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意恩仇”无法成为规则意识的基础

 刘坚韧 2016-01-21

  作者:李劭强

  一则很简短、新闻价值也没有那么大的社会新闻,因为配发了事发时的监控视频,因为引起了受众的普遍共鸣,竟然成为了3日跟帖量最大的新闻:日前,南京一对夫妻过马路未走斑马线,与一骑车男子擦身而过时女子竟被一脚猛踹,摔倒在一辆汽车后轮旁,十分危险。丈夫以为妻子是被汽车碰倒,还差点打了司机。(1月3日 《齐鲁晚报》)

  新闻跟帖,有时是更大的新闻。就像,过马路被踹倒的新闻。即便配上了事发时的视频,让人看到了新闻发生时的真实滑稽的情形,即便被踹倒后面临着被车撞的危险,一旦被撞就可能人命关天;但是毕竟没有发生什么更严重的交通事故,被踹倒的细节多看几遍也没有什么稀奇之处。是网友的大量跟帖,赋予了这则新闻更大的传播价值。这些跟帖虽然依附于新闻存在,但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更重要的新闻——它们汇集起来成为需要重视的舆情。与原本的新闻相比,这些跟帖以及背后的舆情才是更需要分析的,是它们让一则简单的社会新闻成为焦点新闻。

  人们为何会关注这样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梳理一下跟帖的关键词可以发现,有一个关键词基本能够解释人们关注和跟帖的原因,那就是——解恨。视频中过马路的夫妻没有走斑马线,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他们走得不紧不慢;因为差点撞到这对行人,机动车驾驶员在后怕之后恼羞成怒,在经过行人时一脚把女子踹翻。这种面对违章现象的简单粗暴的行为,不是十分解恨吗?虽然,在道路交通中,行人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但是很多行人似乎并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在乎别人的安危,他们根本不遵守交通规则,根本不在意近在眼前的机动车辆,反正这些车辆要“礼让”行人,结果经常挑衅一般大摇大摆地走在机动车前。这种漠视规则不把自己生命和别人利益当回事的行为,显然让人气愤和无奈。

  于是,踹一脚成为了一种解恨的发泄,成为一种带有教训意义的警告。被踹一脚总比被车撞到来得幸运吧?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不遵守规则的现象非常多,破坏规则者有时远比行人来得傲慢、霸道。面对这些漠视规则、践踏规则的现象,人们常常急不得,常常无能为力,哪怕他们牙根恨得痒痒,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此时,踹一脚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人们觉得对于现实中不遵守规则,不敬畏规则者,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踹一脚。这一踹就可以发泄自己内心的压抑;这一踹也可以给对方长一点记性。否则,怎么办呢?难道眼睁睁看着规则不被遵守,自己被不遵守规则者委屈?当规则不彰时,人们便会寄希望于简单直接的暴力。

  就像最近上映的电影《老炮儿》。老炮儿处理问题有自己的一套规矩,虽然这套规矩离法治和文明有一定距离,但是人们依然觉得这是一个热血的爷们,因为他在捍卫自己坚守的规矩,教训那些没有任何规矩意识者。这就是一种现实心理。当规则意识没有建立时,人们只能去相信另外的一套规矩,哪怕这规矩只是一种潜规则,或者是次道德,但总比没有任何规则强一些。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为何人们对被踹倒的女子缺少同情心,反而觉得踹人者有维护规则的作用。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觉得规则没有被遵守,在规则意识缺少的惶恐中,人们希望看到规则的维护者。即使,这个维护者维护的根本不是正常的规则和制度,也根本没有使用正常的手段和方式。

  虽然,暴力有时来得直接有效,虽然,次道德有时来得底线鲜明;但遗憾的是,潜规则与规则总有不可跨越的距离,次道德也只是无法让生活更美好的次道德而已。从来,规则不会建立在潜规则的基础上;从来,文明也不可能以次道德为核心。所以,在面对踹人视频时,人们应该节制自己内心快意恩仇的泄愤,想想规则到底该如何走入人们内心,成为真实而具体规则敬畏?这规则敬畏必须养成,真正能让人感觉到安全和公平的是规则以及对规则的敬畏,而不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脚时就出脚的暴力。(李劭强)

[责任编辑:陈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