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劲与外力

 清河堂主人 2016-01-19

1、劲与力的关系

关于劲和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并无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人们常常把劲和力相互混浊,或者认为劲和力只是叫法的不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劲和力两者不能互换使用,例如,“力学”,“力量”等,就不能把它们叫做“劲学”、“劲量”;又如,“劲头”、“干劲”等,也不能把它们叫成“力头?”、“干力”。再如,在我们练习大成拳时,老师总是强调学生不可用力,这种不用力不能说成是不要用劲。而就在大成拳的站桩中,这种“不可用力”才能使身体内部产生力的根本“劲”的产生即内物的产生。也就是说由身体内部的劲作用于物体上而物体承受的是力,所以劲是因力是果。

大成拳对于内劲的训练是通过意念、意识,而不可专重其力的训练方式。这种意念引导训练主要是对身体内部筋的伸缩、抽拔训练,因此大成拳旨在注重在意念锻炼为实质,来培养内劲的增大。上述可以看出,在大成拳中劲与力是有所区别的。

2、内劲与外力

(1)内劲是隐于身体内部的,是视而不见的。身体内部的内劲主要藏于筋骨之中,比如王芗斋先生身材瘦小,在日常生活中身无外力,但是,老人家做起拳来发放人如探囊取物,信手捏来。

(2)外力则是显形于身体外部的,是显而易见的。身体外部这种力量主要表现在身体肌肉上。比如:举重运动员等。

从内劲与外力在人体的表面现象来看,藏内劲再大的人,从外表上是不容易观察到的;而力气大的人,则在肌体外表上多呈现肌肉群峰(肌肉非常发达)。例如,举重运动员或健美运动员只要将臂一屈,马上就会隆起很高的肌峰,容易被人观察到。

(2)内劲具有圆活灵巧、弹抖柔韧的特性,而外力则具有僵直呆滞、浑厚雄悍的特点。

单纯求力者,尽管肌肉非常发达,有一身浑厚慓悍的力气,但这种力多直出直入,在全身各部的转换运用中,缺乏灵活性,因此对于三段九节的互换运用,也就迟钝不活,所以多为拙笨之力,而内劲则源于筋骨,既有柔而刚的特点,又有韧而弹的特性,所以内劲在运用中,是圆活灵巧、变化多端的,并有不易捉摸之妙,其伸缩速度远高于肌肉。

(3)内劲中的弹抖柔韧特性,好比是钢丝弹簧或皮筋一样,当拉长它的时候,其柔韧性较强,在发放它的时候,弹抖性又比较大;外力则好比是一截尚未经过精炼的生铁棍棒一般,虽然它有浑厚强硬的优点,但却又有僵脆易折之缺陷。

(4)内劲有用之不完,取之不竭之长处;外力则有一发则尽,易于中断之缺点。

人体中的骨骼和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也就大,劲力的发挥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也就小,所发挥的劲力也就弱。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中讲:“骨为干”,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多把它称为骨架。

关于肌肉的作用,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中认为是:“肉为墙”,是保护人体经筋、血脉、经络、骨骼的墙。因为人体的肌肉本身,就具有一定弹性和伸缩的特殊性能,所以它在攻防技击中,主要是起着减震、缓冲和滑动的作用。当然,肌肉、骨骼在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下,是具有生命力的,而房屋的墙,则是没有生命力的。古代医学中之所以把肉比做墙,是从它起着保卫和防护作用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比喻的。

关于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它生存在人体的皮肤之内、分肉之间,是一种带有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物体,是连接肌肉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既有伸缩又富于弹性的特性,因此人体的四肢之所以能够伸缩,五指之所以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筋腱的伸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在大成拳中所爆发出的力,除了骨骼、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的作用是起着主导作用。

下面简单阐述一下在大成拳训练时的肌肉与筋骨的关系。

站桩时第一要放松,放松的是肌肉。

第二拧裹、挺拔、指力、撑抱等其主要训练的是筋骨。

第三抽拔、遒放,劲源于筋骨所以抽拔、遒放的还是筋骨。

在王先生的拳稿中大多数所说的是筋骨的训练,而靠肌肉来完成的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我国民间武术界流传有“宁练筋长1寸,不练肉厚1尺”。

芗老先生有云:筋生力,骨生棱。

筋生力:筋是连接骨与骨的纽带,筋的劲大,拉动或者是传导骨的机械力就大。

骨生棱:棱是棱角,在做拳推手中这种棱角是挠钩、是刺刀、是钻心弹、是大砍刀是破击一切的利斧。故而这些利器的力量来源于筋。(力生于筋,用于骨,使于敌)

(文/石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