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风骨∣王濬:故国江山英雄事

 青梅煮茶 2016-01-19

魏晋南北朝诸多名将,王濬不可不提。而刘禹锡那一首《西塞山怀古》也实在太好: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开头就是舳舻千里的气势,让人想起老辛所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刘禹锡毕竟是怀古,后面笔锋一转就说起了伤心事——故垒萧萧芦荻秋,满目唯见衰草漫连天,英雄埋骨、遽作了荒芜地的凄凄切切。我自己是很喜欢怀古类的文章的。然而英雄故事,写得多了,也就滥了。怀古文章写得好的,实在太少。写得好的怀古文章,譬如刘禹锡这一首《西塞山怀古》,是让人有兴味去看一看那个指挥着楼船下益州,收了金陵王气的王濬的模样的。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今河南灵宝西)。《晋书》里面开篇明宗,说他少年时候虽然“美姿貌”,精通典籍,但因为不注重名声,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因此并不为人所称道。直到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处世之道,通达爽朗,“恢廓有大志”。虽然《晋书》中说王濬是晚乃变节,但这“晚”,大抵也不会超过三十岁。因为在王濬改过自新后,为刺史徐邈赏识,最后成了他家女婿。



关于这件事,史书上还有一段佳话。原来徐邈的女儿品行贤良淑德,但因为眼光太高,一直没有选到合适的丈夫,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大龄剩女。身为父亲的徐邈自然十分忧心,便宴请佐吏,让自己的女儿在内室查看众人品性,以择夫婿。王濬当时官居河东从事,是刺史属吏中的一员,因此也在被邀请的名单之中。大抵是因为王濬美姿貌的缘故,徐邈的女儿一眼便看上了他,指着王濬说要嫁给他,于是徐邈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濬。而徐邈本人也绝非无名之辈,他先后担任曹魏尚书郎、颍川典农中郎将并赐爵关内侯,凉州刺史、大司农、光禄大夫、司空等职,其在任期间,破外虏,安百姓,颇有政绩,深为朝廷器重。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徐邈去世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朝廷追思清节之士,徐邈榜上有名,其家获赐“谷二千斛,钱三十万,布告天下”,其恩宠不可谓不隆。而天下人也对他赞誉交加,“徐公志高行絜,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絜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圣人以清为难,而徐公之所易也”,徐邈才德兼备,为政宽严有度,别人很难做到的清正廉明,对他来说却很容易。


成为这样一个人的乘龙快婿,王濬可说是幸运之极;然而他的幸运却还不止如此。《晋书》曾记载,羊祜对王濬极为赏识,“深知待之”,将他当做知己。羊祜这个人,对于王濬而言不可谓不重要;如果要讲王濬,就不得不提到羊祜。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羊祜,王濬还是王濬,但绝不会是史书上我们知道的那个王濬了。



羊祜,字叔子,出身汉魏名门,其祖上历代以清德闻名于世。他的母亲是汉代名儒蔡邕的女儿;姐姐羊徽瑜是晋景帝司马师的继室,谥号景献皇后;妻子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孙女,家世可谓极其显赫;晋室代魏以后,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先后任命羊祜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尚书右仆射、卫将军等职,“处腹心之任”,十分倚重他。然而不像其他的士族子弟,羊祜虽然出身世家,又官居高位,但本人谦恭有礼,从不夸耀自己,对贾充、裴秀等前朝名望也十分尊重。羊祜内有尊长之心,外则有怀民之意。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司马炎打算破吴,以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出镇南夏。羊祜在那里建设学校,安抚当地民众,“甚得江汉之心”;与其相持的东吴边将陆抗也对他敬重有加,引为知交。陆抗曾经患病,找羊祜求药,虽诸将谏之而不听,并说“羊祜哪里会是给人下毒的人呢”!可见时人对他的肯定。羊祜不仅在当时赞誉非常,后世对他评价也很高。明代王世贞说他“自魏晋之际未有如叔子之贤者也”。因此,得到这样一个生前身后都赞誉满天下的人的赏识,王濬不能不说是幸运的。


但王濬的这些幸运,都是建立在本身拥有相当实力的基础之上的。


王濬之前曾担任过河东从事,主管文书、察举非法,《晋书》上形容说不廉洁的官吏对其是望风而逃,这歌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可一窥王濬本人的手段与魄力。而他后来被升迁为巴郡(今重庆)太守时,也做了许多举措以安稳当地百姓。因为巴郡地接东吴,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当地百姓生了男孩后大多不会养大。王濬明法度,宽徭课,令产育者有休养的机会,“所全活者数千人”;后来转任广汉太守,也是施行仁政,“百姓赖之”。从《晋书》中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王濬之所以能够得到羊祜的赏识,最主要的,大概还是因为本人有能力,有政绩的缘故。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夏天,因为汶山白马胡侵扰当地各族百姓,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皇甫晏出兵讨伐,其幕僚多以为皇甫晏此行必败,纷纷劝谏他,但皇甫晏不听;后大军抵达观阪,牙门张弘等人觉得道路险阻,又害怕胡人人多势众,便反叛杀掉了皇甫晏。朝廷改命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设计杀掉张弘等人,因功被封为关内侯。关于王濬成为益州刺史一事,《晋书》里曾有这样的记载:“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警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仿佛王濬成为益州刺史,乃是早有预兆。《晋书》多神怪之语,不足为信,但王濬任职益州刺史期间,采取了和羊祜相似的政策,以柔怀之,以力拒之,以至于四周蛮夷大多都来归降。由于王濬拥有这样出色的政绩,羊祜越发看重他,因此在朝廷打算将他升迁为右卫将军,大司农的时候,羊祜暗地里上表请求令王濬继续担任益州刺史。益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西晋水兵实力不如东吴,若想平吴,必定要借助长江上流水势予以击破。而羊祜建议朝廷留任王濬,足见其对王濬的赏识;而正如他几年前对自己的侄子羊暨所说的那样,“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王濬这个人才能非常,如果能够给予他想要的东西,必能成其非常。而王濬的确也不负羊祜所望,开始了制作舟舰的工作。


水上作战古来有之,就近而言,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可谓是家喻户晓。但王濬这次制作的楼船规模却是古未曾有,“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这样大规模的船舰制造工作,东吴不可能没有觉察。事实上,王濬着人造船时产生的木屑顺江而下,被东吴建平太守吾彦发现,并上奏吴主孙皓,请求增加建平兵力,但孙皓不听。吾彦没有办法,只得命人在江流之中设置铁锁,希望能够暂且阻挡晋军的攻势。


然而司马炎虽然表现出了伐吴的决心,但当时并非伐吴的好时机。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晋内部存在一定的矛盾。


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原本有“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再平东吴的打算,然而在咸熙二年(公元265年),蜀国灭亡后的两年里,司马昭因急病去世,司马炎仓促即位。原本泰半曹魏旧臣对司马昭等人诛杀高贵乡公曹髦一事就心存不满,加上司马炎并无军功,无以安定人心,朝中局势并不很稳,因此司马炎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从晋室内部开始整顿,培养自己的党羽,肃清自己的政敌。至于晋室灭蜀以后军师劳顿,且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队伍来对抗东吴等,的确都是伐吴被搁置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即便两年后,也就是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东吴名将陆抗去世,羊祜上表请伐,也被司马炎拒绝了。


伐吴一事似乎被搁置了。一直到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羊祜去世,司马炎的政治集团中少了一位文武兼备的雄才,朝中局势又是一变,伐吴事宜才再次被提起。这和齐王司马攸息息相关。


司马攸原本是司马昭的次子,但因为司马昭的兄长司马师没有儿子的缘故,因此过继给了司马师为嗣。据《晋书》记载,司马攸“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深得司马昭的欢心,甚至有废司马炎而改立司马攸的想法。《晋书》所记略显单薄,并不足以论证司马昭是否真有此意,但兄弟两人感情不和应该是事实。两人的生母文明皇后王元姬在去世时,曾哭着对司马炎说:“桃符性急,你这个做哥哥的又不能忍让,等我死后,恐怕你们会有争执,现在我快要死了,希望你记得我的话,对他多一些容让”。从这件事上,可见一斑。此外,司马昭-司马炎一脉之所以能继承帝业,更多的是因为司马师在征战时猝死的缘故,对此司马昭自己也有所表态,“此景王(司马师)之天下也,吾何与焉”,无论这是不是司马昭的政治作秀,但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司马攸才应该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第三,此时的司马攸,正是而立左右的壮年;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又生性愚钝,百年之后,帝业何以为继?在这样的情况下,朝中对齐王司马攸的呼声渐高,迫使司马炎不得不利用伐吴来建立自己的军功,并通过其他政治手段来稳定局势,以免朝中舆论越发偏向司马攸。


实际上,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曾有过一次权臣贾充出镇长安的政治事件。究其原因,是因为贾充有两个女儿,长女贾褒嫁给了司马攸,成为了齐王妃;次女贾南风嫁给了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因此贾充在朝中的政治立场是十分微妙的。他的被迫出镇,无疑是司马炎要求他给出一次表态的缘故。《晋书》上将司马炎对伐吴一事犹豫未决的原因归结于贾充、荀勖陈谏以为不可,其实是将司马炎对局势的考量推在了两位人臣身上。不过,王濬在这一场政治角逐之中,显然是处于边缘状态。在留任益州刺史后不久,他被封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继续他的造船工作。


尽管司马炎做出决定的背后有着幽深的政治意图,但王濬在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时的上表仍然显得十分动人,仿佛足以成为影响司马炎做出决定的理由:“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他在表中提到了三点,第一,东吴孙皓实在太残暴了,以至于民心不稳,此时正是讨伐他的好时机。如果有一天他突然死了,东吴另立贤君,那我们获胜的几率,就要大大减小了。第二,从开始制船到现在已经过了七年,船只日有朽败,恐怕不复能用。第三,如今我已经年过七十,随时都可能会死去,届时陛下您又要再去寻找新的将领。天时地利人和,若是错过,恐怕伐吴再无机会。

孙皓的残暴由来已久。《三国志》中记载,孙皓每次宴会群臣的时候,都会要求他们喝到大醉,又在旁设立黄门郎数十人,令其观察群臣最后的表现,若是言行有不当之处,“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后宫又有数千嫔妃,稍有不合意的,便将其投入河中淹死;“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羊祜在泰始十年的上疏里也曾提到孙皓“恣情任意,与下多忌”。而王濬所说的作船七年,自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到现在的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的确已有六七年的时间;而王濬本人死于太康七年(公元286年),时年八十,倒推至咸宁四年,的确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纵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终究有尽时。我们无法得知王濬在看到舟舰船只日益朽败,自己年纪日益老迈的时候,心里是否有过激昂又无奈的心情,但好在这一年,司马炎终于同意攻吴了。



这次平吴的声势极为浩大。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司马炎以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为将,分六路大举伐吴。东吴此时的确已经是“金陵王气黯然收”,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西晋军队就攻下了金陵,“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当看到那个以残暴著称的君主备亡国之礼站在自己面前时,步入石头城的王濬,大概很是意气风发。也许这个时候的他,终于可以对自己的同乡证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了——《晋书》里曾记载,王濬修葺宅邸的时候,在门前开了一条宽数十步的大路,有人问起,他说:“我希望将来这条路能够容纳的下长戟幡旗的仪仗队”。当时的人们都笑他不知天高地厚,而王濬却傲然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后续的发展完全出乎王濬的意料。


最初进行战略部署的时候,司马炎要求王濬攻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后受王浑节度。杜预却对帐下将帅说,如果王濬能够攻下建平,那么必然可以顺流而下,长驱直入,彼时威名已显,再受我指挥,并不合适;但如果他无法攻下建平,这个人,我也没有理由去指挥他了。因此他修书给王濬,鼓励他直驱东吴,“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杜预是魏晋时的一代名将,为人宽宏有大量,“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对王濬彻底放权,并不加以干涉。然而王浑的态度却与杜预全然相反。还未至秣陵的时候,王浑便下令要求王濬暂且停留,但鉴于之前杜预的态度,王濬声称风大船不能停,直入东吴,抢得了头功。王浑心中愤恨,上表告了王濬一状,说他不听自己指挥,又诬告王濬暗中扣留东吴的财物。司马炎虽然否决了朝中将王濬召回的建议,但仍然下诏责备王濬的专断独行,王濬只好屡次上疏为自己辩护,以为“军人乘胜,猛气盆壮”,若是固守之前的军事谋略,恐怕战场瞬息万变,延误伐吴的好时机;且“太尉贾充总统诸方,自镇东大将军伷及浑、濬、彬等皆受充节度”,诏书中并没有指明要求王濬专受王浑节度,云云,由是二王积怨渐深。虽然时人多讥笑嘲讽其对王濬的诬蔑,但王浑此人决断公正,恩威并施,令新附的吴人心里颇怀畏惧,又出身于太原王氏,门第高贵,因此在论赏罚的时候,偏向了王浑一方,“以濬为辅国大将军,天下咸为之怨”。王濬本人也愤愤不平,每次觐见的时候,都会讲说自己攻下东吴的功劳以及被王浑父子诬蔑的冤屈,以至于言行不逊,司马炎都宽容了他。


这是有原因的。


王濬本人伐吴的确功劳很大,但就出身而言,除了“家世二千石”,并无其他记载,可算是名不见经传。而王浑出自太原王氏,乃是高门巨族。伐吴论功,与其说是王濬与王浑之间的矛盾,不如说是寒门庶士抢得了伐吴的头功,引起了朝中士族的普遍不满。因此《晋书》中的记载也是“为浑父子及豪强所抑,屡为有司所奏”。包括王浑之前上表状告王濬时,“有司遂按濬槛车征”,竟然建议司马炎将王濬关押召回。有此可见,针对王濬的,并非只有王浑父子而已。而司马氏夺得天下,大多依靠士族力量,因此他绝不敢,也不愿意轻易因为一个王濬得罪朝中诸人。但毕竟王濬有伐吴之功,给予他辅国大将军的头衔已是偏袒,若是司马炎再不“容恕之”,恐怕会为天下诟病,因此司马炎对王濬的优容,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不得已之举。


王濬当局者迷,不肯委屈自己。好在他的一个亲戚,益州护军范通及时提醒了他。范通说,你凯旋回来,应该退隐归于宅邸,不再过问世事;如果有人问起平吴之事,你应当回答,这是圣主之德,群帅之力,哪里有我的什么功劳呢!这才是保全自己的明智之举啊。王濬这才惊觉,自己若是再以这样的态度面对司马炎,恐怕有一天会触碰到君主的底线,从而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听从了范通的意见,从此“不复素业自居,乃玉食锦服,纵奢侈以自逸”。这样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让天下人更加为之报不平。因此纵然有以王浑父子为首的士族压制,“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令李密等并表讼濬之屈”。迫于舆论压力,司马炎终于将王濬擢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后又转濬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


不过,即便后来王濬的官职有所升迁,二王之间的恩怨却是终其一生也没有消弭,甚至还延伸到了下一代。当王浑去拜访王濬的时候,王濬总是严加设防,恐怕他有加害之心,“其相猜防如此”。而王浑的儿子王济,“以其父之故,每排王濬,时议讥焉”。大约正是因为世家大族抱有这样的态度,王濬死后,晋室并没有给予他足够公正的待遇。《晋书》有载,“濬有二孙,过江不见齿录”,后来即便东晋权臣桓温上表,说王濬的两个孙子现在年逾六十,家贫如洗,“诚宜加恩,少垂矜悯,追录旧勋,纂锡茅土”,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待,但朝廷终究没有理会。



但就王濬本人而言,尽管经过那样的波折与委屈才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他最后仍然得到了一个足够安稳的结局。而我最喜欢的,也是在他传记的最后,《晋书》以一种饱含温清的方式记录下的这样一段话——

太康六年卒,时年八十,谥曰武。葬柏谷山,大营茔域,葬垣周四十五里,面别开一门,松柏茂盛。


松柏茂盛,真是好。


上一期:魏晋风骨 | 抠门儿又俗气,王戎是怎么当竹林七贤的?


糖小晚:白羊座女子,好读书,好旅行,此生惟愿寄情魏晋,手不释卷,天涯浪迹,浊酒酹棋局。

我是分割线啊


往期推荐

北京凭什么统治了中国六百年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邀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最早是哪个民族在新疆生活

死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神秘的冥婚背后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是怎么失去南京的呢

王石说的“门口的野蛮人”是怎么来的


关于时拾史事

搜索微信号:historytalking 关注时拾史事(点击链接关注我们: http:///2epd7s。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30428330,欢迎喜欢历史的各位加入群一起交流啊\(^o^)/~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更多文章,长按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