节目中的冲突主要来源于将艺考生分为正式生与旁听生,并且不断进行甄别这种制度造成的。因为甄别制度而引起的艺考生之间的竞争冲突并不能等同于“撕逼”。此外,许多冲突桥段本身就是“戏中戏”,它既包括老师之间的戏中戏,例如第一期黄志忠与佟大为之间的争吵,也包括老师与学生共同合谋的戏中戏,例如胡军甄别杠杠之中引发的冲突。大量的冲突,但其实更多的是剧情的反转,这反过来又突出了表演这项特殊“知识”的魅力。




巧妙的“星素结合”


《一年级·大学季》的主角始终是那群稚嫩的艺考生,但明星发挥的作用亦不可忽视。佟大为、袁珊珊等老师在节目中尽到了一个老师应有的责任。更出彩是则是每期出现的明星大咖。例如节目中广受欢迎的陈道明那段教科书式的教学,非常成功的向艺考生以及荧屏前的观众传达了表演的真谛。明星导师的助阵,并不是蜻蜓点水、增加噱头。对于那些刚跨入校园的艺考生而言,得到他们的指导,确实如同自己在人生道路中获得指明灯般的启示。因此,在《一年级·大学季》中,虽然每期都会出现明星教学的桥段,但并不显得做作,而是非常真实。




音乐剧《如果·爱》画龙点睛


如何全方位的展示艺考生几个月以来的学习成果是一个巨大难题。最终《一年级·大学季》选择了《如果·爱》这部经典电影作为最终汇演的展示作品确实令人感到别出心裁。首先,电影《如果·爱》本身具有改变成音乐剧的条件,原电影就是一个唱作俱佳的作品;其次,将其改编成音乐剧的形式,能够最好的呈现表演、台词、唱功等基本功底,全面展现表演实验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最后,音乐剧还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在内容上,添加了“吃火锅”的桥段,甚至让原电影导演陈可辛都不停称赞。在表演形式上则让首发男女一号高旻睿、葛洧吟与替补男女一号宋妍霏、赵顺然各自演绎了一遍音乐剧,充分展示了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与努力。




综艺IP的价值升级


据称,《一年级·大学季》将会像之前的《爸爸去哪儿》一样拍摄大电影。我不知道芒果台在决定将“一年级”的概念从小学拉回到“大学”这个最适合芒果受众定位的群体时,是否就已经有了对节目进行IP化开发的预期。不过,《一年级·大学季》确实满足了一个原创IP的所有条件:高颜值的主角以及各种被讨论的CP、大量明星的加盟、原创式的教学实验纪实但又不乏戏剧化的冲突、青春成长类的题材。


此外,将“一年级”的概念从小学转变为“大学”,除了更加契合芒果台以年轻受众为主的平台气质之外,更是有效地扩展了IP本身的价值。如果说原先的“一年级”只是指个体第一次跨入学校的成长体验,那么定位于“大学季”的“一年级”则将一个具体的年龄段扩展为每一个人在面临新的、陌生的环境时,他的好奇、恐惧、热情、爱心、懦弱等等情感的融合体。《一年级》作为一个以“教学实验纪实”为主题的原创IP,其价值的升级也使得这个IP在未来的衍生性上包含了更多的可能与期待。




扫一扫

加入广电千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