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努力很努力,最后还是学不会海底捞、外婆家们,为什么? 真相其实就是五个字,......(说出来会伤了你的自尊心) 只是我们不愿意直面扯淡的人生。今天我就来个“曲线”,放到最后说。 我们先从学习说起。 餐饮圈里,都是好学生:一种是学习好。另一种是好学习。 过去,学习麦当劳、肯德基;后来学习海底捞、外婆家......结果,都学其形而失去神。 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白白地“自宫”了,也没有学到绝世武功。 (最近的《餐饮老板内参》就提到学海底捞失败的案例。请自行补脑。) 学来学去,累得跟孙子似的,还没有学会。 最后,有人恼了,直接“辍学”,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玩。最后竟然自学成才,还牛逼地叫板海底捞:服务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 这下好了。那些学不会海底捞的,转身又来学习巴奴。 ...... 可惜,你还是学不会。 到底为什么学不会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其实就是五个字......王道君今天就来掰扯掰扯是哪五个字。 秘密都在餐饮大佬的简历中 王道君研究企业,有一个习惯:一看老板的简历;二看企业的大事记。一般,把这两个看了,基本上可以看清楚一个企业的骨骼。 而餐饮大佬的简历,则是一个企业的精髓。 但是,很多人取经海底捞、外婆家,压根不看这个。 这种取经,学来学去,只是学当孙子;而简历中才会告诉你如何当爷。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餐饮企业大佬们最初的经历: 海底捞张勇: 张勇从简阳市空分技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四川拖拉机厂。在拖拉机厂工作的6年里。1994年,张勇的第一家“海底捞火锅” 正式成立。2004年,把海底捞开到北京。 外婆家吴国平: 吴国平由杭州塑料工业公司普通职工做起,经自身努力,逐步晋升为公司董事;1989年前往德国接受培训;回来后,又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进修。 西贝贾国龙: 贾国龙是60后,土生土长内蒙人。1986年9月考上大连水产学院,1988年5月因被神经衰弱折磨而退学。读大学时从大连倒卖“大重九”回巴彦淖尔盟临河市老家,赚了第一桶金。1997年,贾国龙杀到深圳...... 57度湘汪峥嵘: 汪峥嵘,70后。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央企外贸公司,之后从IT做到家具,再做到管理咨询。进入餐饮业之后,把大量外行的玩法引入到餐饮业中。 这四个人的简历中,有很多门道。 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当年的“外行”。 后来,我又翻了一下小南国王慧敏、呷哺呷哺贺光启的简历,还是两个“外行”。 小南国王慧敏是扔掉国企铁饭碗下海做了小南国; 贺光启从台湾到北京,原本卖珠宝手饰,后来大量的首饰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他才杀进了餐饮业。 ...... 这就是你学不会的秘密之一。 本是同根生,为何差别那么大 为什么餐饮大佬们都是外行? 根本原因,就是我要说的那五个字。 我们还从简历中找原因。 海底捞张勇、外婆家吴国平、小南国王慧敏,都有国有工业企业工作经历。国有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教训,都会或多或少投射到他们的工作中。 吴国平在国有企业中做到公司董事,因此他的管理中,都会参照工厂生产时的“开台率”来测得餐厅的运营效率。 张勇在拖拉机厂工作了6年,影响有多少没有公开表述。但是这些年,他一直努力解决的痛点就是绩效考核。 2005年3月,海底捞推出第二期《员工奖励计划》,并以郑州三店作为员工奖励店给优秀员工配股,并经公司董事会全体董事一致同意,从郑州三店开始计算,公司每开办的第三家分店,均作为员工奖励计划店。 除了大型企业工作经历,他们的简历中,还有一个就是“机遇性事件”。 比如吴国平1989年前往德国接受培训,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餐饮王道》:德国深造,对你现在有哪些直接的影响吗? 吴国平:影响太大了。那时候我们高速公路一条都没有,我们的机场就是一个破房子。还有,就是德国人的敬业。 在我们住的旅馆,服务员是一位很漂亮的小姑娘,她也是可以拼颜值的,但是她擦房间的马桶是用手擦的。我们看到都发呆了,马桶不是用刷子,她用手擦的。 而且工厂里面,他是连身的工作服,很直性的就到马路上面去了,我就是一个工人,这种感受,太强烈。而我们还说要换身衣服。 《餐饮王道》:是对职业有一种自豪感? 吴国平:敬畏。这个社会,人活着就是要为社会做点事,成为一个社会有价值的人,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一个价值观。 “机遇性事件”同样深深地影响了海底捞张勇。 海底捞出简阳,先进入西安、郑州,在2004年杀入北京市场。 7月 北京首家店(大慧寺店)营业,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2号。 8月 张勇董事长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欧洲八国考察学习。
张勇曾跟高管们说,如果当年留在简阳,没来北京,就一定没有现在的海底捞。 ——《中国企业家》文章《海底捞踢翻老锅底,你还学不学》 2007年,张勇已经是国际名企的“座上宾”,经常跟百胜集团互动。同时,张勇到国外学习,加速了海底捞的国际化,“必须走出国门,去见识、去对标、去平衡风险”。
正是这种个性化的“机遇性事件”重新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7度湘汪峥嵘,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央企外贸公司,之后从IT做到家具,再做到管理咨询。进入餐饮业之后,把大量外行的玩法引入到餐饮业中。 汪峥嵘打造了一支“会做饭当中最帅的,最帅的当中最会跳舞的”炒手团队,舞蹈由春晚、亚运会的专业编导老师进行量身编排。每年都依据流行元素进行更新。 在她创业的这几年中,从灯光、音乐、插花、洗碗、菜品等她都不断进行创新,希望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营造社交渠道。 她从传统湘菜到57°湘的铁板创意湘菜,再到水货海鲜、小猪猪烤肉、鱼乐水产的鲜鱼火锅,她不断“刷新”人们对湘菜的想象。 王道君认为,餐饮业的初级阶段就是开饭馆,高级阶级就是做公司。开饭馆,拼的是厨艺,核心竞争力就是好吃、好吃、好吃;开公司拼的是运营组织的能力,拼的是管理水平。而经历的不同,造就了做公司玩法的不同。 我要说的那五个字,决定你真的学不来他们,就像你嘴再贱,学不了郭德纲。 那五个字其实是这个...... 那五个字到底是什么? 谜底就在下面这两位餐饮新秀的履历中。 乐凯撒陈宁: 陈宁,80后,2005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数学专业;曾供职于国人通信负责海外市场;担任过深圳新百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还是微博达人。 黄太吉赫畅: 赫畅,80后,曾经游学丹麦学习设计,22岁起历经百度、去哪儿、谷歌,26岁与英国著名广告公司M&C SAATCHI合作创办4A数字营销公司M&C SAATCHI-i,28岁创建数字创意公司DIF,31岁创办黄太吉。 这两位新秀,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北京。在餐饮江湖中,如果借用一下《射雕英雄传》里的人物来“附会”一下,王道君认为最合适的格局应该是这样: 东邪——外婆家; 西毒——海底捞; 南帝——呷哺呷哺; 北丐——西贝; 中神通——巴奴 ...... 而乐凯撒和黄太吉,从打法上,一个像郭靖,一个像杨康(诸位别紧张,此处无贬意。以后详细解释)。 黄太吉长于营销,因为赫畅曾先后任职于百度、去哪儿、谷歌,做的都是用户体验与市场创意。 在这里就不多废话了,我来说说乐凯撒陈宁。 过去,传统餐饮人做事,讲情怀。乐凯撒陈宁做餐饮依靠“数据分析”。 你知道这货有多强大吗? 在做比萨之前,他花了很长时间在阅读、调研和思考。他竟然梳理了清朝以来的产业发展脉络,试图从中找出创业的夹缝。 这就有点儿像娶媳妇儿还要查人家祖宗八代一样。但是,这个“IT男”就是这么干的。 他说,要做的更好,你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必须从美国日本香港发展中去找灵感,从行业前辈那里看到机会。他甚至提出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公交车理论”(请自行补脑)。 正是我要说的那五个字,决定了乐凯撒陈宁在创业之初就始终关注着标准化,从出品、服务到流程管控。他自称“产品经理”。 那么,我想问一句:是什么决定了同为80后的黄太吉赫畅和乐凯撒陈宁,在做餐饮时打法如此不一样? 答案就是我想要说的那五个字:出身决定论。 来源:餐饮王道 王新磊 东方美食《烹饪艺术家》《餐饮经理人》杂志,是厨师研发菜品的宝典、餐饮老板经理经营管理的高参。下期(2016年第1期)精彩预告(点击封面可放大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