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完野像谷,导游带领我们来到了曼养广村。曼养广村以傣族为主,有农户154户,人口共722人,其中傣族714人。

这是村委办公室
曼养广,隶属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嘎囡村委会,曾经获得全国“文明先进村”称号,是一个典型的共产主义小社会。为了发展傣族的旅游业,曼养广把村里上过高中的18名女孩子都召集起来,集体培训后,每天接待游客。轮到谁,谁就负责把游客接到自己家里,带着游客参观自己家,并介绍傣族的民风民俗。

负责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孩,边介绍边领着我们往她们家里走去。村子不大,沿着这条路几分钟便到。
女孩叫小玉。傣族女孩一般都姓玉,只有贵族才姓刀。傣族是女尊男卑的民族,女性在家当家做主。傣族没有姓氏,女人的名字一律是“玉”字打头,男人的名字一律是“岩”字打头,名字可以随意起。 傣族人十分重女轻男,谁家生了女孩儿就如获至宝,高兴得不得了;若生了男孩则认为得了个赔钱货,便是垂头丧气。
傣族是男嫁女。男方要到女方家做三年劳力,如果三年之中小伙子任劳任怨,表现的很好,就能和姑娘结婚。如果表现的不好,女方家中不满意,小伙子就得走人,三年的苦力算是白干了。不过傣族男人婚后不用出去干活了,只管在家里做饭带孩子,一切外边的活都由女人去做。但是他们在家族里还是没有地位,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的村务也是由妇女主任说了算。村长也的听妇女主任的。
傣族的文字传男不传女,女孩子根本就看不懂自己民族的文字,只会说不会认。

这是小玉的家
到傣族家里要注意“一脱二摸三不看”。一脱是进屋要脱鞋;二摸是进屋要摸神柱;三是不能看卧室。我们到小玉家都严格遵守这个规矩。
现在的傣家,多是用竹子和砖混盖的,楼下养鸡养牛,楼上住人。傣家至今都是全家人睡在一个屋子里的,但卧室是绝对不能给外人看的,他们认为卧室是全家人灵魂安放的地方,一旦被外人看过了,灵魂就没有了,更不允许在家里拍照。卧室里面,老人用的是黑色的蚊帐,结婚了的是用红色蚊帐,未结婚的用白色蚊帐,他们的卧室是通的,不用墙隔起来,为了一家人的和睦相处,隔墙就隔心了。
小玉有姐妹三人,两个姐姐都已结婚。在傣家向她家这样只有女儿的,父母在村里很有面子,脸上也很有光彩。他的两个姐夫共陪嫁了700多棵橡胶树,所以家里经济条件还算不错的。小玉也已定亲,她的男朋友是她高中的同学,对方家庭条件不错,她说等她结婚时要男方陪嫁500棵橡胶树,这样她们家的经济条件就会更好(傣家男方的彩礼就是橡胶树)。
小玉说以前傣家是不允许和外族人通婚的,现在不同了,由于男女青年步入社会的越来越多,所以和外族人通婚的也越来越多。
小玉是她们家的骄傲,也是她们家的摇钱树。因为她有文化,懂汉语,所以每天不用下地,坐在家里就可以赚钱。就在小玉给我们讲解时,她的姐姐和姐夫进来就坐在那里听,小玉说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平时她们在家都用傣语交流。
路边的人家
小玉说,傣族的进步与变化,离不开上海来插队的知青。当年几十万热血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云南边疆,帮助当地的少数民族开垦土地,种植橡胶,发展了农副业;也是他们为少数民族带去了汉文化,在那里办学施教,使傣族人不再封闭与落后……小玉说到有一批知青当年开荒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人世,傣家人世世代代怀念他们,忘不了他们。他们的父辈们经常教育下一代,永远不能忘记知青,没有知青,就没有傣家的今天。所以傣家人都把今天的经济富裕归功于知青。虽然这些知青在大返城时都离开了当地,留下了许多“孽债”(有一部电视剧《孽债》就是以此为背影的),但傣族人至今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小玉讲的眼含泪花)。
打制银器是曼养广村的传统手艺,小玉给我们展示的银制品琳琅满目、非常精美。傣家女人从小就佩戴银器,一生佩戴两条银腰带。第一条是父亲亲手做的;第二条是丈夫亲手做的。只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以有第三条银腰带,比如村女主任,第三条银腰带是村里人集资做的。傣族人认为佩戴银器可以排毒去湿,她们长年生活在深山,又担负着农田劳作,靠的就是佩戴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