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绵竹大南街,前行三里,路分两条叉道,左去孝泉、德阳,左行清道、什邡。两条路上各有一道红石牌坊,上书“宣公故里”,牌坊孔道柱石上书“青松西蜀前朝祠;丹桂南轩故里坊”,清邑令陈钟祥撰。路旁有乾隆二年,知县洪德书撰“宋大儒张宣公南轩夫子故里碑”,意使行者敛容,游者起敬。城西灌耳河上游之水,由西南乡飞凫山边,经精忠观(今机械厂)门前,流到双叉路口,顺绵邡、德绵两条大路分成两渠,环绕南轩祠前后门外墙。
“景贤堂”楼阁高耸,画栋雕梁,檐牙高啄,铃悬龙嘴,微风浪动,
从“景贤堂”厅后,中门而出,一条长十五米石径,紧靠鱼池假山边沿,塔柏夹道,古柏覆荫,行前是“景贤师竹之轩”,邑令吕华宾题此匾意表仰高山而志景行,,扬 轩后是条较长的过道,一道灰色的围墙上绘着“太极河洛图”,意指理学有渊源所在。壁后一顺女墙,院内有水井一口,平房数十余间,乃护祠者居室。轩与墙间,斜长的过道之左有道大门,就是南轩祠后门,今之大门,通往清道大路。灌耳河之水,从后门暗沟入池,涓涓清流,昼夜不息,灌溉鱼池。由师竹轩右翼山墙头,过鱼池小拱桥,有一亭日“心香亭”亭前假山,巍立池中,石崖叠嶂,路曲山弯,游人至此,伫立山前,不见有洞,到达洞口,才见“一洞天”门,又不见亭,弯腰而入,弓背而出,豁然开朗,转身一看,假山顶峰,石门上书“去天尺五”(余重书刻)已在眼前,亭在身边。此洞奇曲;头头是道,左右通达,对面不见,其声可闻,结构绝妙,设计罕见。常有学生藏洞中观书,迷藏嬉戏。 出“一洞天”穿假山峪道、到“透香楼”头,“景贤堂”山墙右边交三角地盘,有一“曲水流畅”之阁,旁有三株老梅,红白相间、盛开时节,游人置酒阁中,往往花落席上,醉者心旷神怡,诗兴勃然,笛恋恋返。由阁而下,前有一坐跨池虹桥曰“咏归”。桥左有一水槛曰“得月楼”,右也有一字塔(文革中被体育教员张兴举,女工李焕杰毁,四年余秀海校长复修)如孤峰矗立池垠,两岸红薇、紫荆临池戏波、宛如艳妆之妇、对镜自炫。过桥去,下坞垠、到达假山对面鱼池边有“云影天光”之楼,一条长廊沿着池边坞垠曲折迂回地由西向东大门延展,宛如古栈道一般、人行楼廊,震动发声,池波恍荡,乐忘其危。廊中有楼室名曰:“修竹森然”一匾。坐楼中,可望对岸讲书堂与复室梅花墙内假山屹立,山荼花开如火,木兰花放似玉。楼室后檐有匾曰:“望月楼”举目外望,田野人家,桑柘成荫,芦花飘舞,蔬圃青葱,鱼鳞隐现,前门外景、趣味无穷,吕华宾故于长廊尽头题曰“延趣”。延趣楼下为池之尾,池尾如钩,廊尽径穷,即至大门之右。
再由大门之右小门向入,即大门之左,靠围墙,路崎岖而狭窄,花草扑路、时牵人衣,桂树参天、翠竹覆阴,一直到师竹轩左侧半亩竹林。林中有一小亭,亭中有一口水井,四季不枯,清亮满盈。由井亭绕师竹轩后边过道,又抵达后门。 宣公于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二月二日辞世,迄今(公元2006年)已有八百二十六年。历经宋元明三朝,世移景迁,昔年风光,史无记载。清乾以来,县志始载,南轩故里几经修建,遂成绵邑一区风景名胜。 县志记载,大清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冬,安洪德(字硕伯,山东聊城举人)由川南綦江调任绵竹知县。风绵邑庵观寺院,五百五十余处,俱辉煌灿然,香火旺盛,而诸葛祠,洗墨池,紫岩书院,南轩书院,风雨摧败,实因人心不明大义,甘败伦常求佛。今乾隆盛世,当稽考古迹,倡导崇儒,劝读五经,教习蒙童,培育后人。而紫岩书院,宣公故里,祠宇褊小,不足以用。当时有故民张千仞,绝田八十亩,族中争讼不休,安洪德果决断术景贤书院(即紫岩)和南轩书院。另有城西西义乡(今西南乡)黄泥坝谢家庵,为妖道霸占,民众讼诉于庭,数十年未果,洪德闻知,火速下令,驱其妖、散其徒,将十六亩田产划旧南轩书院,充扩祠宇,以育后生,并寻其后裔,掌管祠宇诸事。每岁祭祀,使远近居民知大儒当尊,后裔当重,明伦常而识大义。接着乾隆六十年知县杨学光,光绪三十年知县伍生辉又后培养增建南轩书院。 孙中山 先生革命刚刚成功,就倡导各地市县建造公园,宣公故里刚改名为绵竹南郊公园。继后,共产党外围组织领导成员,乡贤王干清招入孤女,创办女子纺织学校,设置于南轩书院。解放后,一九五三年,付平湘(现现充师院中文系系主任)校长和李治鑫主任,又将县立女子初级中学迁到南轩。宣公故里,美景如画、名杨巴蜀,文化奇葩。文人墨客,争相慕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