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杂谈——说“紧”、“舍

 青松书社 2016-01-20

说 紧(1)

     太极拳修炼者无不知道松的重要,但很多人却不知道,拳中之紧与松是同等的重要!以至于有些修练者,只练松而不求紧;更有甚者,把拳中之紧视为大敌,谈紧色变。进而有些名家,大谈太极拳要松不要紧,把众多修炼者引入了松而懈的泥潭。已经松懈了,尚以为松的还不够,还要松,松,松下去,要一松到底!孰不知,正是大求其无紧之松,把当今太极拳“松”得一塌糊涂;把文武兼备的神拳懈成了老人操;把太极功夫演变成了不堪一击的花架子。如此下去,以懈当松,拳将不拳!如拳论所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如此误导,究其原因,实乃松与紧、紧与松之真义不明矣!细辨之,不明之因有二:

  其一:紧僵不分。把紧误认为就是僵。但不知,僵非紧,紧非僵,僵紧不一。何为僵?僵者:僵尸也;直挺挺,不灵活也。僵者:二不能合一也。故太极拳修为中,僵不能活,则为大病!因此拳中要求:要紧而不僵。

  何为紧?紧者:紧密,紧张,紧固,紧凑之谓也。紧即不懈也。正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云:“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仅求开展,而无紧凑,此即必懈无疑。因此,只有把拳中所求之紧,与所避之僵,析分清明,才能知紧,明紧。以至求紧,实为拳中之紧要。拳中无紧非太极拳也。

  其二:松紧不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松与紧对立,而不知道松紧互根,松紧相生。练拳者须知:松与紧即阴与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阳不离阴,阴不离阳。同理,孤松不生,孤紧不长;松不离紧,紧不离松;有松必有紧,有紧定有松;能紧才能松,能松必能紧。把松与紧分家,有如痴人说梦。故要松不要紧之说,或要紧不要松之论,皆非谎即误也!因此,求紧须知松,紧由松生,松由紧得。知其紧而得其松,知其松方得其紧。松无紧:懈也!紧无松:僵也!如拳论所言:“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欲避此病,须知松紧。松即紧,紧即松;松中含紧,紧中要松;松紧相含而中。此乃,阴阳相济之谓也。故,能知松紧,便知阴阳;松紧而中,阴阳相济,此方为懂劲也。(待续)


 紧(2

有朋友会问:盘拳走架是不是内里不要有丝毫的紧张?我的回答是:一要有;二无过。

先说要有。说有之前,再次澄清我所言拳中之紧及紧张,绝非僵滞。要正确悟懂拳中之紧与张之真义,才能真正区分和理解僵与紧之不同。为什么盘拳走架内里要有紧而张之意呢?如《十三势行动心解》所云:“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即精气神也;固乃紧也,紧固也。何谓外?何谓安逸?外者,筋骨皮也;安逸者,松也,舒展也。由此可知,内固精神,即内在之神意气紧而固敛;外示安逸,即外在之筋骨皮松而舒展。可见,太极拳盘拳走架一定要做到:无形之精气神紧而张,固而敛;有形之筋骨皮松而安,舒而展。内紧而外松;身松而意紧。此乃真松亦真紧也。反之,神意气紧而张,筋骨皮亦紧而张,此即假紧真僵也;筋骨皮松而散,神意气亦松而散,此乃假松真懈也。此两者同,其病根为一,即双重之病也。师云:能身松意紧者,得太极内功矣。

再说无过。太极拳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内紧外松乃拳之真要。然松要恰当,紧须无过。紧多则趋僵;松过则易懈。因此,内意之紧,要无过不及而求中。如何才能紧而无过?以松束缚紧的无限,松使紧从僵的趋势中返回至合理无过的范围;同理,用紧制约松的无界,紧把松从懈的边缘上拉回到恰当适度的轨迹。所以,有紧才能规范拳中之松而不懈;存松才会做到拳中之紧而不僵。松中藏紧,阴中含阳,犹如白中藏黑;紧里存松,阳中有阴,犹如黑中寓白。


众所周知,一支常备不懈的军队,一定要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如孙子所说“刚中柔外也。”平日,虽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然其应敌之备,一丝不懈;警惕之意,分毫无怠。如此,刚中柔外,外松内紧之军,战时才能应敌神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个人犹如一支军队,松其外而紧其内,有松有紧,能松亦能紧,方可与人接手,有感即应,后发先至。

何以求得拳中之真紧,亦求得拳中之真松?须依拳论之要:“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必遵拳论所云:“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舍此之途,别无它路!似而非,将而未,即松中求紧,紧里寻松;松在紧里,紧在松中;松即紧,紧亦松;松紧为一,紧松无二。如师云:能松紧者,得内劲矣。

由此可见,内固其紧,方可做到:“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拳中有紧,方能避却:“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之病。从而“务使气敛入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紧内松外,紧松而中,方亦达到:“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与人打手时,即可做到“于彼动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

综上所述,拳须有紧;紧,实乃拳中之要。求松不要紧,犹如要阴不要阳,拳之大谬矣。故,拳之修为求其松必求其紧。松在紧里,紧在松中。紧中寻其松,真松矣!松而求其紧,真紧矣!


此正是:           松中有紧紧中松,松紧紧松空不空

                    外松内紧棉裹铁,棉里藏针内外通。


 舍(1

凡太极拳修炼者无不知道,修拳要从知己知彼功夫入手。《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更明确阐述:“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由此可知,能舍己从人,方能知己知彼。

察舍己从人之句,“舍”字之义尤为紧要。何谓舍?师言:“舍者,弃也;舍者,予也。”回顾自己几十年修拳之路径,吸纳众多同道之经验,不无感慨地发现,拳之修为确有两难:一曰,放弃难;二曰,补虚难。(关于补虚,即认识并补己之虚,另文再述。)

此言之放弃,就是在拳的修为中,不断地用拳之道与拳之理反观内心,对照己身,清醒地发现并找准自己身心与之相悖的既有习惯;要逐步地、完全地、彻底地改变并舍弃掉这些习惯。概括有二:一是放弃自身多年形成的思维习惯;二是放弃自身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

改变自己原有的思维习惯,首要是对之要有清晰的认识。例如,有些拳友把拳之修为坚定地认为是“我练拳”,以至坚信拳打千遍其理自明。孰不知,这种认识主旨就是源于以我为主,以自我主观为中心的习惯思维。是“我练拳”,还是“拳炼我”?是我为主,还是拳为主?此二者不同之思维,确引导修为者走向谬之千里的两条路径。

这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究其实质,是“我要”还是“要我”。“我要”之习惯思维,大多不考虑我之外的客观需要,以我之愿望、想法、需求为中心,以“我要”为目的,从而指挥自己的身体按“我要”去行为;而“要我”则恰恰相反。“要我”之习惯思维,时时处处要以我之外的客观需要为中心,以客观需要我怎么做为思维主旨,从而去引领自身遵“要我怎样我就怎样”去行为。比如修拳中双方打手,凡出现硬打硬要、搬抗推搡,究其病根并非推手技法之过,实为“我要”之思维习惯之患。故太极拳之修为,放弃自身既有的思维习惯,实属修拳之首要。

通过拳之修为的过程,自己有悖的思维习惯不断地改变和放弃,在我们内心思维世界里“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思维习惯渐成主导。从而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有阳就有阴,有表就有里,有实就有虚,有松就有紧。我们所看到的、摸到的那些“实有”,往往并非事物之本质,而是表象。因此“实有”不一定是真实,很可能是虚假而外象;事物的真实却大多深藏于内。舍弃改变了既有的思维习惯,就不难理解拳中之外松而内紧,身松而意紧,柔外而刚中的真切含义;在拳之修炼时,就会指导自己:由表入里,练外修内,以内主外,内外同修;与人打手时,即能做到舍轻持重,舍环用中,舍形求意,舍外固内,从而舍己以人。


在拳之修为的过程中,不但要放弃自身形成的思维习惯,还必须要一步步地毫不含糊地放弃自己原有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常年既有的用力习惯。有些拳友年轻力壮,有些力气,习惯以快击慢,以力胜人。孰不知,“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因此,在修拳中,不能彻底放弃用力的习惯,僵力滞身,则周身必不松通。只有做到用意不用力,在盘拳走架时,就能做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在与人比手时,才能做到舍其力而用其意;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虑。舍其力而顺其气,“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老子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综观拳之修为过程,实乃不断放弃既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一分分损,一层层弃;损之又损,弃而又弃。至此,必将距拳之义不远矣!(待续)


 舍(2

在太极拳的修为过程中,能否做到“舍己从人”,可以说是太极内功是否上身的重要标志。如《走架打手行动要言》所云:“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由此可知,“舍己从人”是太极内功入门的必然之阶。能舍己从人之关键在于“舍”字。太极拳所言之舍,另一深层内涵,即师所云:“舍者,予也。”

何谓予?予即给,或曰给予。因此拳中之舍己从人应理解为:舍得把自己该给对方的部分,放心大胆地、毫不吝啬地给予对方。换言之,在双方打手时,对方抓要我的手,我不是顶抗丟扁,而是顺其意,毫不迟疑地给予对方;抓左手给左手,拿右手予右手。也可以说,对方要我哪儿,就应该把那儿给予对方。如果对手要,而我偏不给,就必然出现非丟即顶、非抗即扁。只有舍得给予,才能真正做到“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如此可知,舍己是为了从人;能舍己方能从人。欲要从人,必要舍己。这样才能做到拳论所说:“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诚然,舍而予并非无原则。有舍必有固;有给必要留。这就要求拳者必须分清:舍什么?固什么?哪些能给?哪些必留?就要清楚地知道:舍外不舍内;舍环不舍中;舍末不舍本;舍梢不舍根。舍与固,给与留要悉数分清。该舍的,一定要舍,且毫不犹豫;该固的,一定要固,且一丝不苟。该予的,一定要大胆地予,且完全彻底;该留的,一定要坚决地留,且丝毫不让。如是,便能如拳论所言:“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要能真正做到舍己从人,不但要知舍、敢舍,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能舍。其关键在于“能”字。有些朋友练拳多年,理论上确实知道太极拳必须做到舍己从人,然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既不舍己也不从人。太极拳之修为,必要做到知行合一,拳道不二。如何才能知舍而能舍?如拳论所云:“欲要舍己以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由此得知,能周身一家,方能舍己从人。不能舍己以人,病因在于周身不一家。因此,在拳之修为中,如何能做到周身一家,便成为了登阶入门之关键。

欲要周身一家,必要周身松通,节节贯串,总须完整一气;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心静而神凝,气敛而通活,身灵而劲整。“平日走架是知己工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稍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工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

太极拳所求之能舍己从人,其舍己,即舍我;舍我,即无我;无我,即虚我;虚我,必弱我。虚我、弱我就必须舍弃以我为主的自我愿望;就要以彼意为己意。虚我、弱我就必须舍弃自我妄动,须做到:“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如此这样,便能做到:周身一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至此,方显拳中之妙矣。

老子曰:“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由此悉知,太极拳舍己从人之说,正是老子关于欲取先予之道的具体显证。拳之修为中,深刻理会舍字之义,凸显重要。引进落空必要从人;从人必先舍己。故知舍、懂舍、能舍、敢舍,就成为了太极拳修为过程中的不二法门。

此正是:      能舍能从能知己,沾连粘随须依彼。

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显神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