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期】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一脚踢次了 2017-09-20

主讲人:乔冬梅

  对于死亡这个问题,大多数人要么在回避,不愿意去想,觉得是不吉利的,是一件痛苦的事,而且害怕死;要么就是觉得现在想还早,想了也没用,反正都是要死的,到时自然就知道了。不论人们对死是怎样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安详地面对死亡的人不多,多数人可能都是在一种崩溃的状态中死去的。本文主要想通过对对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等问题的探讨,使我们更加了解生命的可贵,从而能积极地去建构健康与合理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

 一、对死亡的感受和恐惧

  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但实质上,“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无不都如此。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谁都害怕死亡的降临。因为,在人们的眼中,生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活力、光明、拥有;而死则是生机顿失,是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但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死亡都会在某时某刻来临。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回避死亡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既然死亡是回避不了的,为什么人们仍然会非常恐惧和害怕死亡呢?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我们越不熟悉的东西与环境,我们就越容易产生担心与害怕的心理境况;而我们越熟悉的事物与地方,我们也就越能安心和无惧。而死亡则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不熟悉、最无知的事物。古希腊的圣哲指出:死是人无法体验的对象,当人还活着时,死非常遥远;当死来临时,人们已经毫无感觉和思虑了。人们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死亡一降临,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等等都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当人存在的时候,死亡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我们不存在死去时,我们根本就无法害怕。

  可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根本不是起于死亡本身,而是人们从死亡的现象中获得的一些恐怖的观念,并不是一种实在的对象。尤其人作为个体一旦想到自己终将在某一天离开这个自己生存世界,所有自己在这个世界辛苦得到的事业、金钱、爱情,一切的一切,都将随着死亡的到来,化为乌有,而自身则降到与石头、土块、尘埃等等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恐惧。

二、面对死亡,人们对生命价值产生困惑的原因

  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害怕,迫使人们提出另一个问题:既然生而必死,自己生前拥有的一切都必然地要完全丧失掉,那“生”又有何意义呢?我们生前的奋斗、获得、悲欢离合等等,又有什么价值呢?一句话,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拷问,从人类意识到这个问题起就一直没有终止过。

  实际上,自然界在人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并按自身的规律运转,本无任何意义可言,但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寻求和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又要求它有意义,这种本身的无意义和人强加赋予其有意义之间所产生的矛盾,造成了人对其生命价值困惑的主要原因。

  人们通常对于人死为空的观念是无法平心静气地接受,可又没有寻找到更好的方法做出更合理的解释。谁都知道人死万事皆休,可谁都不想死,都想超越死亡,当科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求助于宗教,特别是当遇到生活的不幸,自己又无法排解时,就自然而然的希望通过信仰宗教,求得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佛教认为:追求现世的人生就是无明,就是有所蔽。要求其信徒在人世的每一天的业行中积功德、积善业,为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做准备。而道家则提倡炼丹修行、羽化成仙。庄子《逍遥游》中对这种得道的仙人有一段描绘:“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让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和向往。然而现实表明死亡是不能够被超越的。那些成佛成仙的人的经历只能存在于传说之中,而想象者自身是无法亲身体验到的。人们对于死亡归宿寻求的困惑,也使得其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产生了困惑。

  叔本华曾说过:“生存世界的空虚乃由于在生存的全部形式中,时空是无限的,而个人是有限的。个体的突然诞生和突然死亡,使人感到时空外在于人。人的感情禁不住要反抗这种生存的偶然性,把时空理想化,不懂得这种理想化只是无谓的行为,生存的意义只是刹那的现在,除此而外一切都不为人所拥有。”人类不应当盲目去寻找和发现所谓世界本身的价值,而应当主观的赋予世界以价值,并进而找到人的生命价值,就好比说美这个概念,有人说是主观的,有人说是客观的。其实我个人觉得:美的存在只能通过美的存在物来展现于世人面前,而美的存在物本身并不能决定什么是美,只有人这个特殊的存在物能按其所认为的美的标准来判断和划分什么是美并从中欣赏到美。人的生命价值也是如此。

 三、对死亡和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

  人们做事常常是遇到事了,然后再慢慢习惯它,很少会从整个生命的价值角度来考虑安排一件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句话:先行到死亡中去。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应该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死亡的位置上,这时候你就能从死亡出发,来审定自己人生的轨迹,哪些是宝贵的,哪些是有价值的。通过探析死亡,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

  首先,死亡的存在和对死亡的沉思,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生命的可贵及脆弱,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当一个人能够牢牢抓住生活,不浪费人生中的宝贵时光,努力地从事各种创造的活动,珍惜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并尽可能多地品尝种种人生的滋味,让生命中的每一时段都充满内容,都能留下不容磨灭的印迹。那么,人们就能在死亡来临之际,毫无恐惧,心安理得。那“死”的存在不是使“生”毫无意义,由“死”可以反观出“生”的真正的意义所在,愈加凸显“生”的价值。

  其次,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健康的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中,常可看见许多人埋首于求这求那,总以为拥有得越多就越好;在为人处世时,刻薄、吝啬、毫无怜悯心,无所不为。也许他的确成功了,拥有了很多很多,可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不爱别人,不帮助别人;当然别人也就不会爱他,也就不会帮助他。因此,他在现世的生活就肯定相当的孤独;而当他面对死亡时,他会因为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永久地丧失而痛苦万分。通过对死亡的沉思,让我们明白人世间的物质性不是人生的一切,甚至不是人生中最主要的东西 。我们为了生活和生存,要去谋生,要去赚钱;但不能以赚钱为唯一的人生目的,不能以聚财为全部生活中关注的唯一追求,对物质性的东西要拿得起放得下,要以与人和谐生活。从而由对死亡的体认而获得了做人的正确立场。

  第三,死亡的存在还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生态度。人们若只是沉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对什么都十分地执着。你的我的他的,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让别人从自己这里取得一丝一毫,什么都得分得清清楚楚,不仅执着于自己的,更盯着他的,还渴望取得你的。而且,对那怕是一点点的损失也无法忍受,那怕是吃上一点点的亏也是坚决不干的。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感到活的很累很苦,很无奈。其实,当你和某一个人发生你死我活的争夺,如果这时候想一想,百年以后,你在哪里,他又在哪里,心胸会豁然开朗,就会意识到:我们从生到死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的,生前的所有都为暂时而已。而且,我们在世间走一遭,与各种人结成各种的关系,都是缘份。这些人际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故而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我们如果在生的过程中,稍稍去想想死的问题,学会由死观生,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便会想得更开一些,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也能处理得更好一些。

  可见,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非常之大,关键在我们能否仔细地去思索,去发掘,去显现。能够做到这一点,对我们的人生实在是有很多的益处。

  人生的过程即是在生死之间由生向死单向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决定的过程。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你的存在能够给这个已经存在的世界带来某种变化。在现实中,即使我们不谈死亡问题,死亡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仅仅是维持着生命的存在而无所事事,一味消耗着他人和社会的财富,这样的生命谈不上价值。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是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存在,在有限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人在活着时认真地思考死亡问题,可以让人更加懂得生命的可贵,从而树立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观,踏踏实实得做一点事,到自己真正走进死亡的时候,能够做到坦然面对。

  【点评】关于生与死问题,是古今中外所有问题的核心。人与动物不同.人不光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为了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在人生历程中,面对死亡的恐惧而造成生命价值的失落,是人心灵上最大、最深层次的痛苦,凡是自觉对待人生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自己的人生究竟值不值得?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通过对人生价值的拷问,靠着对生命价值的执著和信念,人类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到今天。在认识生命价值的活动中,只有当人这个生命的主体通过正确的价值评价,认识到自己正一步步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时候.他才真正地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找寻到了人生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