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控制与反控制的命运——两个版本《满洲候选人》和《命运规划局》观后感/by朱晔

 赵东华 2016-01-20

    拍摄于1962年的《谍影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是部好电影,这部电影把个人的命运有趣地结合到了当时冷战的背景之中。被深度生理催眠后的战斗英雄雷蒙·肖,受控于东方阵营,同时他的母亲也是这一阵营的一分子,其右翼参议员继父则充当着母亲的傀儡。更有趣的是对雷蒙的唤醒与直接指令,是通过特定的扑克牌“方片Q”发出的。因为重复的梦境不断出现,雷蒙的战友与上司马克上尉发现事情越来越不对头。在他的努力下,雷蒙觉醒了,他在一次竞选演说的现场,枪杀了他的母亲与继父,而不是总统候选人,然后自杀了。  

    这部电影的有趣在于对人的控制:基本控制依照“深沉催眠术——方片Q——接受指令”这样的方式发出,而在意识形态上则是东西方间的敌对,在血缘关系上是母亲对儿子的母权的控制。由此,催眠指令与意识形态与母权构成了身体的一整套控制术。当雷蒙心爱的姑娘穿着“方片Q”的服装出现在化妆舞会上时,前两道控制被解体,继而他们幸福地结婚。仿佛雷蒙就要获得自由,马克也准备对他摊牌,然而叙事突转到他的母亲那儿。雷蒙妈实际上是想利用意识形态冲突来谋自身的利益,继而母权加上催眠指令一起出现,雷蒙又成为了政治恐怖的工具,他接受母亲的指令杀害了妻子与左派丈人。从这一刻起,对自身意愿的违背达到了极点,雷蒙也就彻底地可以摆脱各种催眠术的控制了。

    在这样控制与反控制的体系设定里,个体最终以自由意志摆脱了更强权的利益诉求,只不过,其代价是死亡。正是主人公主动的死亡,使得这部影片在荒诞之外充满了悲剧色彩。而这正是个体在不由自主的社会中命运的真实写照。只不过,在冷战时代,不由自主的是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而在消费时代,则是无边无际的信息与消费。

    2004年,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后,派拉蒙以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为背景,重拍了《满洲候选人》。意识形态冲突被偷换成了财团对美国政治的控制,催眠控制变成了高科技的追踪器的植入,查清真像的机构变成了FBI,而主人公与其母亲的死亡也最终由马克上尉来执行。这就比42年前的片子差了老远了,除了弱化了矛盾冲突、没有了荒诞感不说,最主要的是雷蒙选择了另一种死法:被死亡。也就是说,最终他要摆脱控制的时候,依旧是被动的,这无疑是没好好领悟原剧本的妥协出来的傻主意。 

    当然,更傻的片子在后头。最近由马克·戴蒙主演的《命运规划局》The Adjustment Bureau(2011)更是部扯淡的片子。这片子开头看着还行,后来就陷入到天使与责任、爱情与自由这样虚无缥缈的小情调里,虎头蛇尾地成了垃圾。

    于是想起之前看小说,说有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可以拿来说这三部片子:中规中矩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如同2004年翻拍的《满洲候选人》;高明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即1962年的那部;而《命运规划局》则属于扯淡现实主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