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裡藏醫》之——脅肋

 书山勤径馆 2016-01-19
前面是胸,後面是背,兩側是脅,說起來都是肋。孔穎達疏:“脅是腋下之名,其骨謂之肋。”胸腔由12對肋骨合圍而成。肋骨後端與胸椎相關節,前端1至7肋藉軟骨與胸骨相連接,稱為真肋;8至12肋藉助軟骨與上一肋的軟骨相連,形成肋弓;11、12肋前端游離,稱為浮肋。最後四對肋骨又稱假肋,亦稱軟肋,中醫稱之為兩脅、脅下。
胸腔的作用首先是維持心肺功能,其次是保護這些重要的臟器。沿第七胸椎水平生長的膈肌將胸腔分成兩部分,上面是心、肺,下面是肝、脾、腎。有肋骨的支撐和肋間隙肌肉的發力,胸腔才能鼓蕩如橐龠、風箱,保障肺的呼吸。肺本身沒有力量,只能被動地隨胸腔運動,胸腔擴張,肺隨之進氣。不論內因外因,只要胸膜腔進入空氣,就會造成對肺囊的壓迫,患者出現劇烈的胸痛、咳嗽,嚴重的會造成肺不張、窒息,這就是氣胸。
如果單純強調胸腔對心肺的保護,那人的進化應該是肋骨連成一片,那樣就喪失了心肺的功能。人在劇烈運動或情緒激烈的時候,心跳會加快,心臟和主動脈弓的搏動幅度都會加大。正常的人或消瘦的人,可在左乳房下方看到肋間肌肉的跳動,其實這是心尖搏動。試想,如果胸腔是骨化固定的,那對心臟就會形成壓迫和傷害,危及生命。
古今中外都有天賦異稟、肋骨幾乎連成一片的人,古稱“駢脅”。晉文公重耳就是駢脅,《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工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此舉後來為曹共工招來殺身之禍。古代大力士中也不乏由此異相者。《史記·商君列傳》:“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外國人也有,見嚴復《原強》:“ 孔孟二子皆有魁桀之姿,彼古之希臘、羅馬人亦知之……而柏拉圖乃以駢脅著號。”
大力士肌肉發達,覆蓋了胸脅,使人產生沒有肋間隙、肋骨連成一片的錯覺,於是把駢脅解釋成肌肉連成一片。其實這是錯誤的。作為醫生我見識過有凹陷的漏斗胸、凸起的雞胸、左右不對稱的歪胸,當然也有駢脅。這種駢脅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練習內家拳,通過站樁調形、呼吸調息、獨立守神使得骨髓充盈,骨骼發育增強,肋骨逐漸變增厚,肋間隙變小。顯而易見,有駢脅的人抗擊打能力明顯提高,呼吸功能也超過常人。
無論是腋下的兩脅還是腹部的軟肋,都是普通人薄弱的地方,容易被傷害、被人挾持控制,所以有了“脅迫”一詞。尤其是肋間隙有幾個敏感點,被點擊後會造成內傷,這就是中醫講的穴位。中醫認為胸腹屬陰,腰背屬陽,兩脅處於陰陽交界、半陰半陽的地界,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影響肝膽功能。
距離腋窩最近的有淵腋、輒筋兩穴,在第四、五肋間隙、腋正中線兩側,屬於足少陽膽經、離手少陰心經的極泉穴很近。中醫認為,膽主決斷。膽氣虛則怯,膽氣足則勇,故有“膽戰心驚”一說。所謂“酒壯慫人膽”,指飲酒以後,肝膽氣血充盈,膽氣浮橫,可以暫時使人變得蠻橫、勇猛。現代醫學也發現膽道系統疾病(膽囊炎、膽結石)等,通過神經反射引起冠狀動脈收縮,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從而引起心絞痛、心律不齊,甚至心肌梗塞等症狀,名曰“膽心綜合征”。按揉腋下淵腋和輒筋能有效緩解心絞痛的症狀。
位於軟肋第七、八肋間隙,乳頭正下方的是日月穴,是膽的募穴,所謂募穴,是內在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也是內在臟腑在體表的投影所在。用長針直刺募穴,能觸及相關臟腑,比如刺右側日月穴,能刺及膽囊。有膽囊炎、膽結石、膽囊息肉的患者,平時生氣、鬱怒,特別是在進食油膩食品以後,會感覺到右脅下隱痛、刺痛,急性膽囊炎發作;膽結石排出時,會出現劇烈的膽絞痛。這些症狀都可以通過按壓、針刺日月穴緩解。平時消化不良、厭食油膩、打嗝反酸的人,也可以通過按揉日月穴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消化。
日月曰明,因為肝膽開竅與目,膽經外絡眼角,經常按揉日月穴,能明目開竅。經常玩電腦看手機的人應該照顧一下自己的這塊軟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