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亡的本质意味着什么

 乐由心生共此生 2016-01-22

面对着熟悉的环境、陌生的人,你是否会想起熟识的他,想过“他会意识到自己永远消失吗”或者“面对死亡时,他感到恐惧吗”之类的问题?更甚者,临睡前或醒来时,你想象过自己死亡后的情形吗?是永恒黑暗、无知觉还是其他?


世人都怕死,或许你也不例外,但是事实上没人会对真实的死亡感到恐惧,人们所恐惧的只是他们自己所想象出来的死亡。其实我们中大多数也未必搞得清楚死亡是个怎样的概念,如果有人说“他死了”,那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又是什么样的?当死亡时,只是肉体消亡,而心灵或者灵魂仍然存在吗,我们是否依然能够感受到一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不朽的吗?将有不朽的可能吗?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疑惑或者说是不解之谜。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最终都会死亡,这是无法改变的事。而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件不可避免的事的呢?耶鲁公开课雪莱·卡根教授所讲授的《死亡的哲学》将会对我们回想必死性时曾问起的问题进行仔细推敲,深思熟虑死后可能不会是结束的可能性;探究一个人死了意味着什么,其中有何种事实;评价对于死亡不同的看法,对于我将会死亡的事实如何影响着我生命的存活等问题,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哲学精神世界。


死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是所有生物的必经之路。每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是平淡还是坎坷,都会面临一个终极问题——死亡。面对死神的悄悄临近,我们难免会感到无名的恐惧和孤独。


想象茫茫宇宙像一个大细胞,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子,不论我们的死亡还是存在,生命都还在不断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维持着宇宙的平衡。我们太渺小了,无力改变什么,想想我们还没出生之前的世界,或许我们死去了,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不禁发问: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死亡的本旨又意味着什么呢?


有人说,死亡只不过是一种回归,而回归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也有人说,其实我们没有真的死亡,我们的灵魂会代替我们感知周围的一切。那么真的有灵魂吗?我们真的会永生吗?当然也会有人说,我们有前生今世,自然就有来世。如果这样,现世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活着对于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但是,真的会有前世和来生吗?倘若真有来生,倘若人们可以千秋万载轮回下去,那么我们还会不会珍惜今生今世、此时此刻呢?


面对短暂的一生,在死亡时,我们常会回想,回想过去,回想他人,以前的种种或许在死亡的那一时间就会被推翻。因为从前看重的一切,尊严、面子或是名誉、地位、白色的洋房子或是豪华的小轿车似乎都不重要了,都成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坟墓里现在甚至都不收殓白骨了,人死之后就一把火焚就成了灰,虚虚飘飘洒入太空、江河,或做了花肥、树肥种到地下。于是这才醒悟,人这一辈子,原是什么也带不走的,最多只能是这一生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调查采访一位肿瘤科医生时,问道:“你送走过那么多癌症病人,他们在面对死亡时什么样?”医生说:“大多没有思想准备,忽然面对,基本都崩溃了,哭的、闹的、求的……什么样的都有。”


心理学家问:“什么人会死得平静点儿,有尊严点儿?老人比年轻人好一些吗?男的比女的坚强些吗?教育程度高的、见过世面的好点儿吗?”


医生说:“不是,跟年龄、性别、地位毫无关系。好像被爱得多些、付出爱也多些的,总之体验美好情感多些的人会走得更平静些。”


在现实生活中,人常说,活着容易,生活难。但是要知道,生命不等于生活,而好的生活更不代表生命就有价值。如果生命的价值是由人的财产、名声、地位等等来决定的话,那么,众多默默无闻的人的生命岂不是没有多少价值了吗?这种评判标准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人生轨迹也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在生活中享受到了什么——人生四味: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命状态无非两种,积极向上还是消极遁世。但是无论如何,直到现在,我们知道我们都还活着,只要我们活着,我就能做更多的事,改变更多的事。


美国有位心理医生,在他退休的时候著作的病例就有3000多种,医生的成就让人钦佩。可他的所有学生们都不愿让他离开,请求他做最后一次演讲。


这位心理医生没有说的太多,他说:“我们人人都是自己的医生,我们就是太放纵。人生最大的障碍就一句话:如果。人们总在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将会如何如何……如果我要不那么做就好了……根治这一疾病的处方就是把‘如果’去掉,改成‘下一次’,下一次我一定如何如何,听着他的话,学生们陷入深思……”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唯一没有的路就是回头路,我们要把上一次的挫败当作下一次的经验,这样才能走出辉煌的人生!


对以往的事不再抱怨,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再痴恋,这不是无情,而是超脱。不变的会在心里永恒下去,该变的我们应该努力地改变。不论以后的生活处境有多难,也不会有抱怨,因为生命有太多的人和事让我们牵挂,有太多的爱,我们必须感恩。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是一个人的最终归宿,生命自虚空中诞生,便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如朝阳注定要融入黑夜。意识终止,躯体消亡,分解为最初的物质,复归自然,如是而已。


蒙田也说:“教人怎样死,即所以教人怎样活!”意识到死亡并对其进行思考是感受生活的开始,因为死亡牵涉着人往何处去的哲思,暗含着对人生目的的关注。


对于生,人是身不由己的,每个人的诞生都不是出于自己的决定。但对于死亡的思索,却使人在不断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且使人意识到自身有掌握命运的自由。而当一个人眷恋这种生的存在状态时,他定会信心百倍地珍惜活着的自己。而更聪明,深得乐观之道的人更是明白:既然终有一死,那么活着的时候就会是最精彩的部分,生命的意义就是应该释放生命光芒,只有好好活着才有意义。他会意识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倏忽而已,不要等到处于生命的尽头,再抒发对生命的留恋。


生是自然的规律,死也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形式。德国浪漫派美学家西美尔就说过:“在任何一个生命的时刻,我们都在走向死。”死亡是必然的同时,他也是人类社会最公平的事情,不论富人穷人,伟人凡人,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我们就会了悟死亡的真谛:它和生一样,都是极其平常的事情,病树沉舟,新陈代谢,这是自然的规律。正如一位古人之言:“始吾未生之时,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安知死之为不乐也?”人走了一生的路,累了,就应该休息一下,这是生命的哲学,它让我们以无畏的姿态去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以更深刻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的价值。也正式有了这种正确的心态和面对它的勇气,你才能更好地理解死亡的价值和意义。


死亡并不可怕,它存在于生命的旅途中,不可回避,我们对死亡应淡然自若,而对生命要万分珍惜。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让人偶尔念及,鼻子酸酸的,说那人其实还不赖,真有些想他呢,那么我们这一生也就值了吧。所以不管干什么,根据自己的心来学会感恩,学会爱,学会去尊重,关心每一个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因为他们让生命有了价值,死亡有了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