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诗歌的动静意趣 -- 苗雨时

 虹72 2016-01-20

论诗歌的动静意趣

 

毛泽东曾说:“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不动没有,净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的确,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阴晴雨雪,社会历史,人类生命,精神意识……无不处于动与静的辩证之中。人与世界的这种存在状况反映到诗歌创作上,就造成了诗歌动静相间的意趣:动是“化美为媚”——动态的美;静是使诗如画——有声的画。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寓动于静,不动衬动,动衬不动,既静又动,动静交替,从而渲染出各不相同的情境和气氛,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化静为动。因为诗是感性事物心灵化的表现,所以,“化静为动”,一方面是指事物给人的流动感;另一方面是指静物经过移情作用而显示出的活力和情态。例如,宋代林浦的《山园小梅》中的两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它之所以有名,就在于写景能化静为动。梅枝本来是不动的,但着“斜”字,则“曲尽梅之体态”,传导出梅之风神。因为斜线在绘画上是有动态感的。这种形式美使不动的事物显示出飞动之势。

又如,靳亚利的《黄昏,在楼群之间):

    一只被遗弃的贝壳

    伏在沙滩上

    凄凉地望着远去的大海

    一只失落的麦穗

    躺在田野

    急切地呼唤着己归的人群

诗中的“贝壳”、“麦穗”本来是静默的,但由于诗人把它们拟人化,所以贝壳能“望”大海,麦穗也能“呼唤”人群,于是静止的事物有了生命的动态。

以动写静。以动态写静意,静而有动,更见其静。动是个别现象,而静则是整个境界。例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

    时鸣春涧中。

人闲、夜静、山空,这是静,花落、月出、鸟鸣、涧水潺潺,这是动,以动写静,动以显静,这就烘托出了深山的空旷和幽寂。

又如,北岛的《古寺》:

    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

    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

    龙和怪乌也飞走了

    从房檐上带走喑哑的铃铛

    荒草一年一度

    长,那么漠然

一座古寺,如果是绘画,那只能是静止的画面,而诗写这静止的画面却运用了一系列动态描述——钟声消失,彩绘剥落,荒草生长,以展示它的历史空间,使人在古老、变迁中,感到它的停滞和孤寂。

寓动于静。诗人通过“静”的描写来潜含着“动”的显示,在一派沉寂中突现动的事物和精神。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乌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鸟飞绝”,“人踪灭”,结合“千山”、“万径”,构成了一片死寂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中却有渔翁独钓。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世界。但人也静悄悄的。然而,在这种逆转而又深化中,却突出地显示了生命的伟岸与顽强——一种不息生长的精神力量。

不动衬动。就动写动,未必显动,因为没有参照。如果把不动的事物和动的事物相对照,那就更显示出事物的动之迅疾。例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正如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所分析的: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也就是说此诗之所以妙,正在于“走处仍留”,即有动有不动,以不动衬动,更写出轻舟之迅捷,而且急缓相生,曲而有致。

动衬不动。与不动衬动相反,以不动的事物为主体,用动的事物来映衬,则不动的事物更显出宁静的状态。例如,李小雨的《风景》:

    破晓。暗淡了帆。

    雨滴刷出的

    椰树和渔船的桅杆,

    凝固在空旷的沙滩。

    无数线条静立着,

    海,在天边。

这是一片寂静的晨景:椰树、桅杆静立于沙滩。如果就静写静,也不过是一般的静。但诗人却在静的近景上,凭添了一笔动的远景——天边涌动的大海。这样,在远近结合中,动静对照,以动衬不动,就构成了一幅阔大的画面,一个宁静的空间。

动静相间。写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可能光是动,或者光是静,往往是有动有静,动而静,静而动,断续相连,峰谷相映,动静交替。这样事物才能有一种流动感。例如,王家新的《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奔马》:

    呵,马在飞腾,马在奔驰

    一个民族正伏在马背上冲刺!

    可是,为什么呵,为什么——

    蹄声突然中断,路在周围消失?

    马马不语——它已变成了铜雕

    变成了一段青苔斑驳的历史……

    呵,如果你想复活,我愿托你起飞呵

    我年轻的心,就是那奋起献身的燕子!

此诗的意境展现分三层:历史时空,现实时空,未来时空,也就是虚——实——虚,动——静——动,这样虚实相生,动静相济,不仅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意蕴,而且给人一种意识流动的节奏感。

以上讲的诗中动、静转换的意趣,只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实际运用上要比这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但是,我们只要抓住诗歌是生命表现这个本质,注意事物与心灵对应的艺术辩证法,巧妙地编织动静的关系,就一定能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境界,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味、气韵和情趣,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