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拨开迷雾学中医:也谈伤寒论脉法

 勇敢的芯2 2016-01-22


金兰中医学社jinlanzhongyi
发掘中医真善美,传播中医正能量



小编导读

一部《伤寒论》,不仅讲透了六经辨证,还讲述了平脉辨证。《伤寒论》对脉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今日小编带您一起开启《伤寒论》中脉法的奥秘之门。

《伤寒论》是在分出六经之后继续沿着阴阳往下分,通过脉象的大小、滑涩、缓急、有力没力等继续分了下去。


张仲景对脉象的定义和我们现在对脉象的定义有很大出入,张仲景的原文为:“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伤寒论·辨脉法》具体理解如下:


1. 通过举按判断中风与中寒

每一经病都有中风与中寒,风与寒为天地的两个对立的象,风为疏泄象,寒为拘紧象。天地处于疏泄象时就会表现出风大;天地处于拘紧象时就会表现出寒冷。人长时间处于风大的场所,风会加速汗液的蒸发,人的气会处于向外消散的状态;人长时间处于寒冷的场所,全身肌肉会拘紧,人的气也会处于拘紧的状态,病人表现也会是开泄松弛或紧张痉挛的症状,这便是诸寒收引, 诸风开泄的道理。摸脉时手指力度由轻到重一直按压到指下无脉搏感,体会指下脉搏力度的变化,指下感觉脉搏强度会由轻到重再到轻,摸到一个最强脉,同样手指力度由重到轻的抬指过程中,摸到一个最强脉,两个脉力进行比较。如果下按过程脉搏强度大于抬指过程脉搏强度,说明病人的气为拘紧状态;反之如果抬指过程脉搏强度大于下按过程的强度说明病人气为疏泄状态。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将气由拘紧状态调理到轻微的疏泄状态,将气由疏泄状态调理到轻微的拘紧状态。


2. 通过脉位的浮、中、沉判断病位表里

这里所说的浮、中、沉并不是轻取、中取、重取,而是摸到脉之后,如果脉搏的最有力的位置在脉管的上侧,即刚摸到脉就比较有力,则说明病位浮,病在表;如果最有力的位置在脉管底部,用较大的力才摸到脉的最强力度,说明病位沉,病在里。


3. 通过脉形的“弦”“动”判断是否有郁滞

脉搏在指下搏动,会产生两种感觉,一种是如同一个珠子从手指下滑过去,从指下的一端滑到另一端,我们称这种脉为动脉(后世称这种脉为滑脉,定义已混淆);一种是如循长杆或如按琴弦的感觉,是一条线上下搏动的感觉,我们称这种为弦脉。体会动脉的最好方法就是找一个两三岁身体健康的小孩,这种脉一般都滑利,反映的是人体气血流通顺利,没有郁滞。体会弦脉的方法为随便找一个人,用一个手指用力将寸脉按死,用另一个手指摸尺脉,这时的尺脉就会是一个弦脉,因为脉管前端被堵住,所以后边就弦了起来,这就是弦脉所反映的机理,反映人体气血运行有郁滞,而郁滞物可能为痰、气、水、血之一。


4. 通过脉搏频率的缓、急、滑、涩判断气血运行情况

缓是脉搏至数每分钟少于65 次;急是脉搏至数每分钟多于85 次;滑是脉搏至数正常,每一搏动都很流利;涩是脉搏至数正常,每一搏动都很艰涩。这些都反映人体气血运行的快慢。脉搏的缓、急、滑、涩与尺部皮肤的缓、急、滑、涩大部分是同步的,尺肤主要用于诊络脉,可以通过无名指轻抚尺部皮肤,感觉尺部皮肤的滑涩缓急同样可以判断。通过病人在没有情绪波动时说话语速的快慢也可以判断人体气血运行情况。


5. 通过脉搏的大小判断气血的多少

脉过大或过小都反映人体内气血少,“脉大为劳, 极虚亦为劳。”(《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不同的医家对脉搏在指下的感觉定义不同,有的医家把沉脉说成伏脉,把滑脉说成动脉,这些本无对错,需要我们后学之人仔细分辨。朱丹溪对基本脉形的定义就与张仲景不同,如果看朱丹溪的书一定要用朱丹溪的脉象系统,切不可以混淆。很多师弟问我:学脉诊该看什么书?怎么练习指下的敏感度?我认为不要看只写脉诊的书,因为脉是为临床治疗服务的,只要看理法方药都记录详细的脉诊书就可。关于指下的敏感度,我们需要先摆正一个态度,我们是为了治病,并不是为了达到病人不开口就知道病人所得病的西医病名,如果刻意追求以脉测病,心就会越来越浮,就会偏离中医脉诊的本意。我们要沉下心来,好好研究脉理,只要指头没有残疾都能摸到准确的脉象,但关键是脉理难明。

金兰中医学社微信号:jinlanzhongyi

本文选自《拨开迷雾学中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伟著)一书。出版社授权,由金兰中医学社微信平台推荐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