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金陵十三钗》“秦淮景”的前世今生——“无锡景”考

 xianjuyin 2016-01-20

点击 蓝色字体,订阅戏曲曲艺两门抱,或搜索号码:liangmenbao

《金陵十三钗》“秦淮景”的前世今生——“无锡景”考


电影《金陵十三钗》片段

5:55 王美玉《改良无锡景》 来自戏曲曲艺两门抱

王美玉《改良无锡景》


尹福来《照花台》


浅论“无锡景调”在我国南北方衍变的异同

作者:李为扬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指出:“小调在流传过程中,其曲调由于歌者的个性、审美习惯、填配新词、唱法不同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变体以及蕴含着不同的情绪和表现性能。”并例举《孟姜女》与《梳妆台》《剪靛花》与《码头调》等多首代表民歌,其中《无锡景》与《探清水河》也在其中,具有这种传承派生关系。


一、《无锡景》母调概述

(一)曲调特点

江南民歌《无锡景》的母调“无锡景调”,是一首传唱南北的时调,清末开始流行,在南方又唱“侉侉调”,有时还唱“苏州景”“五更歌”等内容,在北方又唱“探清水河”“照花台”“盼五更”等内容。民族音乐学大家江民惇在其《汉族民歌概论》中对《无锡景调》曾有如下描述:“其音乐曲折婉转、清丽流畅,既擅长于缠绵细柔、委婉哀怨的感情抒表,又兼具叙事铺陈的表现性能。”

(二)几首歌曲的传承关系

上段提到的《侉侉调》,实际就是“无锡景调”在南方的另一称呼,两者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侉侉调”常以歌唱某地的景物为内容,在南方留有很多曲子。其中流传到无锡,填上无锡美景之词便成了这一曲调代表性民歌《无锡景》;而“无锡景调”流传到北方,结合当地的人文风情,衍变出新的民歌曲调“探清水河”,这首曲调在北方流传甚广,北方各地与之同曲异词的民歌很多,其中最为代表也是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北京海淀区民歌《探清水河》。

由于民间音乐大多通过艺人口头传授的方式流传,因此很难找到有关于母曲调确切的谱例记载。担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编委的戈弘在其著作中曾收录了由黄宗敏演唱、侯澄阶记谱,流传在扬州地区的“侉侉调”和收录在清修德堂印本中“探清水河”的谱例。通过对两谱直接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两首作品的音乐结构都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单乐段,都有17小节;调式均为五声宫调式,且落音为宫、徵、角、宫音。前三句的起音相同,为羽、宫、羽音;节奏都运用附点,略有不同的是“侉侉调”多采用后十六、全十六与附点结合的节奏型,而“探清水河”多采用切分、八分与附点结合的节奏型;音乐旋法方面,两首曲子的音乐旋律线条都为波浪式前进,17小节里相似的音节达到11小节;歌词方面,虽具体内容不同,但都为叙事性陈述语句,以“一更天”开头,所表达的内容基调都为伤感、悲情,口语性强。因此,从音乐本体的角度我们可以判断谱例中的两曲为同宗关系。


二、简述“无锡景调”衍生的南北民歌

“无锡景调”在南北发展衍变的过程中留下许多曲子。本文所选择的是其南北衍变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无锡景》与《探清水河》。江明惇在提及两曲关系时曾说过《探清水河》是“‘无锡景调’在华北地区流传的典型曲目”。

(一)江苏民歌《无锡景》

《无锡景》是流传在江浙一带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之一。戈弘在其著作中提到:“虽然(无锡景)曲调同扬州流行的‘侉侉调’并无太大差别,然而‘无锡景’的声名,很快就超过‘侉侉调了。”

《无锡景致说明》中也写道:“从前此调(侉侉调)亦甚平淡,但近来一经莺声呖呖之名妓、名绅角辈盛唱,竟大有青胜于蓝之势。”这一记载说明了该曲调在旧时大多由歌女在茶楼酒

馆等场合献唱,供游人欣赏,为其助兴。目前,有关该曲最早可查的文字记载,是民国十一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的《时调大观》(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二)北京民歌《探清水河》

《探清水河》是流传在华北地区的代表民歌之一,由母曲调“探清水河”衍变而来,在该地区与其同宗的曲子还有多首。本文探究的《探清水河》是传唱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民歌。歌名中的清水河,旧时又称“长河”“隔河”或“昆玉河”。它是一条早在元代以前疏挖进城的水道,全长15公里,一直是北京城内供水的主要水道。清水河今称“京密引水渠”,是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的河流,在其西边,有一座蓝靛厂,是一个古镇,也表明歌中所述悲剧故事的发生地点。


三、《无锡景》与《探清水河》在音乐本体的异同

(一)《无锡景》音乐曲谱分析

1.音乐结构: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单乐段结构,最后一句几乎与前奏旋律一致,有旋律的再现感,句式篇幅短小、整齐。

2.音乐调式:为五声音阶宫调式,四句落音分别为宫(高音)、徵、角、宫。

3.音乐节奏:多以十六分音符节奏为主,包括前十六、后十六、全十六与八分音符的节奏搭配,还伴有附点与切分节奏。全曲为四二拍,终止音多为一拍时值。

4.音乐旋法:音列为2356123,全曲以dom isol三个骨干音展开,上下级进为主,旋法逐层下降。第一乐句中为两个短句,旋律线条为波浪式,最后落在高音do上;第二句承接上一句的旋律感,线条下行,在旋律123三音曲折级进,表现出江南民歌特有的委婉细腻之感。第三句抓住了二句末尾 的旋律动机进行发展,在开头和结尾处出现了 的相同小节,使得乐句之间有停歇感。第四句仿佛总结上面三句,最终回归到宫音(低音),与开头呼应。最后的尾奏再次重复了乐曲的主干旋律。此外前三句运用了“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法,使得曲调更具有歌唱性与绵延感。

5.音乐歌词:歌词以第一人称记叙,以无锡当地的人文风景为基础内容,并且融合不少吴语方言作为润色。歌词中提到的人文风景有光复门、鼋头渚、梅园、惠山、锡山等;引用吴语的歌词有“唱拨拉”“细细到到”“惬意”“靠拉笃”等。这样的歌词不仅符合吴语韵律,更有江南软糯、柔婉的特点,而且所提的人文景色也使歌曲更具文本价值和历史底蕴。此外,这样的绘景歌词易使人产生画面感,仿佛能看见一个曼妙的年轻女子,弹着琵琶,坐在亭阁之中,吴侬软语和着清亮的琵琶声,唱着委婉的江南小调,诉说着无锡城的秀美风光。全曲还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呀”“么”等,具有口语化和叙述性的特点。

6.演唱版本:最早发行的唱片是1921年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录的《无锡景致》(署名湘林四小姐演唱);民国二十三年,由无锡籍演员王美玉演唱的《改良无锡景》,讲述的是当时无锡城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等,由高亭公司发行唱片,这一版本也是《无锡景》歌词固定化的雏形;使这首小调流传全国的是由苏州评弹演员蔡虹在1994年录制演唱的《无锡景》,曲调以苏州评弹的方式演唱,地道地展现了苏南民歌软糯的风格特征。而无锡歌手朱虹以一曲《苏州好风光》成名,该曲也是在《无锡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民歌新唱的代表作之一。

(二)《探清水河》音乐本体的异同

1.音乐结构:两首曲子结构基本相同,都为“起、承、转、合”的四句单乐段。稍有不同的是《探清水河》没有《无锡景》中的前奏与结尾,也显得曲调更加明朗、利落,符合北方色彩的特质。

2.音乐调式:同样为五声音阶宫调式,四句的落音为宫、羽、角、宫音。

3.音乐节奏:主要以切分和附点节奏为主,这样的运用使音乐更为规整并偏于平缓,曲中也有后十六与全十六的节奏组合。

4.音乐旋法:第一个乐句中包含两个分句,后半句起始音为前半句的终止音,使音乐看似分开实则相连,有旋律的延伸性;第二句前半句的旋律与后半句通过谱例对比可知,这一句围绕着12356五个音做级进发展;曲子的后两句与《无锡景》的旋律很相似,也出现了《无锡景》中的动机小节 ,仿佛乐节的停顿;最后一句起音上行三度,使乐句具有归属感,最终落在宫音上结束。此外,曲谱中还有颤音的使用,落在了rem i上,这也是典型北京小曲的润腔手法,使小调中增添些许柔和之感。旋律在跳进之前往往有较为充足的铺陈,跳进也常出现于歌曲的抢拍或是前后两小节的连接处,音乐的说唱性较强。

5.音乐歌词:《探清水河》被誉为北京版的“兰花花”,除了因为其曲调缠绵委婉,更多是因为歌词直白、动人。歌曲共有十段歌词,讲述了清末在蓝靛厂,女主人公“大莲儿”,其婚事因父亲松老三贩卖大烟而耽误,16岁时与意中人奚小六自由恋爱,遭到父母反对,其怒而投河自尽,意中人也随之殉情的悲惨故事。该曲的唱词借用说唱艺术的叙事体来描述,前三段以第三人称——说书人的身份,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第四段开始转入第一人称,以大莲儿的视角去描述感情的发生与发展,直到五更天时,换到其父亲角度,随后又呈现其他人的唱白。歌词的内容跌宕起伏,至五更天便达到了情绪的最高潮,之后自

然带出大莲投河自尽。该情节也对应着歌曲的题目——探清水河,此“探”实则是投,故事以两人殉情告终,令人惋惜,因此题名也可解释为“叹清水河”演唱时加入大量的儿化音,衬词,如“那、哎、喂、啊、那个、你就”等,多为补充的性质,这也是北京民歌特有的润词风格。

6.演唱版本:清末民初,北京有许多印刷的小作坊,如今都是老字号的书铺,如宝文堂、秀文堂、二酉堂等,均以刻印通俗唱本、时调、戏曲等起家。在这些出版的众多唱本中都收录了《探清水河》,足以证明此曲在北京地区广泛的流传性。北京民歌专家李丹书几十年来奔走于京城的大街小巷,习唱、采录了众多地道的北京民歌,其中就包括《探清水河》。李丹书结合多年曲艺功底,在原曲的基础上,略作修改,使得该曲更具有美感和艺术性。演唱该曲的还有北京曲艺家赵俊良和“小调天后”邢佩英。此外,这首北京小调被当下很多年轻人熟知和喜爱,这要归功于相声演员郭德纲和他弟子们的精彩演出。郭德纲在其返场表演中演唱了这首小曲,扎实的曲艺功底、幽默的舞台风格,原汁原味地表现出老北京民歌的韵味,使得这首曲子再次红遍京城。


四、《无锡景》与《探清水河》衍变异同中的人文原因

(一)两首曲子的人文共同性

民歌的流传衍变往往与经济、政治、交通等有关。京杭大运河对于南北民歌的流传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明清两代,除了南方的粮食、布匹运到京城,一同流传来的还有南方的小调。北京的东便门外有“二闸”,是过去非常重要的水路。后来又修建的几个新闸口,使船只可以从杭州直达北京的积水潭,这也更便于民歌的快速传播。不仅是《无锡景》与《探清水河》,码头流传的民歌还有《倒搬浆》《码头调》等。

(二)两首曲子流传的差异性

两首民歌发展至今成为各有特点的地区代表性民歌,其衍变背后的差异性可以借助刘正维提出的有关音乐遗传基因的“五态、四径、三线”的理论具体阐释。

⑦ 五态简单来讲就是地态、心态、史态、语态和乐态,是音乐发展的客观条件;四径主要指音乐发展的主观组成条件,包括旋律线、节奏腔式、音阶调式、基本结构;三线则是宏观地进行板块的区分,包括南北、东西北及民族区分。四径已在之前的本体分析中对比出异同,就不再重新阐释。而《无锡景》与《探清水河》作为南北民歌的代表,直接属于南北两大地理板块,也不多加探究。因此,笔者以下从“五态”的角度分析两首民歌流传的差异性。《无锡景》作为江南民歌的代表作,自然要分析江南地区的生态人文环境。江南自古属于吴越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常年温和湿润的气候造就了江南人平和温婉的性格,因此演唱出的民歌小调往往绵长回转。吴越自古盛产文人雅士,明清更是位列全国之首,人文环境的繁盛使得许多艺术性较强的乐种得以完整保留和流传。江南人富庶安逸的生活也使小调中往往描述秀丽山川之景,抒发小情小爱之感,注重个人的精神享受。此外吴语方言对江南民歌的影响也非常大,声调的多变决定了旋律线条的细腻曲折;单元音的丰富,往往要求旋律在句尾、腔尾有较多的抒咏成分;大量方言助词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民歌特殊的

语言美。在乐态上突出反映的特点是以五声音阶的级进为主,旋律起伏较小,乐汇音域较窄,调式形式转换明了。

《探清水河》作为《无锡景》在北方的同宗民歌,探究其差异性在于北京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是华北、东北、西北的交汇处,依山傍海,腹地辽阔,自古就是我国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历史文化悠久,水陆交通发达,与周边及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尤其是明清以来,依托大运河使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北京地区人口流动大,民族众多,市井文化丰富,因此小调中大多描绘世俗生活、爱情故事或人物传说等,多采用叙事手法。旋律以简洁平直为主,不乏幽默风趣,亦如北京人潇洒直率的性格。在乐态上突出的特点是多以五声徵调式为主,级进多,装饰音较少,歌曲多具有从容、端庄的气质。

电影《金陵十三钗》配乐创作特色

                                        ——以江苏民歌《无锡景》的再创作为例

作者:梁瑞琪


一、《金陵十三钗》电影与配乐

    2011 年 12 月,张艺谋导演的大制作电影《金陵十三钗》华丽上映,影片以 1937 年 12 月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南京沦陷后,十四名秦淮青楼女子闯入文彻斯特教堂避难,在经历过日军强入教堂残害女学生、浦生惨死、豆蔻香兰惨死、日军强迫女学生助兴“庆功会”事件后,毅然决然替女学生们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用自己的生命挽救女学生的感人故事。这群被人们鄙夷不齿、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们”,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实现了自身的救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金陵十三钗》电影配乐的主创是享誉世界的中国作曲家陈其钢先生,他的作品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代表作品有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双乐队协奏曲《蝶恋花》、管弦乐组曲《五行》、室内乐《走西口》等。陈其钢与张艺谋的合作始于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其后是2008 年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然后是电影《山楂树之恋》,最近的一次合作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部影片共 26 段配乐,综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如西方宗教圣歌风格的合唱,中国民歌小调的旋律,陈小朵飘忽的女高音,小提琴震颤的诉说,琵琶婉转的流韵,二胡细腻的哀怨。音乐整体设计避开了常见的愤恨和厚重,从血与泪的控诉中走出来,用至灵至美的声音渗透出悲悯和救赎。这其中一首名为《秦淮景》的琵琶弹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根据江苏民歌侉侉调《无锡景》改编而来的。

二、《无锡景》的再创作

    《无锡景》的音乐为宫调式,呈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节奏平稳舒缓,旋律起伏不大回旋曲折,所唱题材内容十分广泛,衬词“呀”“末”亲切温柔,曲调在我国流传甚广,有多种变体。影片中以《无锡景》为素材创作的配乐占据了全部配乐半数以上的比重,为影片增添了亲切的江南地域风格的同时,又能为现代人的审美所接受。原本是一首很多人耳熟能详,甚至觉得很平常的民歌,却在影片中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这得益于陈其钢先生在此基础上的改编、加工再创作。

    以《无锡景》为素材创作的十几段配乐,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遵循《无锡景》原曲的基本旋律曲调 ;另外一种是吸收原曲的部分音调,进行发展、变化。

    第一种 谱例(图 1)谱例为 Qin Huai Legend 命名的 段(Qin Huai Legend 命名的配乐本来共 段,但第 5段与其他 段不同)配乐的基本旋律形式,但每段又有所不同,主要是体现在速度、配器、表现形式等方面。第 段旋律是女声独唱,慢速,伴奏主要运用了竖琴和弦乐的背景,间有二胡音色、尾奏使用小提琴独奏,并用弦乐逐渐加厚织体,最后在小提琴独奏中结束,演唱时采用吴语方言,声音比较克制,尽量制造出一种安静、忧伤的气氛,带有美声唱法的特点。第 段旋律是琵琶独奏,慢速,只弹奏了谱子的第一段,没有前奏,直接进入主题,省略了其中的装饰音,这段在影片中用在香兰和豆蔻被日本人强奸杀害后,意在衬托凄惨、悲恸的气氛。第 段旋律在弦乐背景下,由琵琶弹奏,较慢,比前两段快,琵琶弹奏旋律部分与第二段基本相同,只是结束时用了颤音。它在影片中用在秦淮河风尘女进入教堂大门时,主要是衬托她们风情万种的姿态。第 段旋律前奏的主奏乐器是小提琴,后由女生齐唱主题旋律,之后由民族拉弦乐器二胡演奏该段旋律,慢速。第 段旋律中琵琶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女生齐唱,中速。片中,秦淮河女人们赴死前给学生们演唱时采用的就是这段旋律。

    第二种是吸收原曲的部分音调,进行发展、变化的自由变形。这两种在影片配乐中又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保留原曲主题旋律较多,Qin Huai Legend 命名的第 5段就是这种旋律,它们基本围绕两句旋律来进行变奏。(图 2)从图 谱例可以看出,变形后的旋律在两个乐句的第一小节都采用了原型旋律,其后才有变形,第一句使用模进手法,第二句采用重复手法。变形后的乐句结构有所扩充,演奏速度放慢。第二类旋律的变形则更加自由,只有个别的骨干音采用了原型中的材料,如 61,其旋律线的走向保留有原型的影子。其他方面则变化较大,如句式结构的较大扩充,音调的变化等它们共同深化了主题音乐的风格。(图 3)采用这段旋律的配乐共 段,命名为 Love Theme,即爱的主题。这段的配器和表现手法也略有差别。第 段先以管弦乐为主,整体速度缓慢,演奏第一遍主旋律,与人声的吟唱相互映衬,非常悲凉;然后由小提琴演奏第二遍,同样与人声映衬,深化了主题,忧伤哀怨。第 段则为小提琴主奏,竖琴伴奏,无人声,与第 段相比,速度稍快,情绪略显明亮,优美大于悲伤。第 段风格与第 段类似,但表现形式方面略有不同,一开始就使用小提琴和人声的映衬。第 段仍是小提琴为主奏,演奏音区比前三段低。第 段则使用二胡为主奏乐器,旋律通过二胡音色细腻的表述,再次衬托出了悲戚的感情。

    以一首民歌为素材,经过这样妙笔生花的变化、发展和深化,产生了更多不一样的情绪和诠释,它在保留了江南地域风格的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衬托了影片中的那“一抹粉红”。①

注释

①张艺谋在其影片记录片《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第一集中说到自己喜欢《金陵十三钗》这个故事,之所以喜欢它的原因就是它“很像战争中的一抹粉红”。

参考文献

1. 张宁 :《配乐在影片中的“题眼”作用——以 <>金陵十三钗 中的 <>秦淮景 为例》[J],《视听界》,201203)。

2. 乌黎 :《论 <>金陵十三钗 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301)。(作者单位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戏曲曲艺两门抱微信公众服务号由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主办。本平台旨在传播戏曲曲艺文化,弘扬戏曲曲艺艺术,及时发布业内最新资讯。将倾力打造戏曲曲艺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微信平台。期待关注和支持。号码:liangmenbao。如需投稿或发布相关信息请联系微信xiebanxian。欢迎大家积极转发扩散。传播国粹,有你有我。(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本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