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根汤半夏散阿胶黄连汤等

 donglvcun 2016-01-20

葛根汤加味方治嗅觉消失症(译文)      矢数道明

 

 

                田000子.47岁之主妇,初诊:昭和56年9月(1981)
               主诉:五年来嗅觉异常.体格,营养状态,气色等一般.乍一见似乎是标准健康体型,脉偏弱,别无异常.血压:110/74,腹部平坦,仅有右胸胁苦满,眼睑结膜充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此患者于昭和52年患感冒,打喷嚏流清涕,但从那以后,嗅觉消失,五年间任何气味都不能嗅出.昭和54年一年间,曾服用汉方颗粒制剂,自感暂时有些好转,但很快就又恢复原状,什么气味也闻不出了,还接受过针灸治疗,也是暂时好转,很快就恢复原状.作为其它自觉症状,有头肩部板滞不适,眩晕,足冷,鼻腔稍干,时有鼻痂.
             对于鼻粘膜干燥,生痂皮,嗅觉消失症,浅田先生常用加味八脉散,所以就给予十日量试服,十日后复诊,无任何效果.因此又以项强为主证,转方给予了葛根汤加桔梗黄芩川芎辛荑各三克三十日量,不料,从服药第十天开始,能嗅到味觉的日子差不多占到一半,竟逐渐地好转起来了.当时认为,这可能是暂时现象.但因项强症状减轻,就嘱其原方继续服用,服药期间,患者感觉嗅觉在逐渐好转,直到翌年1月10日.病情迅速走向痊愈,嗅觉已与五年前正常时完全相同,能很好地判别气味.此后即使患感冒,也不受影响.患者很高兴,为巩固疗效,继续服药,从昭和57年开始,6个月期间,一直是同一处方恢复到完全正常.持续服药至6月下旬,认为完全治愈,不会复发而仃药.(摘译自<汉方临床>第29卷第9)
               
               按:此症经年,屡治不愈,何竟葛根汤加味而愈?不知前贤有言:凡杂病久治不愈者,宜问明受病之因,设法重治其因则愈.勿治现有之证也.考病者之嗅觉消失原由感冒引起,其后头肩部板滞不适,项强长期存在,而医者初未予重视,而用加味八脉散治之,宜其不效,(考加味八脉散为浅田家方,由知柏苓泽通诸清热利湿药组成,主治鼻炎之不闻香臭)然矢数道明氏必竟汉方之大家,很快调整思路,以项强为主证而用葛根汤加味治之,是重治其因也,故不治现证而现证反愈也.又,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知香臭矣,方中麻黄桔梗辛荑等宣肺通窍之功,亦不可没.

 

关于半下散及汤的古今数则验案

 

        案一,吴佩玉伤风咳嗽,自用疏风润肺之药,转加呕咳咽痛,张路玉诊之,六脉浮滑应指,作半下汤与之,三啜而病如失,或问咳嗽咽痛而渴,举世咸禁燥剂,而用半下即效,何也?曰:治病必求其本,此风寒挟饮上攻之暴嗽,故用半下桂枝开通经络,迅扫痰涎,兼甘草之和脾胃,而致津液.风痰扫,营卫通,则咽痛燥咳自已,设泥其燥浊而用清润止其痰湿,经络愈壅,津液愈结,燥咳咽痛愈勿宁宇矣.

       案二,少阴咽痛:郑XX,女,家庭妇女,身体素弱,有痰饮宿疾,因娶媳期届,心力俱劳,引起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咽喉疼痛尤剧,卧床不起,吞咽困难,脉象两寸浮缓,咽部颜色不变.
诊断:三阴中少阴主枢,少阴之经循喉咙,枢机失常,邪气怫逆不能外达而发生咽痛.治以<伤寒论>半下汤原方,义取桂枝解肌,甘草以清火,半下以散结降逆,表里兼治方法.嘱徐徐咽下,服两剂,寒热,痰嗽等顿消.继以扶正而愈.(游建熙)

        案三,慢性咽炎.:王XX,女,成.二年前自觉咽喉疼痛,某医院诊为咽炎,经服抗菌素,消炎西药及清热解毒,滋阴化痰润燥之类的中药数十剂,咽痛未除,延成慢性咽炎.现症咽喉疼痛,咽部无红肿,声音不扬,头晕重痛,身倦无力舌淡润,苔白腻,此症系初起感受风热,过服苦寒阴柔之药,真阳受遏,而致咽部疼痛,绵延不愈,实系寒结少阴,随经上逆咽喉,而成斯疾,用半下散及汤合甘桔汤:桂枝9,半下12,甘草6,桔梗9.十剂而愈.(新医资)

        案四,化脓性扁桃体炎:竹XX,女,32岁.77年8月2日,患者咽痛发热数日,脉细而软,并无数急之象,皮肤凉润,舌苔卜白,微黄质红,曾服寒凉药不效.现仍咽喉灼痛,吞咽困难,喉中咳出痰色如脓血,微热不退,头目昏痛.此病曾反复发作,此次尤甚,查见患者神情痛苦,视之可见咽部重度充血,局部粘膜下有出血点,双侧扁桃体2度肿大,表面脓点且已破溃.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处方用:法半下9克.桂枝9克,灸甘草9克,上三味用水两碗烧开,下药煮三~~五沸,勿久煎,频频含咽,半日尽剂.次日来诊,微热已清,神情舒展,告曰:药含入口,顿觉爽快.视之扁桃体已明显缩小,红肿减轻,但溃破处未愈合,守原方,服时加食醋少许,二剂痊愈.(新医资)

        按:其机理,前贤已详言之,兹录之:
        章虚谷: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喉,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
        尤在泾:盖少阴客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亦不得入,设以寒治,则聚愈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
        唐宗海:此言外感风寒,客于会厌,于少阴经而咽痛,此症余见多矣,喉间兼发红色,并痰涎声音嘶破,咽喉颇痛,四川此病多有,皆知用人参散即愈,盖即仲景半下散及汤之意也.

       又:仲景用药,多宗<本经>.半下治咽喉肿痛,桂枝疗喉痹,本经俱有明训.

 

关于半下散及汤的两则日本验案

         

             近日孙曼之先生用半下散治愈声嘶一案,以其药简效佳引人关注,实则国内外医家多有用之者,为加深理解,以广其用,特先从日刊译出数案,供同道学习.国内医案,俟后发表.

           案一,半下汤治急性扁桃体炎
 
           昭和12年生人,(44岁)主妇,初诊:昭和56年1月12日.
主诉:咽喉痛.有阿司匹林过敏症,色白,稍胖,面色偏红.现病历,从一天前,出现咽痛及咽头异物感,微恶寒,局部所见:两侧扁桃体轻度肿胀,右侧扁桃体上窝有脓栓.根据"少阴病,咽痛者,半下散及汤主之"之条文.给予半下散精制剂六克,(一日量)三份,嘱其溶于白开水中,边嗽边饮,三日治愈.三月四日,患者以同样主诉来院,因上次药方效佳要求服用原方,遂予上方三日量获愈.(略)

           案二,半下汤治咽神经官能症

           大正八月生人,(55岁)主妇,初诊:昭和55年5月18日.主诉,咽喉烧灼样疼痛伴咽喉异物感.约十年前,因咽头异物感曾作两侧茎突切除术,但症状无改善.体格,小个,瘦型,面赤,局部所见:咽头喉头无异常.患者强调咽喉症状并急切要求解决之.遂予半下散精制剂一日量六克,三份,内服方法同上案,十四天后患者来诉,药后咽痛消失,效果非常好,但一仃药似乎又感到不大好,所以恳求继续服用,从其表情,说话态度可见其是非常真诚的,因此让其继续服用本方.
(以上两案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5号8~9页)

 

黄连阿胶汤治顽固性皮炎和指掌硬化症(译文)      矢数道明

  

              青000,五十岁之主妇,初诊:昭和54年8月10日(1979),是一个饱经风霜不但患有顽固皮肤病而且还患有其它病的患者.患者27岁结婚,据述:自从事与水接触的工作之后,先是指甲处干涩发红.且波及整个手掌,硬痒皲裂,现已完全不能从事与水接触的工作.而且口唇也粗糙起来,并渐次向全身扩散.上半身特别多,涉及整个面部,胸部.及两手腕.有白色皮屑脱落.下肢仅膝后,整个足底,特别是足跟部皲裂粗糙,有硬皮剥落.全身皮肤稍赤,痒感强烈,近来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发病以来已有23年之久,发病之初,虽曾用类固醇剂及类固醇软膏治疗,但不大有效,因成满月脸而仃药,平时常有足冷,易上火倾向.
        此外,患者有习惯性头痛,常发生剧烈的偏头痛,近时常打哈欠.面热,月经量少. 
        体格,营养中等,脉大体正常,血压:130/80.腹部脐两侧有轻微压痛,我认为多少有点瘀血症.  皮肤色红,搔痒剧烈,触之粗糙而干,无分泌物.是郁热迁延之状.以此为目标给予温清饮加连翘三克,甘草一克,.用药三周后,自感稍有效果,就继续服用了两个多月,但搔痒一点也不见好转.这期间,曾发生头痛,作为血症头痛,经服用清上蠲痛汤,头痛很快缓解.后因患者有事暂时仃药,次年九月再度来诊.虽再度给予温清饮加味方,但毫无效果,十二月四日来诊时,面部红肿而有热感,如此严重的情况是从未有过的.
         就总体来看,好象是实热证,但从用温清饮加减无效的情况来看,或许是慢性病的原因而是虚热症吧,在没有十分自信的情况下,给予了黄连阿胶汤,我认为黄连黄芩味苦难饮,开始用量不宜过大,将方剂作了如下调整.:芍药五克,黄芩四克,黄连二克,阿胶三克,鸡子黄一个(一日量).如法煎药,将阿胶鸡子黄以外的三味药用600CC的水煎至时300CC,去滓,再入阿胶烊化,候冷之后,加入鸡子黄搅拌,饭前一小时分三次服用.开始服药时的第三天,患者来电话说,服药后感到心下痛,就让其今后五天减半服用,即使这样,一周后竟取得了惊人的疗效.至第二周,面部的红疹,搔痒几乎全部消失了,到十二月底,皮肤变得干净细腻.昭和56年1月15日,服完40日药量的患者来诊.其皮肤已与正常人一样,这年正月,在相隔20年未用过化妆品的脸上化了淡妆,也未出现不良反应,手掌也恢复正常了,患者说,多年来不能接触盐,一接触盐病情就恶化,现在动手淹制咸菜接触盐也可以了,现全身皮肤柔软,面部象年轻时一样细腻.
          方证相符,竟然取得如此好的疗效,我和患者都感到惊奇.据说皮肤科的大夫也很吃惊,想了解究竟用的什么药.
   OOO 
         黄连阿胶汤的使用指征是病在少阴之虚证,有内热,体液枯燥,热迫心胸,心中烦而不得眠,不得卧等证,用于皮肤病时,一般认为是,颜面潮红,上火,搔痒剧烈而难以入睡,患处发红,干燥,应用于皮肤搔痒症或干癣,干性皮炎,干性湿疹,手掌硬皮症,掌趾脓疱症等,
   本方从药物性能上来看,芍药散恶血,疏通脏府之气,并活化邪气所致之血液滞涩,黄芩善清里热,化气滞,黄连善泻热,解滞涩于心胸间的邪热.鸡子黄和血而除烦热,与阿胶一起润血燥而濡滑肌肤,诸药相协,滋润体液,消散心胸之热,除心胸之烦.按八纲理论属中和之剂,通常认为是<养血滋阴><熄风清热>之剂. 与此病例相较, 最为符合的症状是,有内热,邪热上冲,内迫心胸,胸部有明显热象,颜面潮红,上火,有热感,体液枯燥而干,有糠状皮屑脱落.搔痒剧烈而致烦燥不得眠等,此患者本应诊为虚证,乍一见却看不出虚象,但考虑到长达20年慢性病程,以及按实热症治疗的无效,就理所当然的按虚证对待,虽说诊为虚证,但又有实证的表象,可看作是真虚假实.  
           在<汉方治疗实际>一书中,大冢敬节氏这样论述:本方目标,发疹主要见于颜面,隆起程度低而不甚显著,用指抚摸,有些粗糙,略带赤色且干燥,很少作痒,有糠状皮屑脱落,风吹或日照晒则恶化者.本病例,虽赤色明显,痒感较著.不因风吹日晒而恶化,但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因此我认为,若诊为实热而用寒药无效时,可作为真虚假实转而试用补法是必要的, 
           此后,用芍药黄芩各四克,黄连阿胶各三克,鸡子黄一个为引,使之继续服用,病情日益良好,患者喜之不胜.   
(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第4号11~12页)

 

桂枝茯苓丸加苡仁治子宫肌瘤(译文)       矢数道明


    川XXX子,42岁之妇人,初诊:昭和52年8月.三年前开始出现月经期延长,一年前发现子宫肌瘤.因听说最好是手术治疗,就中止了门诊治疗.直到昭和54年,患者再次来到了医院.
    现在患者最感痛苦的是心动悸和呼吸困难.一上楼梯就非常痛苦,总是服一些救心之类的药勉强镇静,另外肩关节也痛得厉害,认为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接受神经科的治疗,但无效果.
    妇科检查:子宫如拳大,肌瘤发硬,子宫像柿饼一样,硬而不能收缩.因此,无论如何也得作手术了,但患者提出能否想办法不作手术呢?于是就与患者约定:试服药三个月,若毫无效果,就手术治疗.首先给予三周的芎归调血饮.不料,心动悸,呼吸困难,肩痛却象说谎似的好了起来.但是肌瘤却一点也没有变化,在耻骨上仍可触到如拳头大的硬块.于是就变方为桂枝茯苓丸加苡仁,使之连服一个月.药后心动悸,呼吸困难,肩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不服用救心药也可以上楼了.于是又再次让其继服原方一个月,当一月后腹诊时,那个肌瘤竟意外的完全不能触及.54年11月,请经常就诊的妇科医生检查证实:肌瘤完全消失.并告知已经没有作手术的必要了.后来因为有便秘,曾用润肠汤合半下泻心汤加减治愈.此后,令患者痛苦的心动悸和呼吸困难完全象神话般的治愈了,据说,不论家人和朋友,凡是知道其长期患病遭受病魔折磨的人们,都说他好象换了个人似的.
    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用内服药很难治愈.在我的记忆里,鸡蛋大和拳头大的子宫肌瘤,劝其作手术治疗的,这仅是第四例,比这个更大的,通常从一开始就劝其作手术.可是曾经有一个50岁的妇人,患有象小儿头大的肌瘤.宁死也不作手术,态度十分坚决.我处以桂枝茯苓丸料加苡仁,连续服用一年多的时候,某日与大出血一起,分娩出一个小儿头大的肌瘤.意外地治愈了,这是我汉医入门数年的事.这个患者活到75岁,并经常礼节性的给我来信.(摘译自<汉方临床>29卷第8号)

防已黄芪汤加麻黄附子治膝关节水肿

 

                  患者,多X惠XX,女,52岁,初诊:昭和五十八年二月二日(1983).
 现病历:主诉:四年前出现左右膝关节肿胀,上下楼梯时疼痛.不能端座,入住某医院整形外科,作了膝关节腔穿刺,虽暂时好转,但不久就又恢复原状.现仍在治疗中,无明显效果.
          现症:体格中等偏瘦,易感冒,睡眠欠佳,无汗,左右膝关节肿胀有跳动感,大便正常,喜饮茶.舌苔白润,脉沉弱,腹软,皮下脂肪少,
 治疗经过:使之服用防已黄芪汤加麻黄附子.服用一个月后,膝关节内积液吸收,膝关节跳动感及疼痛消失.(摘译自<汉方临床>第30卷7号)

 

顽固咳嗽治验

 

     患者是一位77岁的老年妇人,体格较大,皮肤色白,此次感冒后,连续夜间剧烈咳嗽,难以入眠,痰粘稠,咽喉干燥,近时因剧烈咳嗽而致痰中代血,询其无家族肺癌史,皮肤正常,不干燥,故未用麦门冬汤而给予了滋阴降火汤加黄连.(当归芍药 地黄 天冬 麦冬 陈皮 各2.5克 白术 3克 知母黄柏甘草各1.5克黄连1克)二剂,以观察疗效,药后剧烈咳嗽仃止,痰血消失.又继服二剂,病愈.此后用此方治了几例夜间剧烈咳嗽的老年人,均获治愈.    (摘译自汉方临床28卷第4号).

     按:本方见于<万病回春.虚劳门>原治阴虚火动,发热咳嗽,吐痰喘急,盗汗口干之证.日医称:按万病回春主治症状之意,此方虽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但对干咳或痰粘稠,皮肤浅黑枯燥,便秘可闻及干性罗音者更为有效.

     又:今人治咳,少用此方.特译此文以备一格.

 

丹栀逍遥散治肩关节周围炎兼坐骨神经痛(译文)       绪方玄芳
  
   患者,音XXX,女,68岁,初诊:昭和58年4月1日(1982).现病历,主诉:从昭和57年10月开始,左右肩关节凝痛引起双臂上举受限,同时左右大腿后疼痛,在某大学医院整形外科,被诊为肩关节周围炎兼左右坐骨神经痛.虽经治疗毫无效果.另外,其丈夫因患胃癌在同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在住院数月期间.同时为丈夫作护理,认为是疲劳所致.丈夫死亡后,虽从护理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其病情依然如故,
   现症:体格中等,睡眠欠佳,心情烦燥.气色不佳,有盗汗.项强,头重,耳鸣,胸胁苦满,四肢(左右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走向部位有压痛,左右膝关节痛,左右肩关节运动高度受限且伴疼痛,)大便一日一次.小便(夜起3~4次)食欲一般.
舌苔白厚而润,脉沉紧,腹软,左右有轻度胸胁苦满.
   治疗及经过:开始服用葛根汤加白术附子.服用一个月无效.考虑到患者主诉有强调次要症状的倾向,决定变方丹栀逍遥散使之服用,服后自觉症状稍见好转,随之而来,肩关节运动受限和坐骨神经走行部位压痛也开始逐渐减轻.从昭和,59年至今,除左右肩关节残留轻度运动受限外,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都消失了.另外,为巩固疗效.现仍在继续服药.

按:本病肢痛用术附类不效,审其病由夫病亡且兼诸郁兼证用逍遥散获效,正应傅青主氏所言:"手足乃肝之分野,而人乃谓脾经之热,不知散肝木之郁结,而手足之痛自去,"又云:"手足一身皆痛,将治手乎,将治足乎,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病自愈,"由此更进一步说明,兼郁之病,若但治其病,不知解郁,病非但难愈.且必缠绵有加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