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谣言钟情“神探”聂海芬,冤案追责咋就这么难?

 菊花廿六 2016-01-20

文/谭敏涛

近期,关于“神探”聂海芬被审判的消息不胫而走,据所谓的“新闻”报道,聂海芬近日被提起公诉,聂在给自己辩护认为,她“在办案中的违法行为系遵照当地政法委指示而为,警方受政法委领导,对政法委的指示警察理应服从执行,并无过错,所以不构成犯罪。这样的新闻有鼻子有眼儿,一些人误以为真,纷纷慨叹,冤案责任人终于被追责了。

还没等公众的高兴劲头飘过,杭州市检察院和杭州市中院便对外表示,未对聂海芬提起公诉,网传消息不实,聂海芬现在正常上班。你看,公众在谣言中镶嵌的期许又一次落空。冤案追责,不知何时才能启动,但愿下一次不再是谣言。而关于聂海芬的谣言,似乎隔一段时间都会渐起。之前,传言聂海芬被调查,再传言她被晋升,到如今传言她被审判。每一次的传谣,公众都信以为真,但最终都被证伪。我们反对无中生有的谣言,但对于冤案追责的关切和关注却很难让人心安。冤案追责迟迟不见下文的断头新闻让谣言随时四起,与其说是谣言对准了聂海芬不放,不如说是有关方面迟迟不启动冤案追责更让公众寝食难安。

谣言为何总是钟情于“神探”聂海芬?无外乎冤案都昭雪了,当年的办案人员却未受到相应的严厉处罚,公众心理不平衡。更何况,当年的神探被描述的神乎其神,似乎只要神探一出马,任何犯罪分子都难逃法网。而今,当年被神探公诉的案件得以平反,犯罪分子成了冤屈者,但神探却丝毫未受多大影响。当年,我就曾撰文评析到:对于聂海芬的内部处理等于没处理,期待官方给出详尽的处罚依据和结果。而今,神探依然被人们惦记,而且还常常撩动公众敏感的神经。实则,公众关注的是,为何冤案问责如此之难?相对于当事人十几年的沉冤,对办案人员仅内部问责又何以平复冤案对公众、对冤屈者造成的心里创伤和情感悲怆?

当下,聂海芬似乎已经成为冤案昭雪不被追责的代名词,每每当冤案得以昭雪,公众联想到冤案追责时,都会拿出聂海芬来做对比。你看,当年叔侄冤案的神探聂海芬都没被追责,人家依然正常上班,现在谈追责何其艰难,所以,对于冤案的追责还是算了,别强求了。这是公众最为朴素的认识——制造叔侄冤案的聂海芬都没被追责,其他冤案的办案人员,追责又谈何容易呢?

而回顾2015年已被昭雪的冤案,追责虽然一再成为媒体和公众的追问对象,但相关各方依旧岿然不动。这似乎已经成为回应冤案不被追责的标配模式——公众的质疑归质疑,官方的沉默归沉默,两者互不相干,互不牵连。而当聂海芬被审判的谣言又四起时,媒体依然祭出当年的追问,调查聂海芬——何时才能完?

对此追问,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也没人敢给出确切答案,一切都是未知,一切也都在公众和媒体的追问和质疑中慢慢趋于消解。似乎,当时间过得足够长,对于聂海芬何时被追责的追问便会消无声息。但是,我们回顾对聂海芬的谣言来看,恐怕很难让聂海芬逃脱“谣言”的攻击。因为,冤案一日不追责,谣言便会如影随形。不是公众追着聂海芬不放,而是冤案的追责相对比冤案昭雪,意义更大。

我们回顾冤案的生成机制还会发现,一个疑似冤案的酿成,背后多半有权力因素介入,正如这次谣言所指:聂海芬说自己也是受政法委指示,所以下酿成冤案。而我们都明知,多数冤案的背后不乏政法委身影,更不乏权力因素介入。那么,案件结果是组织决定的事项,追责时却为何要拿个人开刀?倘若如此,日后谁还会为组织干活和卖命,谁还会听组织的话?这也是冤假错案办案人员惯用的托词,自己只是听话的、具体办事的,具体负责的还是领导(组织)。所以,组织便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保护”聂海芬们,甚至不遗余力地让他们免受舆论中伤,好让她平安落地或是说安全退休,这样才算完成当年对其的委以重任。

那么,聂海芬能光荣落地或是退休么?结果当然不得而知。而我们能知道的是,一个聂海芬代表的是诸多冤假错案的制造者,他们不仅对于当年办过的冤假错案毫无追悔之意,而且面对“谣言”四起时,总是有组织极力袒护他们的所作所为,甚至于为他们抵挡舆论蜚语,这也是他们依然平安的缘由所在。一个聂海芬背后,是诸多利益攸关者,他们和聂海芬一起,共同制造了冤假错案,追责一个聂海芬,当然会咬出其他人,所以,其他人和聂海芬便会一起共同抵制冤案追责。更何况,当年的办案人员现在多已成为部门领导,要想追责,谈何容易。由此,聂海芬被审判的谣言四起时,组织没怕,聂海芬没怕,领导也没怕,因为背后有人顶着,有人撑着,有人担着,何时,当这种支撑力量轰然倒下时,或许才可能启动对聂海芬们的追责程序,只是哪天还会多远,我也不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