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公故里胜迹留

 孺子牛512 2016-01-18
                                                              宣公故里胜迹留 
一、              胜地寻踪,美景如画

出绵竹大南街,前行三里,路分两条叉道,左去孝泉、德阳,左行清道、什邡。两条路上各有一道红石牌坊,上书“宣公故里”,牌坊孔道柱石上书“青松西蜀前朝祠;丹桂南轩故里坊”,清邑令陈钟祥撰。路旁有乾隆二年,知县洪德书撰“宋大儒张宣公南轩夫子故里碑”,意使行者敛容,游者起敬。城西灌耳河上游之水,由西南乡飞凫山边,经精忠观(今机械厂)门前,流到双叉路口,顺绵邡、德绵两条大路分成两渠,环绕南轩祠前后门外墙。

   南轩词宇,坐西向东,东为前门,西为后门。前门面向孝泉,一座拱桥石栏横跨灌耳河上,桥下有一水碾,流水滔滔不绝,日夜奔流不歇。时见有人垂钓捶衣,孩童戏水游戏。桥头大门楹宏敞,古柏成行,绿树成荫,生气昂然。入祠门,中央高屏直立,左右两翼,拱门对峙,有佚名楹联:“县官是荆州牧守;阐道为广汉儒宗。”屏后两行杉松,笼盖通径,犹如卫士,侍立迎宾。一列厢房门上,清代知县伍生辉题匾曰“讲书堂”,堂内还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乡贤杨锐写的“大本卓然”一匾,南轩裔孙犹龙张骏抚殿本碑刻“宋右文殿修撰张宣公之像“,邑名士肖子绅张撰本刻对联:“继往开来,不愧考亭称畏友;穷径致用,深渐司铎到名邦。”“讲书堂”又名教夫堂“,敬夫,乃张栻之别号,固他在此居住过。邑人曾榕诗云:“宋代大儒,家我绵竹,有宅一区……即此地也。” “讲书堂”后有条过廊,连接“复室”厢房,形成“工”字形,彼此对映。走廊左边花园,有园门通往左边住房;廊右梅花龙墙紧靠鱼池坎边,内有水池假山。由“复室”而出,一条长欲十五六米,宽欲五尺的右径,两旁是长方开的大花台,花台四角有四个圆型的小花台,种着寿星桔,金弹子,梅桂花,秋海棠、随手香,夜来香,黄桷树等名贵莳花。花园两旁有配楼相对,左曰“浮翠楼”,因楼高出树林,抬头仰望,诸翠若浮;右曰“逶香楼”,因楼头有一鉴亭,亭边种有数株芙蓉,坐亭上,俯其下,可挹其香,清邑令人张继皆取宣公诗中之词命名。穿过花园,登上石阶,则是正厅。“景贤堂”。

“景贤堂”楼阁高耸,画栋雕梁,檐牙高啄,铃悬龙嘴,微风浪动,   作响。楼下大厅供奉南轩夫子香龛,清邑令赵贞虚所书“理学渊源”之匾,乡贤六君子杨锐书:“高天仰北斗;正学崇南轩。”一联,弟杨聪书:“是宜王者师,惜讲幄封草,祗传乾道;同为宰相子,看乡祠俎豆,远胜升庵。”伍生辉书:“公为炎宋伟人,却逢神州板荡以来,战则争,和则议,那堪大地腥膻,河山半壁;我忝晋熙令尹,丁此邪说纷陈际,杜厥渐,防厥微,安得一朝正学,砥柱中流。“一联。楼上伍生辉题“荣亲楼”一匾,内供张浚魏公牌位。登楼望,四顾通明,廊榭环绕,池水曲折,假山卧波,群鱼鼓浪,景竹万竿,树挺千章,莳花灿烂,蓬勃畅茂,城廊楼舍,尽收眼底,万景澄沏,尤见夫子大本卓然之概。正殿后堂,老朽于一九八三年秋补撰一联:“俎豆千秋,名垂故里;竹帛长存,功盖临安。”并与校长朱其隆投资做“南轩祠”大匾一道。

从“景贤堂”厅后,中门而出,一条长十五米石径,紧靠鱼池假山边沿,塔柏夹道,古柏覆荫,行前是“景贤师竹之轩”,邑令吕华宾题此匾意表仰高山而志景行,,扬   藻而诵清香。此轩厅共八间,宽阔高朗、两头侧室,前后通气,故珍藏南轩全集版于疏棂。轩厅内桂有清代五幅对联:邑人李德扬竭南轩祠:“此狩江心破;南轩俎豆香。”邑廪生肖风撰:“公为有宋名儒,无愧枌榆隆祀典;我是执经弟子,忝司木铎乡邦。”请诗人张香海撰:“两世勋名,故里犹新思寇竹;一门事业,方塘无恙爱同莲。”邑令陈钟祥撰:“夫人相与俯仰一世,岂不快哉;亦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佚各作联:“怀古吊忠贞,痛泣狂澜既倒犹催棹;承先知父子,伤心阉官未除胜养痛。此轩专供往来贤士拜谒交谈休息之地。

轩后是条较长的过道,一道灰色的围墙上绘着“太极河洛图”,意指理学有渊源所在。壁后一顺女墙,院内有水井一口,平房数十余间,乃护祠者居室。轩与墙间,斜长的过道之左有道大门,就是南轩祠后门,今之大门,通往清道大路。灌耳河之水,从后门暗沟入池,涓涓清流,昼夜不息,灌溉鱼池。由师竹轩右翼山墙头,过鱼池小拱桥,有一亭日“心香亭”亭前假山,巍立池中,石崖叠嶂,路曲山弯,游人至此,伫立山前,不见有洞,到达洞口,才见“一洞天”门,又不见亭,弯腰而入,弓背而出,豁然开朗,转身一看,假山顶峰,石门上书“去天尺五”(余重书刻)已在眼前,亭在身边。此洞奇曲;头头是道,左右通达,对面不见,其声可闻,结构绝妙,设计罕见。常有学生藏洞中观书,迷藏嬉戏。

  出“一洞天”穿假山峪道、到“透香楼”头,“景贤堂”山墙右边交三角地盘,有一“曲水流畅”之阁,旁有三株老梅,红白相间、盛开时节,游人置酒阁中,往往花落席上,醉者心旷神怡,诗兴勃然,笛恋恋返。由阁而下,前有一坐跨池虹桥曰“咏归”。桥左有一水槛曰“得月楼”,右也有一字塔(文革中被体育教员张兴举,女工李焕杰毁,四年余秀海校长复修)如孤峰矗立池垠,两岸红薇、紫荆临池戏波、宛如艳妆之妇、对镜自炫。过桥去,下坞垠、到达假山对面鱼池边有“云影天光”之楼,一条长廊沿着池边坞垠曲折迂回地由西向东大门延展,宛如古栈道一般、人行楼廊,震动发声,池波恍荡,乐忘其危。廊中有楼室名曰:“修竹森然”一匾。坐楼中,可望对岸讲书堂与复室梅花墙内假山屹立,山荼花开如火,木兰花放似玉。楼室后檐有匾曰:“望月楼”举目外望,田野人家,桑柘成荫,芦花飘舞,蔬圃青葱,鱼鳞隐现,前门外景、趣味无穷,吕华宾故于长廊尽头题曰“延趣”。延趣楼下为池之尾,池尾如钩,廊尽径穷,即至大门之右。

  再由大门之右小门向入,即大门之左,靠围墙,路崎岖而狭窄,花草扑路、时牵人衣,桂树参天、翠竹覆阴,一直到师竹轩左侧半亩竹林。林中有一小亭,亭中有一口水井,四季不枯,清亮满盈。由井亭绕师竹轩后边过道,又抵达后门。 
    这就是宣公故里之美景。

  二.历代修建,祭拜先贤

宣公于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二月二日辞世,迄今(公元2006年)已有八百二十六年。历经宋元明三朝,世移景迁,昔年风光,史无记载。清乾以来,县志始载,南轩故里几经修建,遂成绵邑一区风景名胜。

县志记载,大清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冬,安洪德(字硕伯,山东聊城举人)由川南綦江调任绵竹知县。风绵邑庵观寺院,五百五十余处,俱辉煌灿然,香火旺盛,而诸葛祠,洗墨池,紫岩书院,南轩书院,风雨摧败,实因人心不明大义,甘败伦常求佛。今乾隆盛世,当稽考古迹,倡导崇儒,劝读五经,教习蒙童,培育后人。而紫岩书院,宣公故里,祠宇褊小,不足以用。当时有故民张千仞,绝田八十亩,族中争讼不休,安洪德果决断术景贤书院(即紫岩)和南轩书院。另有城西西义乡(今西南乡)黄泥坝谢家庵,为妖道霸占,民众讼诉于庭,数十年未果,洪德闻知,火速下令,驱其妖、散其徒,将十六亩田产划旧南轩书院,充扩祠宇,以育后生,并寻其后裔,掌管祠宇诸事。每岁祭祀,使远近居民知大儒当尊,后裔当重,明伦常而识大义。接着乾隆六十年知县杨学光,光绪三十年知县伍生辉又后培养增建南轩书院。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江西鹿门人,吕华宾来知绵竹,下牵伊始,见城乡古刹金壁辉煌,独南轩夫子祀宇,风雨飘摇,霜露蒙翳。为办崇奉先贤,挣兴文教,召集县乡名士官绅三千一百八十余名,先后三次募集银两二万四千余两,始择型胜,徐兴士木,凿池垒山,开渠引水,灌池浇田,拱桥字塔,楼阁亭轩,爬地而起,壮观  。同时遍种香樟,楠木,柏树,慈竹,四时奇花异常,每当朝晖夕阴,白鹭横飞,鸦雀漫空,金蝉鸣琴,百鸟嘲林,似于在祭祀南轩先生,历经五至七年,历经艰辛,方才竣工,成为世上称赞的名园。

孙中山 先生革命刚刚成功,就倡导各地市县建造公园,宣公故里刚改名为绵竹南郊公园。继后,共产党外围组织领导成员,乡贤王干清招入孤女,创办女子纺织学校,设置于南轩书院。解放后,一九五三年,付平湘(现现充师院中文系系主任)校长和李治鑫主任,又将县立女子初级中学迁到南轩。宣公故里,美景如画、名杨巴蜀,文化奇葩。文人墨客,争相慕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