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证(含癔病、某些休克、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等之厥证)

 zhangzz 2016-01-21

  厥证(含癔病、某些休克、晕厥、中暑、低血糖昏迷等之厥证) 厥证是指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厥冷的病证。轻者移时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斜等后遗症;重者则一厥而不醒,导致死亡。是内科急证之

  一。 本篇的暑厥与外邪有关,而伤寒、温病中关于厥逆的认识对于厥证的辨证亦具有指导意义,可互参。 至于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为主,或伴有或不伴有'神昏'的'发厥',则不属于本篇讨论的范围。

  内疗辨治 寒厥有二型 脾肾阳衰型寒厥

  [病因] 多由素体阳虚,或汗下失当,或久泻不止,或寒饮冷食,或纵欲伤精,致以阴寒独盛,内脏虚寒,元阳亏损,形成脾肾阳衰,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成寒厥。

  [症状] 以四肢厥冷,大便溏泻或下利清谷,小溲清白为证候特点。伴有面青口和,肠鸣,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微而迟。

  [治法] 温补脾肾,回阳散寒。

  [主方] 脾肾阳衰型寒厥方。 血虚受寒型寒厥 [病因] 多是素体气血不足,或阴寒内盛之人,感受寒邪,使之阻滞气血运行,不达四末所致。

  [症状] 以手足厥寒,得暖自复为证候特点,伴有面色苍白,唇淡,指甲淡白,舌质淡,苔薄少,脉细欲绝。 [治法] 养血通阳,散寒救逆。

  [主方] 血虚受寒型寒厥方。 热厥有二型 火热内伏型热厥 [病因] 多由热病持续高热不退,火热内伏,伤津夺液所致。

  [症状] 以初病身热头痛之后,继则壮热烦渴、持续高热、口渴汗多,突然四肢末端厥冷,但却揭去衣被(里热)为证候特点。伴见面色潮红,烦躁不安,胸腹灼热,或有谵语、腹坚满,大便不通,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洪大而数,或沉实有力。

  [治法] 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主方] 火热内伏型热厥方。 阳气内郁型热厥

  [病因] 多由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或过食生冷,郁结脾气,均能使阳气被郁,不能达四末,故而四肢厥逆。

  [症状] 以四肢厥逆,舌质红,脉弦滑实为证候特点。伴有腹中疼痛,泄利下重,苔薄。

  [治法] 宣透郁阳。

  [主方] 阳气内郁型热厥方。

  气厥有二型 气逆实厥型气厥

  [病因] 多见于形体壮实之人,偶因惊恐大怒,或情志刺激太过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逆乱,壅塞于心胸,郁闭神机,遂致卒然昏仆,手足厥冷。

  [症状] 以在大怒或惊恐后,突然晕厥,双目紧闭为证候特点。伴有眼皮瞬动,口噤握拳,呼吸气粗,舌苔白,脉沉弦或脉沉伏。

  [治法] 行气开郁。

  [主方] 气逆实厥型气厥方。

  气虚虚厥型气厥

  [病因] 多由素体虚弱,元气不足,烦劳少寐,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脑海空虚,故而突然昏厥。

  [症状] 以头晕昏仆,肢冷汗出为证候特点。伴有面色苍白,呼吸浅弱,舌质淡,苔少,脉象沉弱。

  [治法] 益气回阳。

  [主方] 气虚虚厥型气厥方。

  血厥有二型 血脱型血厥

  [病因] 多由机体素弱,或产后,或失血后、或经血过多等原因,使气随血脱,气血衰亡,则不能上充脑,故突然发生晕厥。

  [症状] 以突然晕仆,肢厥面白,汗出淋漓为证候特点。伴有心悸怔仲,口唇淡白,目陷,爪甲无华,舌淡苔少,脉细涩,或芤。

  [治法] 益气,养血,固脱。

  [主方] 血脱型血厥方。

  血瘀型血厥

  [病因] 由于素体有瘀血,或因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等,瘀血随肝气上壅,蒙蔽神明,致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症状] 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质紫为证候特点。伴有手足厥逆,妇女经闭,产后恶露少,脉沉弦或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

  [主方] 血瘀型血厥方。

  痰厥有二型 痰邪阻隔型痰厥

  [病因] 多由痰浊素盛;或因嗜食酒酪肥甘,脾失健运,积湿成痰;或因咳喘气逆,痰随气升,壅阻气机,清窍为之闭塞;或因肝气上逆,气逆挟痰,上犯神明,遂发突然昏倒。

  [症状] 以突然昏倒,喉有痰声漉漉、呕吐痰涎为证候特点。伴有干呕,四肢厥冷,饥不欲食,心下烦满,舌苔厚腻,脉象多伏,醒后脉见沉滑,或弦滑。

  [治法] 豁痰顺气,宣达胸阳。

  [主方] 痰邪阻隔型痰厥方。 饮邪内阻型痰厥

  [病因] 多由肺脾阳虚,水湿留聚为水饮,胸为诸阳之会,胸阳被水饮所遏而不达四末,则四肢厥冷。

  [症状] 以手足厥冷,心下悸而小便不利为证候特点。伴有口不渴,或有四肢聂聂而动,肌肤肿胀,舌淡滑润,脉濡。

  [治法] 化饮通阳。

  [主方] 饮邪内阻型痰厥方。

  食厥

  [病因] 多由饮食过饱,或醉酒之后,复着恼怒,食填胸中,胃气不行,气食相并,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清窍闭塞而骤然晕厥。

  [症状] 以暴食醉饱之后,脘腹胀满窒闷,恶心呕吐,汗出淋漓,骤然晕厥为证候特点。伴有四肢冰冷,嗳腐吞酸,舌苔腻浊,脉象滑实。

  [治法] 消导食积,理气和中。

  [主方] 食厥方。 蛔厥(蚘厥)

  [病因] 由于蛔虫扰动不安,腹痛绕脐,或窜人胆道,剧痛时气血流行不畅,阳气阻滞,不能外达四肢,故而出现四肢手足厥冷,脉微。

  [症状] 以腹痛绕脐,或右上腹痛,痛剧肢厥为证候特点。伴有痛引右肩胛背部,时作时止,呕吐或吐蛔,得食更甚。心烦不安。痛止则安静如常人。

  [治法] 温胃安蛔。

  [主方] 蛔厥方。

  暑厥

  [病因] 多是素体气虚,血压偏低,或病后体弱之人,适逢盛夏酷暑炎热季节,或产后居于密室炎暑中,或在高温室中作业,或于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远行,暑热逼津外出,阳气随汗外泄,以致气阴大亏,不能上承于脑,故而突然昏厥。

  [症状] 以在暑日或高温环境中突然昏倒,手足厥冷,不省人事,或汗出为证候特点。伴有烦满气喘,面垢齿燥,小溲短黄,舌苔腻,脉伏或濡数。

  [治法] 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 暑厥方。

  秽恶厥(尸厥)

  [病因] 多由体弱之人,偶进幽僻岚障秽浊之地,或登冢偶嗅腐尸异气,秽恶之气由口鼻直人,上犯清窍,蒙蔽灵明,经络营卫闭阻,遂发昏厥不知人事。

  [症状] 因犯秽浊不正之气,以突然恶心呕吐,卒倒面青为证候特点。伴有手足厥冷,口噤,或谵语妄言,脉来乍大乍小,乍数乍迟。

  [治法] 芳香辟秽和中。

  [主方] 秽恶厥方。

  色厥(精脱阳走)

  [病因] 多见于先天不足,元海根微之人,又房事不节,纵欲竭精,精脱于下,气脱于上,房劳大汗淋漓,则阳气亡脱,遂致神志昏迷,手足厥冷。

  [症状] 以男女性交时,精液顷泄而出,气促不息,大汗淋漓,遂致手足厥冷,神志昏迷,不省人事,(或有虽未性交,但于小便之时,忽然昏晕而倒,亦属色厥,手足厥逆,亦属色厥)面色白,舌质淡,脉微欲绝。严重者鼻凉、心腹不温,口流涎沫,阴囊睾丸上抽。

  [治法] 回阳救逆。

  [主方] 色厥方。 按: 色厥昏迷不醒为虚脱证,切记不可使用开窍药,以防加速阴阳之气亡脱。只宜大剂独参汤或参附汤灌之,或可挽救。同时可行掐人中、捻尾间,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方法。

  痛厥

  [病因] 由于剧痛而致气血逆乱,营卫阻滞,阳气不达于四末,而出现手足肢端厥逆。

  [症状] 以身受创伤或内脏剧痛难忍为证候特点。始见汗出,面色苍白,痛苦面容,渐现手足肢端厥逆,继则难以支撑,突然晕厥,脉弦数,或沉伏。

  [治法] 审因处理。

  1.创伤剧痛可用云南白药。

  2.内脏剧痛,在病因未察清之前,不宜妄投止痛之剂,以免掩盖病情,延误病机。待病因迅速察清后,酌情先予止痛,或止痛与治本相结合处理。

  3.痛厥昏迷不省人事者,急辨其虚实寒热:

  ①虚证脱证,大汗淋漓,当辨其阴脱阳脱,阳脱者冷汗清稀如水,用重剂参附汤回阳救逆;阴脱者汗出如油而粘,蒸蒸而汗,用生脉散盖气固阴;阴脱阳脱难辨者,急用重剂山萸肉30-60克浓煎固脱,阴阳皆固。

  ②实证属寒者,用苏合香丸调姜汁化服开窍;实证属热者,以安宫牛黄丸调竹沥汁化服开窍。 痛厥醒后宜审因处理。

  外治专方

  1.将烧红的铁器置于碗中,将食醋浇其上,气味遂大出,使患者嗅之以治厥证,可以醒神开窍。或以灶心土适量,研细,泡汤,以此汤灌救尸厥患者。或以(肘后备急方)(用菖蒲末吹鼻中、肉桂末纳舌下,并灌以菖蒲根汁)救卒死尸厥。或以炒蒲黄30克加清酒煎服治血厥实证。还可针刺百会穴、人中穴治厥。或艾灸阳辅穴。

  2.雷击散(猪牙皂另研、北细辛另研各10.5克,朱砂另研,雄黄另研各7.5克,藿香9克,枯矾、白芷各3克,桔梗、防风、广木香、贯仲、陈皮、薄荷、法半夏、甘草各6克。 先将未研之药共研细末,再人已研之药同研,混合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 凡遇是证,急取本散药末0.5克,吹人鼻中。同时用本散末3~6克姜汤冲服。药后安睡片刻,汗出即愈。 本雷击散具有开闭豁痰,祛风杀虫,避恶除邪的功用。广泛地适用于:急性昏迷、瘟疫、腹痛吐泻,手足厥逆,面色青黑,或肢厥吐泻,呻吟不已,蛔虫腹痛,发痧腹痛(如羊毛痧、七十二种痧证等),疗效颇佳。

  3.藜芦3克,枯矾、朱砂各1克,皂角、细辛各1.5克。共研细末,贮瓶勿泄气备用。 用时取本散少许吹鼻,男左女右,不应,再吹1次取嚏。嚏后即醒,无嚏难治。 本方名为藜芦通关散,为程爵棠先生经验方。具有通窍醒神之功效,主治非热性急性昏迷,用之多验,疗效极佳。

  4.羚羊角3克,藏红花2.1克,人工牛黄、丁香、菖蒲各0.9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名为'牛麝散'。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时,取本散0.85克,以鼻饲给药。或令患者鼻孔对准瓶口,深呼吸数次。具有清心开窍,通关醒神的作用。主治脑血管意外、肝性昏迷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内科急证所致的急性昏迷。用之临床,有效率达80%。

  5.昏迷灵(六月雪60克,制大黄、车前子、茯苓、橘皮、制半夏、苍术、广郁金、石菖蒲各10克,甘草5克,水煎取汁)。 用时,取上药汁,鼻饲给药,每日1~2剂。同时鼻饲低蛋白,流质饮食,以扶正祛邪。本方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主治急性神志昏迷,无论证属热陷心包、肝风内动、命门耗竭,或痰湿上扰型,临床用之多验效佳。

  6.白芍50克,附子、五倍子各15克,炙甘草9克,共研细末,贮瓶密封备用。 临床时,取上述药末适量炒热,撒人脐中。每次敷30~60分钟,冷后加热可重复使用,每日敷治2次。 本方具有温阳固表,养阴缓急,收敛止汗的功效。主治虚脱,热退而反恶寒,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等。临床应用,疗效显著。通常用药1次见效,最多4次即愈。对汗多亡阳的虚脱证,多获良效。

  7.葱白、艾绒适量。将葱白捣烂成饼,敷于脐中,再将艾绒制成艾条,旋回温灸肚脐和关元穴。 本方具有温中、通阳、救脱的功效。主治于虚脱证。极验。

  厥证以一时性昏仆为特征,或伴有四末发凉,无后遗证。中医学对厥证的认识有三个阶段,即初步认识阶段;继承中发展认识深化阶段和系统化认识阶段。内伤杂病中突然发作的一时性神识昏蒙为主证者为厥证;在外感热病中以四末不温为主或伴有神昏的发厥,当从《伤寒论)及<温病学)论治,二者实有可借鉴之处。 厥证分为五种,即气、血、痰、食、暑厥。其共有的病因是以素体脏腑气血偏颇为内因,骤逢恼怒惊恐为诱因而发。至于食厥则与饮食不慎有关,暑厥发生于暑天。其主要的病机乃是气血逆乱。但气血逆乱有虚实之分。当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虚实而辨治。 一般的,实证先予针刺,灌服苏合香丸,虚证急用独参汤。神清后继用汤药调治。呼吸气粗、脉弦有力多为气厥实证,用五磨饮子;呼吸微弱,舌淡脉微肢冷多为气厥虚证,用四味回阳饮。面红唇紫舌暗脉弦,多为血厥实证,用通瘀煎。面色无华,舌淡脉芤,多为血厥虚证,用人参养营汤。痰声漉漉,苔腻脉滑,多为痰厥,用导痰汤;兼火者宜礞石滚痰丸。口喷酸腐之气或酒气,脘胀苔厚腻,多为食厥,宜消导和中,宜神术散合保和丸,甚则小承气汤。各型之间虽各有特点,但也有病因病机、体质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临床上应互相参见,方能提高疗效。 防治宜忌 应节制饮食,不能暴饮暴食,忌烟,勿过量饮酒酗酒,劳逸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和烈日暴晒,尤应避免精神刺激。 如一旦发病,不要妄加翻动,宜安静平卧。有痰应立即吸痰,苏醒后不宜急于起床,以防复厥。旁人勿议论纷纷,影响患者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