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富多彩的中药宝库里,许多药名本来就寓意悠深,经文人学士巧妙入联,给药物以活力,赋草木以生机,使人读后不仅得到了艺术享受,而且还可以掌握许多医药知识,极富情趣。如“白头翁牵牛耕熟地;红娘子背母入常山”、“蒿草没狗脊;葛根伴牛膝”、“ 珍珠双花红娘;翡翠单参绿娇蛾”、“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知子灵仙能益志;贝母麻黄巧茯苓”等等。 清代诗人袁枚任江宁知县时,一天信步出游至一座古寺前,老和尚邀袁枚到天井边看一面半掩半露于尘土瓦砾间的堂鼓。堂鼓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帐中用物,因藏鼓楼坍塌,鼓架断损,堂鼓半埋,极度伤感的老和尚惋叹出一上联: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半夏); 下联怎么也对不出。正当袁枚为下联的奇特难对而沉吟时,忽见衙役提灯笼来找他,于是随口续出下联: 灯笼笼灯,纸壳(枳壳)原来只防风。 联语工整准确,琅琅上口,嵌入了陈皮、半夏、枳壳、防风4味中药名,由此而成了传颂千古的佳联。 据说古时候有位郎中开了个药店,为觅个好帮手,就用一串中药名组成了一上联公开征召: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为将军国老; 联内“白头翁”、“ 持大戟”、“ 海马”、“ 草寇”、“百合”、 “旋复”、 “将军”、“ 国老”皆为药名,一连几天皆无人应对。后来,一精通医道药理的少妇路经此店,方对出下联: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苑若云母天仙。 下联在与上联相同的位置上用了“红娘子”、“金簪”、“银花”、“牡丹”、“芍药”、“五倍(子)”“从容”、“ 云母”、“天仙”9种药名,店主闻讯,遂将其招为帮手改为合伙经营。 相传,两位银须红颜的老中医相聚,三句话不离本行,一老者提议以药名拟人,戏作几联助兴。另一老翁欣然应允。 提议的老者先撰上联: 牵牛子,耕遍生地、熟地。 另一老翁随口接对: 白头翁,采尽金兰,银兰。 出联: 天王怀至宝,歌三仁,颂四君,献八仙长寿; 对曰: 将军操巴戟,战木贼,擒乌蛇,立十大功劳。 两老翁所吟中药联,以物拟人,细细读来,给人以启迪、回味。 明末清初名医傅青主也有一段药联趣话。一日,有位老中医慕名来访,傅氏设宴招待,酒过三巡,这位老中医起身浏览药架上的药物后,信口说道: 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 ; 傅氏笑着回答道: 妇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止迷散。 老中医听完,知傅氏医文符实,名不虚传,乃拍案叫绝。 民国37年,重庆改为陪都后,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的二女儿曾专程拜访过名医柏兆年的“德泰恒”。一是取药,二是征讨一副对联。店主投其所好,立马写出一联: 马郎多情红娘合欢一见喜; 君子爱花紫苑迎春广木香。 “马榔”、“红娘”、“合欢皮”、“一见喜”、“使君子”、“紫苑”、“迎春花”、“广木香”都是药名。这八味药抓齐了,孔二小姐高兴,一扔千金,厚谢了主人。 柏兆年用药名题联的事很快传开。市民纷至沓来,希望柏兆年开恩,题写一副既可悦目赏心,又可治病健身的药联。 一略通中医的小伙子,欲拜一老郎中为师,老郎中出一药联,想考考他: 九死一生救阿斗; 昭君出塞到番邦。 横批:立起沉疴。 小伙子略思片刻说,“九死一生”是“独活”,“ 阿斗”是“使君子”,“ 昭君出塞”为“王不留行”,“番邦”即“生地”,“ 立起沉疴”系汉朝大将军“霍去病”。 老郎中听后喜出望外,伸出拇指夸道:“你果然‘药’思敏捷。好,我正式收你为徒。” 明朝年间,有位老中医善用药名作对。一文人欲试其才,借故前往就医,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一丛翠竹,赞叹道: 烦暑最宜淡竹叶; 老中医随口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客人在院里花坛坐下,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里; 老中医不假思索地对道: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丸。 客人还想为难他: 大将军骑海马身穿山甲; 老中医也不示弱: 红娘子坐车前头戴金花。 客人朝老中医深深一躬,赧颜离去。 联中的 “淡竹叶”、“小柴胡”、“玫瑰花”、“梧桐子”、“大将军”、“海马”、“穿山甲”、“红娘子”、“金花”、均为中草药名,联语不露痕迹地将其嵌入联中,可谓高妙。 最有名的中药联怕是下面这一副了: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联中“六君子”和“二陈汤”全是中药汤头名。这副对联含着一段历史故事:袁世凯称帝前,杨度、刘师培等筹安会六君子拥立袁世凯做皇帝。上联暗讽袁得了做皇帝的病;下联中的“二陈汤”实指陈树藩、陈宦、汤芗铭三人,他们都是袁的亲信,捧袁称帝,出了不少力,后见大势已去,又先宣布“独立”,成了袁的“送终药”。全联以中药汤头入对,用语双关,字数不多但颇有见功力。 五品天青服; 六味地黄丸。 这是一秀才为一陈姓“五品官”所撰的对联。这个“五品官”靠贩药赚了不少钱,就想过一下官瘾,无奈腹中墨水太少。就花了几万银子买了个“五品官”头衔。一有热闹机会,就穿上天青色的“五品”服饰炫世。 这副对联妙就妙在用对比、相承的手法,毫不留情地挖苦了这个“五品官”的虚荣心,巧妙地剥开了“天青服”包裹中的灵魂的卑微,也是不可多得的中药对联。 上世纪80年代初,七十多岁的台湾老人罗泰先生,从台湾回大陆老家浙江黄岩探亲,路上受了风寒,身体不适。第二天他即来拜访从小一起长大的老友朱光宗老中医。老中医热情相待,立即切脉开方,处方中有“生地”、“熟地”两位中药。罗老先生随口说出上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朱老中医听了很高兴,立即答道: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一对父子到乡下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却遭到当地一医霸的百般刁难,父子俩不愿与其为敌,只好返回。临行之前,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生地人参; 附子当归。 横批:茴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