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普通劳动大众的正常作息习惯。尤其是在明清古陶瓷装饰文化中多有出现,以生产劳动的题材应用广泛,突出地反映了农耕社会的基本状况。
图为光绪仿康熙的青花人物故事碗。[私人收藏]此碗形制规整,制作精细;碗外壁以人物故事纹构成主题。故事以日出后人物出行售粮为题材,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场景布局张驰有度,人物神态描绘生动,较好地反映出日出而作的中心主题思想。
在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的装饰题材中,以风雨人物、捕鱼、缫丝、牧羊及牧牛晚归等较为著名。中国作为农耕社会大国,这些不同的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因而倍感亲切。
古陶瓷题材大多取自于生活或是由生活中的场景经过二度创作精心加工而成,这种表现生活的题材,其实有关人们劳作的情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巳形成,它们只是通过简单的岩画与刻划来反映现实生活。到了三国两晋时期,古人以雕塑来显示生活的场面,直到唐代绘画工艺的完善,才将这些原始劳作场景移植为陶瓷作主题装饰。明清时期,这类题材的广泛应用,主要意在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混乱动荡不安的时局,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继续从事生产劳动;二是在繁盛时期提示人们只有辛勤的劳作,才是民众所期待的安居乐业之本。因此,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劳作题材的图案,其背后都暗含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信息,当今的人们也正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劳作画面来分析、判断当时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下折射出的历史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