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闵行的上海县人:坐着地铁去上海

 老庄. 2016-01-20

       最近,上海又开通了几条新的地铁线路,其中有两条都经停闵行区。上世纪90年代,见证过上海首条地铁来到家门口的闵行人民不会想到,20多年后闵行区内将有8条轨交经过。

        但即便如今从闵行抵达市中心只需半小时以内,我的外婆这一辈还总是把市区称为“上海”,“你们单位要搬去上海啦?那你坐1号线上班要多久?”他们始终认为,闵行是郊区,我们是上海人之外的“本地人”。

        【不像上海的上海县】

        《上海观察》的一篇《上海人中谁是“本地人”》文章中提到,“从学术的角度看,要被列入本地人的行列,必须和上海县有关。”

        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那么我和在莘庄、颛桥等曾属上海县域地区长大的小伙伴们都属于“上海县人”,也就是正宗本地人。

        打开解放日报资料库搜索“上海县”,历史稿件大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其中1991年的一篇《上海县举行建县七百周年活动》报道中提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上海县,是上海中心城区的母体,在上海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时的纪念活动在上海县县府莘庄镇举行,主题为“振兴春申古城”。打开地图,莘庄的确是地理位置上“上海的中心”,闵行区内的春申路、春申塘等地名留下的文化遗存,无不透露着上海县与春申君之间的联系。

        但无论历史资料如何证明上海县的中心地位,这块地方仍然不是上海人民公认的“上海”,它并不是王安忆、金宇澄笔下的上海,并没有茂名路洋房、瑞金路石库门里的生活图景, 更不会有红房子里吃西餐、喝咖啡的海派风情。

        本地人最原始的记忆属于乡村、小镇,比城里的生活总要慢几拍。用父辈的话来说,听说上海人吃上油煎荷包蛋的时候,我们一家四五口人干完农活,还在分一只咸鸭蛋。

        事实上,莘庄这片的经济的确曾一度发展不起来。莘庄镇志编写组在1987年采集的口述历史中有一段“莘庄仙鹤,富了七宝”的传说,大抵是说,早先莘 庄北街口有座三茅殿,三层楼屋脊正中,塑有一只铁骨油灰的白鹤。这只鹤已有二百多年,早修成仙了,白天一动不动,而每夜要飞到小东街南面的王家浜里汰浴, 寻食吃。但每当要生蛋了,就会飞到七宝去。“所以莘庄越来越穷,七宝愈来愈富。莘庄人想想气不过,后来就把迭只仙鹤拆掉了。可惜莘庄仍旧没有富起来。如 今,莘庄成了上海县府所在地,虽然仙鹤没得了,莘庄却富起来了。侬讲为啥呢!”

(莘庄镇全貌 来源:网络)

        虽说这口述历史记录下的纯属趣闻传说,却也道出了些事实,莘庄经济在上海县府迁移至此后有了变化。

        不过,风吹稻香的画面很快被“乡村城市化”给模糊了。1988年,我在乡间出生的时候,父辈记录用的信纸抬头还是“上海县”,鲜有人察觉到,城镇化 改革已然迈开了步子。1992年,上海县与闵行区“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闵行区,自此,那个从元朝起就不断变换县府的上海县域不复存在了,封存进了闵行的档 案里。

(1996年3月12日解放日报报道闵行版面。)

 

       【通向都市的列车】

        征地、拆迁……城镇化很快开始蔓延。而我比村里同龄孩子更早几年体会到了变革与新生活。新闵行区成立的当年,我的父母不顾家人反对,四处借钱,加上 家里仅有的积蓄,去镇上买了一套40平方米不到的商品房。四岁的我不会明白,为何要离开乡下四层楼的大宅子,住进逼仄的小公房里。

        母亲是这样说服家里人的:乡下房子门口的小路这么泥泞,怎么去上海看看?乡下的学校也落后些,而镇上接近市区,可以让小孩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所以学区房概念是从我妈这一辈就初露端倪了吗?

(1996年一号线南延伸段试通车)

        路这么泥泞,怎么去看外面的世界?当时的闵行政府,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解放日报》历史报道显示,“撤二建一”后的新闵行区做的第一件大规划,就是 “把地铁引到家门口”。上世纪90年代,闵行区自筹部分资金,使轨道交通1号线成功由锦江乐园延伸至莘庄。莘庄这个地处外环以外的偏远区域,一下子拉近了 与中心城的距离。

        如同母亲借钱买房遭反对一样,闵行当年自筹资金引入上海第一条轨道交通时,也曾引发巨大争议。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就算在上海市区,也只经过几个经济发达区。闵行作为一个郊区,有必要大动干戈,建什么轨道交通吗?”1亿多的投资在当时的确是笔巨额,但闵行人民很快感受到了利好。

        1996年,1号线闵行延伸段建成通车。从那以后,我们本地小孩不用再羡慕小学班上那些从市区动迁到闵行的同学们了,他们也鲜少再炫耀从市中心买回 的高级文具和洋气的大上海弄堂童年了。我们可以搭乘地铁,去往中心城区任何地方,无论是东风饭店的肯德基还是小绍兴的三黄鸡,亦或是南京路淮海路上的冰 糕、哈斗,坐上地铁,最多再换换公交就可以吃到。油煎荷包蛋更是家常便饭了,轨交带动了整个周边产业发展,更多本地人告别农活,有了更多职业选择。

        “要致富,先修路;要大富,筑大路。”当时在新闵行区流传的改革口号在1997年解放日报市郊巡礼报道中也有佐证,“因为有了轨道交通,闵行经济发 展在上海市郊区县中始终遥遥领先;因为有了轨道交通,闵行区的城市化进程也一路向前。”口号虽有些土气,却道出了轨交在闵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988年的上海县行政区划图 来源:网络)

        如今轨道交通已遍地开花,但闵行对轨道交通的渴求越发强烈。闵行人的筑路精神、“去上海看看”的开拓精神,一直在延续。

        最近,我的单位从莘庄搬回了延安中路市中心,我将告别步行上班的幸福生活,母亲安慰我,“莘庄是很好,不过去市中心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东西呀”。1号线到站了,我背上背包,再次出发,走向“大上海”。


(作者:朱倩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