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宝瑟《超越抚养:没没有天生难管对的小孩》前言: 教养过程中,父母的作为和不作为:读《超越抚养:没没有天生难管对的小孩》

 昵称535749 2016-01-21

@花花  日期 : 2016-01-20  来源 : 阅读时间

对于妈妈来说,生产的记忆除了撕扯的疼痛,还有等待宝宝啼哭时的屏气凝神,以及初见小家伙皱巴巴的皮肤时心底的温柔潮涌。妈妈们知道,自从见到他们第一眼,从此无论是喧哗街景,还是落寞荒原,在她们的眼中就只有他的悲喜。

“父母之爱子,必计其深远”,刚晋升为父母的“80后”、“90后”,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想让孩子规避自己之前走过的弯路,给他们提供更科学优质的抚育。这些年轻的父母研习育儿经典,频繁参加亲子培训,为孩子的人生规划精耕细作的流程。但是,人生不会像设计那样规整,生活也不会像预计那样顺遂,养育过程中随时会遇到难题,让你措手不及。

父母宠爱孩子,想让他感到父母的爱博大温暖,长大后有一颗乐观向上、有安全感的心,于是万事都想顺遂他的意愿,但这样做孩子可能会因此出现蛮横无理的苗头。此时,年轻的父母也知道自己该严厉纠正孩子不良的态度,但选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合理,严厉程度又如何去把握,这成了他们纠结不已的事儿——责罚重了,怕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责罚轻了,又怕起不到有效的警示作用。于是,年轻的父母们出现对孩子警示时态度犹豫、宠爱时心藏惶恐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中国,目前大多家庭都是长辈帮着一起看孩子,三代同堂。父母在教养孩子时又掺杂了长辈的意见。明明自己已熟读育儿书,但当在教养孩子与长辈观点不一致时,还是会意志不坚定。比如喂饭这件事,年轻的父母们鼓励孩子自己吃饭,但是让孩子自己吃饭,注定要将饭桌弄得杯盘狼藉。这时长辈就会觉得父母太过于娇惯孩子,在饭桌上不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于是年轻的父母心里又开始打鼓,犹豫自己是不是应该喂饭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吃,并犹豫自己是不是该调整教养孩子的方法和尺度。

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到底怎样才是管教得当呢?是严厉地惩罚,还是对孩子的错采取宽容的态度,用博爱的心去信任孩子,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呢?父母什么时候该积极地有所为,什么时候该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主动成长?这是很多年轻父母的困惑。

有的父母知道孩子成长需要玩伴,但又担心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会受到伤害,于是很少放手让孩子接触同伴群体。没有同龄玩伴,孩子发展的社会化进程被人为阻断,他们只有与家长之间的依恋关系,于是孩子就体会不到在群体中的归属感,也难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大一点进入学校后往往会变得不合群,或者总是遭排挤、受欺负。

与同伴交往技巧不熟悉,家长又不给他们机会练习,他们就更难理解别人的肢体语言,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能被别人理解的心理压抑以及不被群体肯定和尊重带来的愤怒和委屈,使他们会没来由地发脾气,或者索性游离在群体之外。

有的父母虽然嘴上说“我只希望孩子将来能平安、快乐”,但心底依然渴望孩子能成“龙”成“凤”,于是穿梭于各种辅导班;看到别的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自己也可能会不顾孩子的性格特点或者兴趣所在,去强行培养孩子的“特长”... ...

虽然年轻的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会遇到各种问题,或多或少都曾经或正在焦虑,但也不用过于担心,不用过于纠结作为与不作为。其实,万物都有其特定的属性,群居动物天然地、本能地就有学习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心理动力,谁不遵守法则,谁就出局,被群体排斥,将失去生存的机会。人是群居动物,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属性,能自然而然地明确自己在群体中的序位,自觉自愿地依从社会法则,自然而然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心灵找到归属。

在孩子找到心理归属的过程中,家长只要把握一些框架性原则,给孩子以方向性指导就够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大自然已经为他配备了全套的生存潜能,只要家长不阻断孩子的自然发展,并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他迈向新的台阶,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规范,相信孩子完全能够成长得健全、茁壮。

我们既不能把养育等同于简单的“饲养”——吃饱穿暖,任其发展;又不能把教育当成简单的“教导”而忽略孩子自身的“成长”。虽然养育孩子是以爱为起点也以爱为终点,但光有“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得辅以行之有效的手段,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精神上的自觉性自我发展”。

在书中,我主要针对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焦虑痛点,给出解决方案;同时也针对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结合不同年龄段智能心理发育特点,给出不同的应对办法;而面对孩子的“敏感期”,我们又该有哪些作为和不作为。我的初衷只有一个,就是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如何让父母多从孩子的视角来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认同他们的情感,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让父母能真正激发出小家伙们的天赋,活出他们的“天命”,让生命借“教育之手”变得更贴近生命的本质!(文/洪宝瑟,摘自《超越抚养:没没有天生难管对的小孩》)

作者简介:洪宝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内科硕士生导师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电视台特约嘉宾、医学心理学顾问,新浪网特邀嘉宾、医学心理学顾问,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名师工作室特聘儿童心理专家。

自1969年至今在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发育指导、学习潜能开发、厌学情绪调整等方面从事临床心理和教学工作40多年,在长期的心理实践中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内容简介:本书是北京同仁医院首席心理专家洪宝瑟基于40年儿童心理临床工作,5次全国儿童心理成长大普查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和案例,结合孩子成长中每个关键期行为及心理特征的深刻研究写就而成。全书用通俗的语言,典型的案例故事,教父母抓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每个契机,针对孩子成长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使万千父母找到带孩子健康成长的依循。让父母的良苦用心,不再带来背道而驰的结果;引导父母用正确的方式付出,从此收获一个“不再难管”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