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惠安守孝风俗,祭祀做功德。

 el0 2016-01-22


闽南丧葬风俗有移厅、初丧、入殓、停柩、出山、入土、守孝、祭祀、拾骨。



入土

入土,也称下葬。“谢步”后,加快前进速度,灵柩要在太阳下山前入土。灵柩抵达墓地,墓穴事先挖好,棺木落圹时孝主要取墓土一撮,等回家后放入灵前炉内供插香之用,也是引灵风俗。入葬后,要以五牲或三牲祭拜墓旁的“后土”(土地公),并举行“点主”仪式,孝主身背木主(神主牌),向着太阳的方向跪下,由点主官(德高望重者或风水先生)用朱笔和墨笔,在木主上的“王”字上先点红点再复黑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自此,木主也成了有死者灵魂的神主牌,日后可长期奉祭。在“点主”之前还有“题主”之俗,“题主”亦称“求主”、“写木主”。即葬之日或之前,丧家请本族或有名望的人,为木主(神主牌)题主。一般是在木主正面写衔名、谥号,背面写其简历、生卒时间、子女和配偶的姓名,以及安葬的地址方位。木主正面的“主”字暂写为“王”字,待日后举行点主仪式时补上一点,也有在题主仪式上一并完成。一般都是先“题主”后“点主”。“点主”也有点在遗像上的。神主牌或遗像由孝男捧回家,称为“返主”。“返主”一般不走原路,在过桥拐弯时要招呼死者,请神灵跟着归家。丧家妇女要在户外路口哭迎木主。神主请回后,安放在正厅临时的灵桌上,供上祭品,点燃香烛,丧眷跪拜,称安灵仪式。至此“出山”、“入土”礼仪全部结束,接着宴请亲友。最后一道菜必是“红糟肉(猪肉红酒糟),参加葬礼的人都以吃“红糟肉”为吉利。

守孝

守孝,古称“居丧”,俗称“带孝”。有穿丧服的,也有身上佩戴“孝布”的。居丧戴孝时间长短不一,从几个月到3年,有做完七七四十九天脱孝的,也有到“百日”或“对年”后脱孝还有服孝3年,丧期满后才脱孝。

祭祀

对死者的祭祀从敬“脚尾饭”开始,在丧葬过程中的许多礼仪,都是对死者的祭祀。死后每7天的祭祀称为“做旬”,也叫“做七”。闽南多数做到“七”。一、三、五、七为大旬,二、四、六为小旬。头旬及七旬由子主祭,俗称“孝男旬”三旬由出嫁的女儿主祭,俗称“查某仔旬”五旬由已嫁孙女主祭,俗称“查某孙旬”其他旬只作一般祭祀。大旬比较隆重,尤其是“尾旬”,祭品丰盛。做“尾旬”时往往要烧“灵厝”,即将纸做的灵厝焚化,给死者的灵魂居住。闽南多数在“做旬”的三旬、五旬、七旬时“做功德”,一般放在五旬,也有放到百日、对年(周年)时才做。“做功德”即为死者歌功诵德,以表子孙思念感恩之情,祝愿死者能早日升天转世。“做功德”时间不等,有一天一夜,也有三天三夜,还有七天七夜。一般在丧家中堂布置功德场,挂起绿白两色的垂直对联,内容是对死者的吊唁。做功德常在“五七”结合做“道场”。做功德道场也要烧“灵厝”。“灵厝”请糊纸店专制,规模大的在广场搭起楼房庭院式的竹架纸糊灵厝,厅堂匾额高悬,死者纸像端坐其中,两旁仆役伺候,卧室内有各种家具摆件,厝外有路桥和车船马轿,有街市店铺,行人景物,最后付诸一炬。未到“对年”的正月初三,丧家要祭亡灵并为死者“烧新床”(用竹纸扎成的床),让死者在阴间睡新床。

拾骨

拾骨,又称“拾骸”,俗称“拾骨头”。“拾骨头”一般在死者葬后3年或5年、7年的清明节前后10天内,也有另择吉日吉时。届时,死者亲属请土工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用红丝线按人体骨骼的衔接贯穿,放入特制的腰鼓形陶瓮,谓之骸罐,俗称“夙金瓮”。也有将骸骨贮小棺中,谓之“金棺”,也称“骸棺”,再迁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



整理编辑:我在惠安我在南马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