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总「存不了钱」?

 yagi1 2016-01-19

如果你刚领完年终奖金、收到红包的你,在这「一元复始」当下,是否决心要好好存钱?试试3大新招,你的2016年理财计划,可以有个全新开始,更能从此摆脱过往老是「年年计划年年空」的窘境。

上班族攒「一桶金」,平均花6年

「存钱」总是说到容易做到难。根据1111人力银行调查,目前只有不到2成的上班族,已经拥有人生第一份100万元存款;而尚未存到一桶金的上班族,有17.5%悲观认为「永远不会存到」。

其中,36~40岁的受访者认为:距离存到下一桶金的目标愈来愈远,必须再打拼15年;反观25岁以下的上班族相对乐观,认为约8年可以达到目标。不过,对已经存到第一桶金的受访者来说,平均工作不到6年就做到,远比那些尚未存到的人所想象得更快。可见「存一桶金」并非那么遥不可及,而且愈早开始,成功机率愈大。

今天存钱,明天才有选择

英国科学家曾研究归纳出人类的「幸福方程式」:幸福=P+(5×E)+(3×H)

P(Personality)代表个性,包括世界观和应变力;E(Exist)代表生存状况,包括健康、财务和交友等;H(High)代表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和志气。这些成分背后,其实都离不开同一件事──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而很多时候,它们都需要金钱支撑。

存钱重要,并不是因为变成「有钱人」就能买到快乐,而是以存钱为起点后,能够选择想要的生活方式,一步步成就属于自己的快乐。

巴菲特的存钱心法,简朴到谁都能做

“Don't save what is left after spending; spend what is left after saving. ”

(别等到花完钱之后,才存那些剩下来的钱;而是先存钱,再花那些多出来的钱。)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

1930年出生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巴菲特,6岁开始做生意,卖过可乐、杂志、报纸,也当过送报生、高尔夫球球僮,并开始存钱。然而,即使结婚后经济逐渐宽裕,他仍不肯让妻子将衬衫送洗,只买过期、有折扣的杂志,借邻居的车来开,只在雨天用雨水洗车。他坚信「赚得多、花得少的人,就是在累积日后可兑换金钱的支票」。而巴菲特的存钱观再简单不过,基本上就是「收入-储蓄=支出」。

「存不了钱」的地雷,你中了几个?

曾在工作15年间、存款余额永远是「零」的日本插画家池田晓子,在《终结贫穷!超实用存钱法》书中,归纳出「难以储蓄」的体质。看看你是否符合以下叙述?符合愈多,表示你「存不了钱」的指数愈高:

□不知道钱包里有多少钱

□钱包没钱,就去提款机领

□走进店里先逛一圈,看看有没有好货

□打折的时候一定会去逛逛

□常常因为觉得「难得嘛」就买了

□想要收集所有种类

□不擅长加法

□受不了饿肚子

□喜欢吃甜食

□无法下决定的时候,就会两个都买

□难以抗拒「新产品」或「限量品」

□大钞只要一换开,没多久就会花光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在《不再为钱烦恼》书中指出,多数人对金钱都有烦恼。但是,心想「不为钱烦恼是不可能的」,于是放弃思考;或是努力找出方法来解决烦恼,两种选择会造就完全不同的结果。事实上,享受财富自由的理财高手,也不是「天生会存钱」。他们和你我一样,曾经过一番摸索和挣扎,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存钱方式。

新招1:阶梯式理财法,把储蓄变闯关游戏

「存钱好比『打电玩』。刚玩新的一关总觉得很难,但是同一关玩了10次后,就变得容易了。」成立「富朋友理财笔记」网站、着有《从零开始稳稳赚》的艾尔文点出自身体会:「你无法直接闯到最后一关。每次都变强一点,才有成就感。」

34岁的艾尔文,大学和研究所都念电子工程,毕业后进入竹科工作。他早在16岁那年就开始存钱,后来还一度为了达成目标,戒掉最大的享受──喝饮料。

「我把『成功不喝饮料』当成一种游戏关卡,最后发现,这份『挑战』带来的成就感,比『欲望』更让人满足!」艾尔文回忆:「一周少喝5次15元的饮料,一年就可以存下近4,000元。」

有意识储蓄的结果,他在读研究所那年,账户存款已超过10万元,成为用来投入股市的第一笔本金。28岁存到100万元后,他积极研究、投入股票市场。29岁那年,艾尔文离开职场专职投资,现在得以享受财富自由的生活。

艾尔文至今仍将「把存钱当闯关」的哲学落实在生活里。最近,他尝试的是国外网站相当流行的「阶梯式理财法」:每周采阶梯式递增的方式,强迫自己每周「多存」10块钱,第1周存10元、第2周存20元、第3周存30元??,以此类推,52周后可以存到近1.4万元。「要一次存下1.4万元,容易感到痛苦;但拆成阶段性挑战,就像玩游戏。」

「理财是要走一辈子的事,沿途中每达成一个阶段、适时给自己成就感很重要,」他点出阶梯存钱法的乐趣。每一次都比前一次多存一点,无形中层层拉高目标带来的挑战性和满足感。而且,每次「把钱投入存钱筒」的动作,都在培养自己的身体与大脑习惯储蓄的行为。

此外,将存钱目标「视觉化」,更能延长存钱动能。艾尔文举例,一个行为经济学实验发现,在存钱信封袋外面贴上亲生小孩的照片,能让原本「存不了钱」的父母,在3个月内多存下好几倍的钱。因此,不妨将清楚列出每天存钱进度的「阶梯挑战表」,贴在随时可见之处,「每一次看到,都在提醒自己『又离目标更进一步了』!」

同样的理念,艾尔文也用在「节流」上。每年年初,他一定会告诉自己「今年一定要存下更多钱」,尝试每个月只花「上个月95%的必要生活费」,再切成4笔(每周一笔)费用来花。例如以往平均每个月花费2万元,这个月就先分配1.9万元,每周花4,700元。

「你会发现,原来少掉这5%的钱,你仍然可以生活!」 自从艾尔文在部落格分享这些心法,许多网友纷纷留言,他们不可思议的实践了以往做不到的储蓄目标。

新招2:花大钞存小钱,开「享乐账户」当奖励

「存钱的目的,是让生活更好。如果反而带来痛苦,自然会想放弃,」艾尔文说。同样体会,也是三立新闻台《54新观点》节目主持人陈斐娟找到存钱心法的关键。

跑财经新闻多年、曾担任新闻主播,近年主持财经节目备受肯定,陈斐娟从小受到父亲投资股票失利影响,积极研究房地产投资,多年来滚出千万资产。不过,她也曾困惑:「自己总是不知道把钱花去哪了。」

她回忆,小时候拿到零用钱,常常不知不觉就花光,「直到我回头记帐,才发现自己看到外观可爱、有香味等各式各样的笔,就忍不住一直买。」于是,她开始学会分辨「想要」与「需要」的差别。

除了养成记帐习惯,陈斐娟也逐渐找出专属的储蓄哲学。「尽可能让自己每花一分钱时,都有点『心痛』,但是存钱时却『无痛』。」她强调:「而且实行起来要很简单容易,才会持久。」

她观察,一般人都是尽量用小钞付钱,等到小钞花完以后,才用到大钞。例如买杯15元的饮料,而皮夹里有1张千元大钞、2个10元硬币,通常大家都会拿后者去付钱,让店员找回5元。然而,她的做法是拿1,000元去付钱,找回1张500元、4张100元的钞票,以及1个50元、3个10元和1个5元的铜板。再下一次消费时,她同样从500元钞开始用起,找回小钞和硬币。

如此一来,陈斐娟每天回家时钱包里总有沉甸甸的零钱。她在客厅桌上摆了一个大扑满,每天回家就把零钱全部掏出来、投进去。她笑说:「当你拿出大钞付钱时,会心痛感到『钱又不见了』,于是叫自己少花一点;但是轻松动手把铜板投进存钱筒,一点也不觉得在委屈自己。」久而久之,存了满满一筒的零钱,再拿去银行存起来。

虽然平时逼自己少花钱、多存钱,但「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个『享乐账户』!」她强调,这个账户是在储蓄、日常消费与投资等账户之外,挪出一笔用来「享乐」的闲钱。每次达成一个储蓄目标时,用来犒赏自己,尝试平日不会做也不敢做的消费,例如吃一顿米其林大餐、参加一场品酒大会、看一齣昂贵的经典歌剧。

「这个账户的钱就算花光也没关系,」她说,适度享受生活,不因诱惑或挫败而放弃,理财之路才能走得长久,而且离梦想更接近。

新招3:加强情感诱因,不急着变理财高手

「如果光想着『我要很会理财』,往往感到很难或很辛苦,」陈斐娟说,她之所以能实践理财目标,背后来自于对「买房→开店→玩100个国家」的生活想象。「理财应该是带有『情感』的;把对生活目标的想象转化成动能,才能乐在其中,」她说明。

经济学家萨勒(Richard Thaler)曾提出「心理账户」的概念──除了银行或钱包等实体账户,人的大脑会根据不同的心理账户来分配手中的的金钱;即使是同样金额的钱,心里仍会因为获得方式和当下心境的不同,加重或减轻这笔钱的重要性,决定要存下它或是轻易花掉。

例如,恋爱时愿意买昂贵礼物送给另一半,婚后变得会考虑家庭经济压力;又或者工作辛苦赚来的钱要精打细算,中乐透或投资赚来的钱就轻易花掉,就是因为看待手上金钱的角度完全不同。当然,如果经常将赚来的钱归入心中设定的「享乐账户」里,肯定存不了太多钱,情感取向在理财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至于如何让理财和「快乐」结合,达到双赢?不妨参考着有《我的资产翻倍存股笔记》、目前为金融研究员的艾蜜莉(本名张紫凌)一路走来的步骤。

今年33岁的艾蜜莉,工作不久就遇上金融海啸,薪水一直在25K上下,甚至因公司或部门关闭,30岁前曾被资遣3次。然而,她从不以低薪做为存不了钱的借口,在短短2年内用薪水存下50万元,之后透过不断自学、研究股票投资,滚出百万资产。

艾蜜莉说,她的偶像是股神巴菲特,并不是因为巴菲特很有钱,而是因为他把研究投资当乐趣,并将投资心法和赚来的钱分享给更多人,时常一次捐出数十亿美元给慈善机构。因此,除了巴菲特著名的「价值投资法」,对艾蜜莉影响更深的,是他的理财精神与生活哲学:做真正开心的事。

大学读新闻、后来发现对金融有兴趣,艾蜜莉靠着积极自学投资,转换跑道到金融业工作,一直向往40岁时能够财务自由。她理想的生涯,是透过部落格和写书,帮助更多人致富。而另一个梦想,则是「在巴菲特过世前,到美国和他见上一面,」她笑说。

有了对未来的期待,艾蜜莉一点也不觉得存钱辛苦。她回忆,小时候一个月只有50元零用钱,父母总是告诉她「不够,就自己想办法」,让她学会控制预算。当时读美术班的她没钱买水彩颜料,就在其他地方少花一点、或帮父亲跑腿赚钱。

直到现在,艾蜜莉每周在钱包里只放1,000元,永远把信用卡藏在衣柜最深处。平时,她常参加教会活动或善用公司福利,或到处找优惠券看电影、吃大餐、泡温泉,不花大钱也能享有「该有的快乐」。

「以前我男友总是存不了钱,我就画一张他被钞票围绕的图,贴在墙上每天都看得到,他果然开始有意识的不乱花钱!」艾蜜莉强调,光是想「变有钱」很难实现,但找到并加强自己的情感诱因,会找到源源不绝的动能。

曾有研究指出,养成习惯的祕诀,在于重覆21天做相同的事。从以上3种新招里找出适合的方式,从今天开始持续存钱,短短一个月内,你就会看到不可思议的转变。

面对难以掌握的大环境、难以预测的未来,财富焦虑恐怕是所有上班族都会出现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减轻焦虑,让人生更有余裕?小资族理财鸡汤,全面提升投资关键与焦点,打造黄金人生下半场!

陈雅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