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镇,也有旷达高义的故事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应写作太平天-囯-,囗中王)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有个吴江,震泽就是苏州市吴江区的西大门,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接壤,古有“吴头越尾”之称。在这个美丽的江南古镇,还有一段旷达高义的故事。 师俭堂位于震泽镇宝塔街西段,由震泽徐氏先祖徐汝福(号寅阶)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它坐北朝南,三面临河,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水陆称便。 徐氏先祖为明代偃王徐旷之后,从十代徐永昭起开始定居震泽。徐氏家族名人辈出,德高望重,堂主徐汝福的祖辈父辈,均是轻财重义之人。其祖父徐学健曾在大水灾害时自费雇人捞救,并施粥救济乡人;创办收养遗弃婴儿的“保赤局”、兴办“义学”;并斥资重修慈云禅寺、文昌阁等。而徐汝福本人曾为震泽办过三件好事:其一,设厂施粥,邀镇上贤达创办粥厂,以每天300人为额度,救济乡人;其二,创立丝捐公所,以计包抽厘的方式筹集善款;其三,首创“公典”,战乱后,镇上原有的私家典当全部被毁,当时蚕民们眼看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却无力购置桑叶饲养,徐汝福便提议由公众集资办典当,以低息质贷乡民,并首先出资倡导,长三角地区的“公典”行业由此开始。此外,徐汝福还曾主持重修思范桥、疏浚頔塘河等。 徐汝福除了有轻财重义的美德,还有高瞻远瞩的谋略。咸丰六年,太平天国军攻克清江南大营,而此时苏杭巨室仍沉浸在纸醉金迷之中,唯徐汝福认为太平日子将尽,凡事务求节俭,一有余资便囤积粮食,以备急用,为保卫乡里还出资组织团练。 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兵燹之灾殃及全镇,徐汝福将自己所有储蓄做兵饷支援湖州赵景贤,会攻驻扎在平望的太平天国军,赵失利后,徐认为殉难无益,便带着父亲徐荣森避走上海。当时, 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听闻徐汝福的才干,还特邀他接任江苏抚恤总局局长。抚恤总局的职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民政厅,可见徐当年也是一位厅局级干部。 然而,徐汝福虽身驻上海,却心系家乡,他在上海成立“兴仁会”,筹集白银一万几千两,汇往震泽,按大人二元,幼者一元救济贫困乡民。乡下闹粮荒,他说服官府,让洋商的米船下乡,并要求沿途不收税,使得大量米船涌入吴江境内,百姓得以渡过难关。 师俭堂占地270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而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行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师俭堂,震泽古镇还有慈云禅寺、慈云寺塔、禹迹桥、王锡阐纪念馆等名胜古迹。其中,慈云寺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南宋年间重建,为砖身木檐楼阁式结构,六面五层,总高38.44米,虽历经沧桑,仍翼角轻举,玲珑挺秀;禹迹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拱形石桥,相传当年大禹引导水源至此便底于定而不动也,因此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修建此桥;王锡阐纪念馆坐落在原江苏省震泽中学校院东侧,馆内墓、祠、树、桥搭配有致,环境肃穆幽静,为纪念震泽人士王锡阐而修建,王锡阐精通天文数学,经常进行天文观测,独立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并且提出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古镇简介】 师俭堂 师俭堂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西段,由震泽徐氏先祖徐汝福(号寅阶)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它坐北朝南,三面临河,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水陆称便。 师俭堂占地2700余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而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行建筑,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禅寺和慈云寺塔 “慈云禅寺”位于苏州吴江西南古镇震泽,建于宋淳年间。寺内有建于三国年间的“慈云塔”,寺旁有建于康熙年间的禹迹桥。由寺、塔、桥组成一幅有宗教色彩错落有致的古典建筑群,是“震泽八景”之最,被誉为江南名刹。寺中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慈云寺塔。该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南宋年间重建,为砖身木檐楼阁式结构,六面五层,总高38.44米,虽历经沧桑,仍翼角轻举,玲珑挺秀。 禹迹桥 禹迹桥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单孔拱形石桥。禹指大禹,迹乃足迹,相传当年大禹引导水源至此便底于定而不动也,因此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修建此桥。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这里河面宽阔,故桥身修长,总长度达43.5米,其中跨径达10.45米,矢高5.56米,禹迹桥桥面呈喇叭形,顶宽4.3米,南堍宽6.2米,北堍则根据地形分设了东西两向石级踏跺,以便交通。 王锡阐纪念馆 王锡阐纪念馆坐落在原江苏省震泽中学校院东侧,馆内墓、祠、树、桥搭配有致,环境肃穆幽静。 王锡阐(1626―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吴江震泽人士。他精通天文数学,经常进行天文观测,独立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并且提出精确计算日月食的方法。著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王锡阐先生生于震泽,也葬于震泽。王锡阐墓位于古镇西圩(现震泽中学旁),设有墓碑、墓志。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江苏巡抚林则徐筹款重修王锡阐墓,墓前立了题刻“高士王晓庵先生之墓”的碑石。墓门上用张履祥语题额“南服英贤”,四周绕以围墙,北墙上有顾炎武语“江天白云”。墓的东侧新建“王贤祠”即晓庵祠,仍用顾句题额“学究天人”,祠东面河上石桥为顾句题额 学究天人”晓庵桥。墓地周围、祠周、桥边古木葱茏,一派静穆。晓庵桥。墓地周围、祠周、桥边古木葱茏,一派静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