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对新婚夫妇状告婚庆公司,认为举办的婚礼仪式有问题。香槟被倒进香槟塔后,按照司仪的指示,夫妻二人向来宾举杯致意,接着就把酒喝掉了,中间缺少了交臂而饮的环节。没有了交杯酒的婚礼不是一个完整的婚礼,于是小两口认为自己的身心受到了伤害,便起诉婚庆公司,要求他们进行赔偿。案件审理的结果是,法院判决这对新人获胜,要求婚庆公司返还策划主持费用200 元,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 元。 源自西周的合卺(jin)礼结婚要喝交杯酒,这种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不过那时叫”合卺“。卺是一种酒器,由匏(pao)制成。匏,葫芦的一种,味苦,不能食用,于是人们把它从中间一剖为二,变成两个盛水的容器,称为瓢。可以盛水,自然也能盛酒。因此在婚礼中,便用瓢来盛酒,同时给它起了个专有名词:卺。所以卺就是一种婚礼中专用于给新人盛酒的瓢,这种酒器后来也有了专门的称呼:合卺杯。 婚礼时,两瓢通过彩线连在一块,夫妻双方各执一瓢饮酒。礼成之后,将两瓢合起来,用彩线栓成一个完整的葫芦,二卺合为一,便是“合卺”称谓的由来。合卺礼之后,婚礼才算完成,由于合卺礼之重要,后人常用合卺来指代婚礼。其实按照周礼,合卺礼完成后,妇人仍旧不算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因为还有一项决定性的婚后之礼:庙见礼,在成婚礼结束后三个月进行,这期间夫妻不能行房事。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规定?很显然,为的是防止血脉的不纯。 合卺礼的意义有三:其一,合卺用的酒器是葫芦做的,这是生殖崇拜的一种表现。葫芦的特征是腹部圆形、中空,内部多籽,这刚好与十月怀胎的女子十分相似。因此用葫芦做酒器,寓意便是希望新人能多子多孙。其二,用于婚礼的葫芦是匏,为苦葫芦,盛在里面的酒,也就变成了苦味,夫妻二人同喝这苦酒,便是希望双方能够同甘苦。其三,合卺礼中的两个瓢是系在一块的,礼成之后还要把两个瓢组绑成一个完整的葫芦。这象征夫妻本是两个个体,通过婚姻,二人组建一个新家庭,连为一体。 合卺的酒器,刚开始是由葫芦一剖为二做成的,比较简朴,后来有了更为精美的双连杯。双连杯,顾名思义,就是由两个杯子复合而成,是联器的一种。它最初用途较广,两人结盟、结拜都可以,后来才演变成专用于婚礼的合卺杯。这种杯子,是双杯并列,底部联通的,酒在两个杯子里是流通的。 上图是出土的战国双连杯,用于合卺礼。使用时,一人手持凤鸟的尾巴,进行倾斜,夫妻二人须密切配合,共进共退方能喝到酒水。 合卺礼是何时变成交杯礼了呢?最迟不晚于北宋。交杯二字,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北宋学者王得臣的《尘史·风俗》,“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釆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可见宋朝时,民间已经较为流行交杯礼了。 宋代的交杯仪式是什么情景呢?首先用红绿彩色丝线将两个酒杯的杯足或盏底连系在一起, 并结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饮酒时,新郎新娘各持一杯,先各自喝下半杯,之后换杯,两人再接着喝完余下的酒。最后还要“ 掷杯于地, 验其俯仰’,“ 盏一仰一合, 俗谓大吉” , 后来干脆“ 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 取大吉利意” 。 宋徽宗曾颁布《政和五礼新仪》并为之做序,规定古婚礼所专用的合卺杯,以常用酒器代之,交杯酒的称呼于是光明正大。交杯酒成了通用名词,合卺的称呼便逐渐隐去。这种改变,当然不只是换个马甲那么简单。相比合卺礼,宋代的交杯礼有两大变化:其一,用普通的酒杯取代了合卺杯;其二,增加了换杯而饮的环节,之前都是独自饮酒。 有人说,交杯取代合卺,暗含妇女地位的下降。因为合卺礼中,酒器是双连杯,两杯大小相同,地位相等,要想喝到杯中酒,需要双方齐心协力,种种含义象征着夫妻双方地位平等。程朱理学的兴起,使得妇女地位大大下降,带有平等象征的合卺杯便有些不合时宜了,于是慢慢地被两个酒杯所替代。其实,宋代以后,交杯礼固然越来越盛行,但合卺礼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至少明清的皇室仍然保留着合卺古礼。 现如今的交杯礼跟以前相比,又有了一些变化。喝酒时,夫妻二人要双臂交叉,各自喝下杯中酒,一饮而尽。如果要求名副其实的话,这种礼仪应该称作交臂酒,它起初是古代帮派结拜时所用,如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