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嵩县二程故里

 黑龙江波涛 2020-09-19
洛阳嵩县田湖镇程村二程故里中原行——二程故里

中原行——二程故里

       程颢[hào],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二人为嫡亲兄弟,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
中原行——二程故里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再度兴盛。二程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 —“程朱理学”之后,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中原行——二程故里

“二程”指我国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理学”在我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之后有程颢、程颐等人发扬光大,最终由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因此“理学”也被称作“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来的朝代里,“理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左右国人的思想轨迹八百余年,影响所及远播周边国家。

中原行——二程故里

中原行——二程故里
二程墓园甬道和享殿,后面是程珦(二程父亲)、程颢、程颐墓。

中原行——二程故里
甬道东面有一小院,大门紧闭,上挂一匾《三程祠》。“三程”指的是二程与他们的父亲程珦。

中原行——二程故里
      院墙外觅得一偏门进得前院,但二门仍然紧闭,不得入内。这显然是过去供奉三程的祠堂,现已荒废。可惜!

中原行——二程故里

中原行——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二程祠》,位于嵩县田湖镇程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著述、讲学的地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原行——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位于洛阳市西南70公里的嵩县田湖镇程村,其实那里既非程氏祖籍,也非“二程”的出生地。据朱熹在《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的记载:“齐安(即黄陂县)在江淮间,最为穷僻,……河南两程夫子则亦生于此邦……。盖天圣中,洛人大中大夫公程珦,初任为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1032年)生子曰颢,字伯淳;又明年(1033年)生子曰颐,字正叔。其后十有余年……。”那是说,“二程”兄弟都出生在湖北黄陂,且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那么,程珦又是怎么来到黄陂的呢?这就要从“二程”的高祖程羽(字冲远)说起。中原行——二程故里

程羽原居中山博野(今河北保定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将领,到京城开封做官后,把家眷接来开封。“二程”的曾祖父程希振因此到了开封读书,十年寒窗取得功名后,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程希振去世,葬洛阳郊外,全家因此而迁居洛阳。程希振生有三子:程适、程遹和程道。长子程适赐同学究出身,生育了程琳姐弟(程琳官至北宋宰相);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80年),次子程遹被朝廷任命为黄陂县令,到了黄陂娶孝感县张氏为妻。然而好景不长,程遹在黄陂任上不幸病故。因其政绩卓著,被朝廷追赠为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中原行——二程故里

程遹膝下有四子:程珦、程璠、程琉、程瑜,均年幼不能返洛,留在黄陂生活。程遹去世时,“二程”的父亲程珦还只有20岁,以家世荫庇,谋得一份闲差——主管祭天地的“郊社祭郎”。后来宋仁宗念及太宗朝旧臣,录用旧臣子孙一人,程珦被选为黄陂县尉(相当于公安局长),因政绩颇佳,后来又升任几个地方的知州,官至大中大夫(从四品官)。中原行——二程故里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程颐想在洛阳龙门讲学,给时任西京(即洛阳)留守的文彦博去信。文彦博将自己位于“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程颐在此创办“鸣皋书院”,期间程颐往来于鸣皋与洛阳之间。鸣皋镇离程村只有十多公里。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将司马光等人的所谓罪行刻碑为记,立于端礼门,称“元祐党人碑”,程颐的名字亦刻列其中。宋徽宗甚至要销毁程颐所写的文字和著作。为了躲避朝廷党禁的迫害,程颐避居到了离洛阳更远的田湖程村。其时,程颢已于8年前去世了。
中原行——二程故里
《诚敬门》

中原行——二程故里

中原行——二程故里
《道学堂》是祭祀二程的正殿。

中原行——二程故里
      道学堂内的二程塑像,上挂宋理宗敕封的《理学亢宗》匾额,以及康熙钦赐的《学达性天》匾额,光绪皇帝赐匾《伊洛渊源》,慈禧太后赐匾《希宗颜孟》。

中原行——二程故里
      道学堂的后面立有一块石碑《程门立雪》。成语《程门立雪》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出自《宋史·杨时传》。故事大意:剑南将乐人杨时,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在颖昌拜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与同学游酢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就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后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

中原行——二程故里
东廊厢里住着故里守护人,程村的一对老夫妻。

程村在田湖镇西南约一华里,汽车行驶到田湖镇南街,道路中间立有一座古老的石坊,坊额刻着“两程故里”四字,

两根石柱上刻有楹联,北面刻的是“解经遗迹踪犹在;过化尊神泽未湮”。这副楹联本来是用来怀念朱熹的,挂在福建龙海白云岩书院里,书院为朱熹任漳州知府时所建。这副楹联用在“两程故里”也很贴切。石坊南面刻的是“定性识仁统物我;存诚主敬一天人”。程颢著有《定性书》和《识仁篇》。《定性书》是程颢答张载的书信,内容是探讨如何定心的问题。在程颐看来,“定”之所以能定,不在于强制本心,也不在于驱逐外诱,只要随顺天理,则“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无分于内外动静,而无所不定。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关键在于能否修炼“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工夫。《识仁篇》全文虽不足300字,但言简意深,立论精博。文章认为:“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这里涉及到“仁”与“物”的两个范畴。文中所谓“物”,是指宇宙万事而言;“仁”则是自我与外物、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融通的一般属性。程颢曾多次引用《论语·雍也》“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他强调自我与外他的同一性,仁之所以体现为这种属性,是因为仁是天理的反映,并代表了天理流行和自然生息过程本身,故上联说“定性识仁统物我”。下联“存诚”,语出《易·干》:“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意思说,要防闲邪恶,先要自存诚实之心。下联“主敬”,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伦理规范。所谓“丧主哀”、“祭主敬”,强调从事丧礼和祭礼时,要避免徒具形式,要有发自内心的悲哀和恭敬之心。曾国藩临死前留下四句遗训: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下联说,一个人下了修炼“存诚主敬”的工夫,才能达到“随顺天理”,“天人合一”之境界。

在前往“二程故里”的路口建有一个小型二程文化园,公路两边各立有一座青砖砌筑的三折照壁。

二程文化园青砖照壁

南面一座照壁中间刻有一篇《两程故里简介》,现抄录于下:两程故里位于嵩县田湖镇程村,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程颐定居耙耧山下,子孙繁衍,渐成村庄。南宋建炎初,程氏后裔随高宗南迁。明初九世孙程德用北归守祠,子孙定居。“两程祠”建于元朝初年(1456年),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在程颐故址建祠一间;明代宗景泰六年(1456年)诏封程村为“两程故里”,依颜孟例敕建两程祠,三进二楹,前后殿院,斋室60余间,并诏两程祠春秋祭祀,翰林院撰祭文,有司拨门子4名,常看守通行。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敕建两程故里石坊。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建道学堂、东西庑、神厨、神库、宰牲房、致斋室、沐浴所、诚敬门、棂星门、著述楼、玩易所等始成规模。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郡守王事庆捐俸修二程祠,撤旧而新,增春风亭、立雪亭等,两程祠始成巨观。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两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士之上;次年,康熙帝赐赠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据《特恩赐祭碑记》记载,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岁给银四十两“于丁地折银项下每年照数先给,以为祭品之用”;道光五年(1825年),河南巡抚程祖洛奉旨重修两程祠,焕然一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光绪帝、慈禧太后御书“希踪颜孟”、“伊洛渊源”匾额。康熙元年恩诏“凡程朱之裔流寓地方者,除正额外杂差派徭概行豁免”。规定凡经过两程祠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明清时期,两程故里成为中原名胜,理学名区,是历代官员和文人学士的朝圣之地。2006年5月,两程故里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壁上另有程颢、程颐生平简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是宋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字伯淳,号明道;程颐字正叔,号伊川,世称“二程”。“二程”出生于湖北黄陂县,十四、五岁时师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程颢进士及第,在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先后做过陕西户县、南京上元县主簿,山西晋城县、河南扶沟县县令。熙宁二年(1069年),任监察御史。熙宁三年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相左,改差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事。熙宁五年(1072年)回到洛阳,与其弟程颐讲学于家中,士大夫从游者盈门,自是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元丰六年(1083年),监汝州酒税,元丰八年宋哲宗任其为宗正寺丞,因病猝死而未赴任。

程颐26岁时考进士未中,从此绝意仕途,在洛阳讲学。元丰五年(1082年),受洛阳西京留守文彦博资助,在嵩县鸣皋镇创办“伊皋书院”,在他去世前的二十多年间,往来于洛阳与伊皋书院之间从事讲学。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被任为崇政殿说书,担任宋哲宗的老师。在讲书时,程颐“以师道自居,侍上讲,色甚庄,以讽谏,上畏之”。由于他在上课时常对朝政褒贬,无所顾避,引起权臣的不满。于是,在做了一年多崇政殿说书之后,被差到洛阳管理国子监。绍圣四年(1100年)回到洛阳。崇宁二年(1103年)定居耙耧山下(今嵩县田湖镇程村),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病逝。

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洛阳伯,并从祀孔庙。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宋儒明道、伊川、司马光、周敦颐、邵雍、张载等18人从祀孔庙。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下诏追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

另一座照壁上镶嵌的是明清时期对二程的祭文,以及历代文人学士纪念二程的诗文。

二程文化园的青砖照壁

驱车来到程村,二程祠大门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牌坊,坊额挂着“棂星门”匾额。两边八字形墙壁上写着八个大字:“道接子舆”、“学贯濂溪”。前一句说二程创立的理学即道学上承孔子的儒学;下一句说二程理学与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学说是一以贯之的。围墙西南角镶有一块石碑,上刻“宋伊川先生故居”七字;围墙东南角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程故里”。

程村的街道
二程祠灵星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

走进棂星门,里面是古树参天的庭院,院中立有古老的石构件,以及前来瞻仰二程祠游客立下的碑刻。其中一块碑上刻着“落籍高丽后孙参拜”,可见是程氏后裔所立;另一块碑上刻的是“兴奋日中两国研究理学”,落款:“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讲师宫崎顺宁”,可见理学影响播及海外;

院中立的石碑

前院正对着棂星门是一座“诚敬门”,表达程颢“存诚”“主敬”的理学精神。

二程祠诚敬门

走过“诚敬门”,后院树木葱郁,正面一座硬山式建筑,门楣挂着“道学堂”匾额。门旁有副对联“春风和气纯乎纯矣;烈日秋霜正者正也”,上联称赞程颢,南宋时,程颢被追封为“纯公”;下联称赞程颐,程颐曾被追封为“正公”。

二程祠道学堂
道学堂的匾联

走进道学堂,正中供奉程颢、程颐两尊塑像,梁上高悬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匾额。

道学堂内供奉二程塑像

当年康熙帝共御赐七块“学达性天”匾额,分别悬挂在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以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祠堂。“学达性天”是儒家独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认为,知识不是赚钱谋生的工具,人们通过对“天理”(知识)的学习与体悟,可以穷尽天心,恢复天性,上达于天命,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堂前柱挂有清道光年间嵩县知县刘礼淞撰写的对联:“此道无传久矣,溯秦汉唐以前仰承邹峄;斯文不在兹乎,自周程张而外佑启紫阳”。上联说,儒学几乎失传了,秦汉以前靠孟子来传承(孟子为山东邹峄人);下联说,儒学不在这里吗!宋代除了周敦颐、二程、张载外,朱熹更是集大成者(朱熹号紫阳)。这副对联的意思,程颐所撰《明道先生墓表》中说得更清楚,他认为程颢是儒学道统传人,他在文中写道:“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揭圣学以示人,辩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复明,为功大矣。”到了南宋,朱熹的弟子暨女婿黄干则进而张扬朱熹的地位,他在《朱子行状》中写道:“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道学堂左右两厢梁上挂着“希踪颜孟”、“伊洛渊源”两块盘龙金匾,那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御题的匾额。

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题写的匾额

走出“道学堂”,见院中大树下立有几块石碑,其中一块碑上刻着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抄写程颐的一首《秋日》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陈立夫先生书程颐诗

旁边一块碑上刻的是爱国民主人士程思远先生抄写程颐的一首《秋日偶成》诗:

                                  寥寥天气已高秋,更倚凌虚百尺楼。

                                  世上名利群蠛蠓,古来兴废几浮沤。

                                  退居陋巷颜回乐,不见长安李白愁。

                                  两事到头须有得,我心处处自优游。

程思远先生书程颐诗

程颐的一生并不顺畅,晚年还不得不隐居到偏僻的田湖程村。然而他的两首诗中,反映的却是乐观豁达的心胸,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嵩县与二程的渊源  

二程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20岁以前在父亲任职地居住,居无定所。1052年,其父在洛阳西京染院任职时,把家安在洛阳履道坊,二程在开始在洛阳居住。1082年,程颐建伊皋书院,先后在伊皋书院讲学20多年。程颐把书院建在鸣皋与当时的朝中大臣文彦博的鼎力相助很有关系。可以说,没有文彦博的支持,就没有伊皋书院,也就没有后来的二程故里,嵩县的历史上就没有这一段空前绝后的斯文盛事!

文彦博乃当朝太尉,是皇上常常顾问的人物。1082年,已77岁的文彦博年龄大了,到洛阳做西京留守。据宋史《文彦博传》介绍,“彦博虽穷极富,而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其在洛地,洛人邵雍、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宾接之如布衣交”。程颐想到洛阳城南10公里处的龙门山胜善上方寺旧址去讲学,给文彦博写了一封求地信。

程颐上文潞公求龙门庵地小简:“颐窃见胜善上方旧址,从来荒废为无用之地。野人率易,敢有干闻,欲得葺幽居于其上,为避暑著书之所。唐王龟构书堂于西谷,松斋之名,传至至今。颐虽不才,亦能为龙门添胜迹于后代,为门下之美事。可否,娭命。”

文彦博回信说:“先生斯文己任,道尊海宇,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其盛。龙门久荒,虽然葺幽,岂能容之。吾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粮地十顷,谨奉构堂,以为著书讲道之所,不惟启后学之胜迹,亦当代斯文之美事。无为赐价,惟简是凭”。

当时的鸣皋镇归嵩县管辖。鸣皋,南望九皋,东临伊水。程颐就在鸣皋建起伊皋书院。书院正房5间为讲堂,东西厢房各3间,是弟子居住的地方,大门一间,匾曰“伊皋书院”。另有宅田10亩,粮地10顷,以赡生徒。书院建成时间当在1082年。此后除程颐于1086年被任为崇政殿说书和流放四川涪州外,在他逝世前的二十多年间,经常来往于洛阳和鸣皋之间,长期在这里讲学著书。因程颐常居伊川著书讲学,故被称为“伊川先生”。据程颐自述,他的著书时间在60岁以后。他说:“吾四十岁以前读诵,五十以前研究其义,六十岁以前反复演绎,六十岁以后著书”。可见他所著《周易程氏传》、《书解》、《诗解》、《论语解》、《孟子解》的成书和《春秋传》的撰写是他在60岁以后。而这段时间,他又常在伊皋书院居住。这就说明程颐构思其思想体系和著书讲道与伊皋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史料证明《周易程氏传》的撰写和传授大部分时间在伊皋书院。程颢、程颐除了在登封嵩阳书院讲学外,在洛阳讲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伊皋书院。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具有开创之功。程颐的寿命比程颢长20多岁,从事讲学和传道的时间也就远远超过其兄,二程弟子中的大多数学生为程颐的学生,而程颐的教学传道活动又多在伊皋书院进行,可以说伊皋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

二程故里在嵩县程村耙楼山下,南望九皋,伊水之滨。11034月,程颐为躲避朝廷党禁的迫害,迁龙门之南的伊皋书院,1106年到如今的嵩县田湖镇程村居住。他在屏风庄的龟山上建起了书院,也就是在这里,他将倾注了一生心血的研究成果《伊川易传》向他的学生进行传授。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由此汩汩涌出,流淌在广袤的华夏大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宋宁宗嘉定13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御书“伊洛渊源”、“希踪颜孟”匾额,悬挂于河南府伊洛渊源祠。

清康熙元年恩诏:凡程姓之后裔流寓他方者,除正额外,杂派差傜,概行豁免。规定凡经过二程祠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二程创立的理学,在十三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对东亚各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近些年来,日本、韩国、新家坡以及美国、西欧等国也加强了对二程理学的研究。二程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明、清以来,伊皋书院、二程故里已成为文人学士朝圣之地。二程理学是宋代思想界绽放的两朵奇葩!历史将二程故里安排在嵩县,是嵩县山川的荣耀!是历史对嵩县的垂爱!嵩县这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有幸,曾被二程深邃的目光注视过,赋予了哲学的意义!九皋山下的伊水有幸,曾被二程睿智的目光抚爱过,倾听过二程的讲书声,感受过二程思考时徘徊的足音。二程这一笔丰厚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为嵩县山水增辉!古老的嵩州大地,由于二程理学思想的滋润而显得圣洁与灵秀!#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伊川书院位于河南省伊川县鸣皋镇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理学家程颐在此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此后20年间,程颐长期在书院讲学,其思想体系和著述传道活动大多在此间完成。程颢、程颐二兄弟的弟子中较有名的有80多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等人。广为人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地。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伊川书院是理学的策源地之一,在中国书院史和思想文化史上,伊川书院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厚重伊川#二程故里,伊川书院,千年古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