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这门手艺,我们都得问问松浦弥太郎

 汉青的马甲 2016-01-22


万物更迭的速度如此之快,人们在不同地点之间辗转奔波,却唯独忘了生活。


如果说生活本身是一门艰深的手艺,开过书店,办过杂志,写过畅销书的生活家松浦弥太郎却可以把这门手艺转化为可以直接触摸的生活哲学,还原生活之美。今天的沙龙主人了解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哲学,如果你好奇松浦弥太郎是如何解决生活中不间断的烦恼,直接到玲珑沙龙App里向她提问吧!



沙龙发起


沙龙主人:@Tictac 

大家好,我是张逸雯,浦睿文化编辑、版权部主管,策划过一些日系美学书籍(之前也在玲珑发起了《京都手艺人》的沙龙)因编书而相遇了诸如松浦弥太郎、山本耀司、川濑敏郎、木村宗慎、赤木明登等许多精神上的老师。作为松浦弥太郎“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笔记”三部曲的编辑,今天很高兴可以来和大家聊聊松浦弥太郎和他的生活美学。



松浦弥太郎身上有很多头衔:畅销书作家、《生活手帖》前总编,古书店“COW BOOKS”创始人等等。但我想他本质上是一个生活家。他的生活哲学很早就在日本和台湾风靡了。


松浦自己是在“落后”的情况下起跑的。与大部分人在高中、大学毕业后直接工作不同,他高中就辍学,只身一个人去了美国,从时薪两美元的工作开始,又做了不少苦工,才好不容易创立起了自己的书店,并开始写文章。


他创办了极具个性的书店“COW BOOKS”,这家只有两千册图书的小书店,已成了东京中目黑的一处景点,很多书迷或是松浦的粉丝纷纷慕名而来,日本诗坛泰斗谷川俊太郎也曾为其特别题诗。


2006年,松浦受邀出任《生活手帖》总编辑一职。这本有着六十多年历史的老牌生活杂志,由日本美学巨匠,传奇主编花森安治一手创办。他把杂志设想成一个人,“用对人的态度,就不可能粗暴起来。”这份真诚与用心正是《生活手帖》能够立足于更迭不断的日本出版业,始终魅力不减的根源所在。


如今他已离开杂志,在日本最大的食谱网站COOKPAD担任策划总监。在他人生即将步入50岁之际开启新的篇章。消息刚出来的时候,很多日本人表示不理解,不理解他为什么“抛弃”杂志。要知道在日本,跳槽不是一件特别常见的事情,何况是在不惑之年。他本可以安稳坐在总编的位置上直到退休,却选择接受新的挑战,我觉得这很了不起。


写文章是松浦的工作之一,他也乐于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洞察和思考。尽管拥有他的生活理念被很多人推崇,但他从不标榜自己。和待人处事一致,他的字里行间始终保持著平易近人的态度,但却藉由善巧的书写方式,包裹住富有深远意涵的道理,希望让读者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拥有适度空间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就如有读者评价:每次读松浦弥太郎的书,都会想给他打电话,和他成为朋友。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松浦弥太郎的“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笔记”三部曲——《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崭新的理所当然》和《谢谢你》。


这套书更能区别于沉闷的大道理,娓娓道来简单平易的生活美学建议。


套装还独家收录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饭团的做法》,写了他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做饭团的经历。这篇文章特别打动我,我把它看作是能追溯松浦弥太郎生活美学的原点之作。特地问他买了版权,希望收到套装的读者能体会我们的这份用心。


《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是松浦的生活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在《生活手帖》每一期的卷首语中,他都以此句结语,并将其与“正直、亲切、笑容”一起,视为人生的信条。这本书彰显了松浦的生活态度。



《崭新的理所当然》告诉我们世界在变化,为了维持自己的本色,我们不得不成长。这即是说,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为了保持不变,“改变”是必要的,所以我们要去发现生活中“崭新”的“理所当然”。

《谢谢你》阐释了交流的本质,是传达爱意。松浦弥太郎在书中分享了许多自身经验,说明他是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守护人际关系的珍贵智慧。希望我们都能过起人生中充满“谢谢”的生活。

【玲珑精选】

“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笔记”三部曲

[日]生活美学家 松浦弥太郎 经典作品套装

浦睿文化出品


聪明又帅气的方式,我学不来,也并不在意。

每天早晨一直对自己说的,是今天也要尽最大努力保持坦诚。

——松浦弥太郎


原价98元,此次玲珑精选一个套装58元,包含《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崭新的理所当然》、《谢谢你》三本图书,不管你是否在江浙沪,都是包邮的。


闪购戳这里:http://weidian.com/item.html?itemID=1724818919(复制链接,或直接点击阅读原文打开)


关于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哲学,他在杂志,书店方面的经历,尽情问我,如果你在生活的某一方面有所不解,我可以借用松浦弥太郎的生活哲学回答你。


沙龙实录


@孙小白

龙珠怎么认识松浦弥太郎的?这些书又是如何最终在国内出版的呢?


答:我最早在设计师孙浚良家里见到了他的《100个基本》。翻开每页都是一句话配一段解读,形式很特别,那些句子也很有意思,看似简单却隐隐透出“松浦”这个人的生活感。我一下记住了这个人,和这本书。


后来,我们签下了松浦弥太郎多本书的版权,包括《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100个基本》,《好物100》以及“生活中的巧思与发现笔记”三部曲(分别是《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谢谢你》和《崭新的理所当然》)。


松浦的文字都是娓娓道来式的,他并非要教育你怎么生活、怎么为人处世,而更像是个老朋友在和你谈心,他的生活态度也通过这些文字,一点点进入你的心里。


@鳄梨

我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过松浦弥太郎的微博,这是他本人吗?


答:不是的,这个号是我个人在2014年11月创建的。


最初给松浦开微博,完全是一时兴起。正值他的新书上市,而我手头又有不少松浦的原版书,分享的欲望一直存在。但最初还是犹豫过:松浦连推特也不上,他应该是抵触这样提供碎片信息,只有浅交流的社交平台的,会乐意看到我自作主张的分享吗?


最终决定开,最大的原因是:我认为他的很多思考,对现在的中国社会,太有必要了。我们缺少也需要这样的人。


但毕竟有些擅作主张,因此建立此微搏之初,我就给自己立了几点原则:


第一,就是要诚实;第二,保证用心,用力理解,用心翻译;第三,不做营销账号,分享他的思考和见闻;第四,只分享,不以“松浦”名义互动;第五,不放大陆己出版的松浦著作里的文字。具体我在微博上有提到过,大家也可以前去参看。


为松浦先生开了微博两周后,我也给他本人去了信。信里,我对擅自给他开了微博这件事诚恳地表达了歉意,也说明了我着意的动机和一些原则,并留下了微博链接。很意外,我收到了他的回复,讲到他刚从台北参加完马拉松回来,是次很愉快的体验。对于微博的事,他是这么说的:“开账号这件事,没有关系。我才是非常荣幸,谢谢你。请不用内疚。”


如今这个微博持续一年多了,有了2万多个实打实的读者,很开心也很感激。在分享的过程中,我没想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收获。为了更好地分享,我开始不断重读手边他的作品,也有意识地开始训练自己的翻译能力。


而最欣喜的,莫过于我意识到自己无意间创造了一个和我的读者(从编辑的角度来说,读松浦的人就是我的读者)直接交流的平台。做编辑,常常是躲在书背后,久了容易麻木。但通过这个微博,让我切实看到了读者们的样于,有种“你们原来在这里”的亲切感。而从转发、评论中,也让我看到了读者是怎么想的,这很有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