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声七条(心平如願《无门关》)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6-01-21

 

  【公案】

  云门曰:「世界恁么广阔,因甚向钟声里披七条?」

  【语译】

  云门说:「世界那么广阔,为什么要向钟声里披袈裟?」

 

  【评唱】

  无门曰:「大凡参禅学道,切忌随声逐色。纵使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也是寻常。殊不知!衲僧家,骑声、盖色,头头上明,着着上妙。

  然虽如是,且道:声来耳畔,耳往声边,直饶响寂双忘,到此如何话会?若将耳听应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

  【语译】

  无门说:「举凡参禅学道之人,切忌随声逐色。纵使因为闻声而悟道、见色而明心,这也是很寻常的事。

  那里知道,出家人们,已不逐于声色,即使在声色之中,也能超越声色;在每一声色上,了了分明,不为悟境所执。

  纵然已达此境,请问:当声音传到耳际时,不为声动;耳根往声响处,不乱心;而达到『响寂双忘』,又如何话会?如果这种境界,还指是用耳听,恐非妥切,应是用眼来听,比较贴近。

 

  【颂曰】

  会则事同一家 不会万别千差 不会事同一家 会则万别千差

  【语译】

  能会悟,则万事体性无非是一,不能会悟,则事事不同而有千差万别。又不悟,则万事皆同一家,悟则有千差万别之相。

  (注:盖悟与不悟,是两边。祖师禅是一也是二也。)

 

  【附参资料】

  一、星云法师的书画百宝箱

  夕阳余晖斜照在禅堂的窗棂上,薄暮中,清楚地听见寺内钟声响起,庄严而深沉,狮子吼般的威慑力,声动十方,剎那间,烦恼尽除。

  殿司口中诵念《观音经》,另以手撞击着大钟,每一钟响,犹如佛陀的法音,告诫世人「诸行无常,寂灭为乐」。

  所谓「钟声醒尘梦」,佛寺内的晚钟响起,非为入眠或用餐前的预告,而是结束一日「尘梦」的警语。

  云门曰:「世界恁么广阔,因甚向钟声里披七条。」

  所谓七条,是指出家众所批搭,由七条布拼凑成的袈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界如此辽阔,为什么不放开心胸,去和天地自然打成一片,而只知道披着袈裟听钟声,狭隘地过日子。

  无门曰:「大凡参禅学道,切忌随声逐色。纵使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也是寻常,殊不知:衲僧家骑声盖色,头头上明,着着上妙,然虽如是,且道,声来耳畔、耳往声边,直饶响寂双忘,到此如何话会,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

  亦即无门禅师为此而拈提一说。参禅学道之士,切忌执着于声色,为外境所转,即使你已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了,这也只是初步,这种悟境只如光影门头,稍踪即逝,还须百尺竿头,再下工夫;如果将悟道明心以为是一种成就,这与一般人的随声逐色,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所以无门禅师认为这只是寻常之事,不足为道。

  而所谓「骑声盖色」,是指不逐于声色,即使在声色之中,亦能超越声色;从声色上悟道,却不滞于悟道之境,正如庄子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可以使役外境,但不为外境所役。

  「头头上明,着着上妙」,亦复如此,即使入于悟境,也不为悟境所执。

  所以「声来耳畔」时,不为声所转。无门说是「响忘」;「耳往声边」时,又能处处闻声,耳对于外境,绝非死寂或无动于衷,无门说是「寂忘」。但待到达这「响寂双忘」时,要如何体会呢?

  无门禅师最后说「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始亲」,若只是用耳,则耳只能用来听外界有声之声,又如何能听到潜藏于宇宙之中的无声之声呢?只有以眼去听,耳去看,眼听耳看,相摄相容,将外界声色打成一片,所谓「眼能闻声,耳能视色」,这才是圆融无碍的大自在境界。

  二、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三十四

  云门上堂,因闻钟声乃曰:「世界与么广阔,为甚么向钟声披七条?」僧无语。

  师曰:「七里滩头多蛤子。」

  颂曰:「七条披向钟声上,遍界难藏比丘相。若以色见音声求,迦叶师兄是虚妄。」(鼓山珪)。

  七里滩头多蛤子,太阳一出口俱开,平生肝胆虽然露,狡鹘何曾逐臭来。(无庵全)。

  钟声披起郁多罗,信手拈来不在多,堪笑当年明上座,狼忙驰逐太奔波。(率庵琮)。

  试问钟声披七条,轻轻击着无明发,买来餬饼是谩头,苦哉观世音菩萨。(笑庵悟)。

  会则事同一家,不会万别千差。不会事同一家,会则万别千差。(无门开)。

  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

  上堂因闻钟鸣。乃云:「世界与么广阔,为什么钟声披七条?」

  上堂云:「不可雪上加霜去也,珍重!」便下座。

 

  (心平如願《无门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