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山石传说大全

 彩虹船 2016-01-22

 寿山石传说一:女娲补天遗石寿山

   关于福州寿山石的生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当年女蜗补天路过寿山,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陶醉,于是乎翩然起舞,将五色彩石散落在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另一个传说是:远古一只凤凰神鸟的彩蛋液渗入寿山附近的地下,后来就变成了美丽的寿山石。

  寿山石传说二:陈长寿下棋遇神仙

   还有一个传说,十分传奇:寿山这地方起初不叫寿山,是叫别的什么名字。这附近曾住着一个年轻樵夫,名叫陈长寿。陈长寿自小喜欢下棋,且棋艺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见两位白发老者正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对弈。陈长寿就挑着担子来到一旁观战。两位老者见这位年轻人看得如此聚精会神,似乎颇通棋艺,就邀他对弈。陈长寿也不推迟,就坐下来与两位老者交上了手。虽然两位老者棋艺老道,不想却被这位年轻人连赢了几局。一位老者手捻长髯笑道:"真想不到凡间竟有这等好手,老夫佩服,佩服!"

  两位老者见长寿衣裳朴素,颇为清贫,心生怜悯,遂将所用棋子赠送给陈长寿,嘱咐他今后不必再上山砍柴了,以后肯定会有好日子过。说完一阵清风刮过,两位老者消失得无踪无影。陈长寿挑起担子带了两位老者送的棋子回家。走在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中的棋子散落了一地。说来奇怪,这些棋子落地就都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石头,大石头生出小石头,捡也捡不完。陈长寿回家将这事告诉了妻子。随即夫妻两人每天都上山捡石头。他们将捡到的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不想被抢购一空,换了不少银两,他们的日子就慢慢好起来了。此事不胫而走。没多久.附近的居民都知道了,大家也都上山去找石头,由于石头有利可途,寿山石农越来越多。因为此宝石与陈长寿有关。所以人们就将这座产宝石的山叫"寿山",把棋子变成的宝石叫"寿山石"

  寿山石传说三:凤凰彩卵留人间

   相传,在天帝御前凤凰女神奉旨出巡到福州北峰郊区寿山,在寿山秀丽景色的吸引下,途中降下云端,在寿山的幽林山野中憩息片刻,喝了金山顶的天泉水,又食了猴潭的灵芝果,在寿山溪的清泉沐浴戏水,嗣后,更枕着高山的山峰酣然而睡。当她一觉醒来的时候,百鸟正朝她歌唱,此时山花也为她怒放,而自己身上的羽毛也变得更鲜艳,更加溢彩流露,体态愈加雍容华贵,令她对寿山生起来了思恋之情。离别之际,依依不舍,离愁无限,她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这秀丽无比的山间阔地繁衍生息,后来凤凰女神留下彩卵变成了晶莹璀璨、五颜六色的寿山石。

  寿山石传说四:蜂蜜化石

     传说清康熙时,寿山石农,犁田世世兼养蜂,采花酿蜜自何代,金浆玉髓相交融,深埋土内久成骨。亦如琥珀结自千年松,即是瑰丽的寿山石里由蜜蜂躯身和蜂蜜长年深埋地下而化成的。

  寿山石传说五:高僧求石

   传说在南宋时有一位高僧(有的说是皇帝),在寿山山岗上设“台”奠天、念经,十分诚恳,精诚所至,连续几天几夜,长久不眠,感动上帝,即天降彩石、天花落地,化作五彩石子,这就是寿山石,故传说寿山石是上天赐于人间的瑰宝。

  寿山石传说六:乾隆一梦

   相传乾隆皇帝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受到玉皇大帝的召见,玉皇大帝赐给他一块黄色的石头,还赐给他“福寿田”三个大字。乾隆醒后觉得这是一个“瑞兆”,但是对梦境中的情况,又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他召集大臣给自己“圆梦”。一位闽籍大臣听后连忙脆倒禀告:玉皇大帝赐给皇上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因为这正合玉皇大帝赐书的“福寿田”三字。乾隆皇帝听后极为高兴,认为这确实是老天爷对自己的恩赐,从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礼中,都要在供案的中央供上一块田黄以祈求上苍赐于自己多福高寿、王土广袤。

  寿山石传说七:田黄治病

   相传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衰鸿遍野,民不聊生,在安徽风阳有个穷小子朱元璋,为了躲避灾荒逃到了福州寿山。他饥寒交迫,又偏偏碰到大雨,走投无路后躲进了一个寿山石农采掘寿山石的山洞。这场雨一连下了几天,他也就在山洞里睡了几天,幸好没有饿死,否则就没有后来的明太祖了。等到雨止天晴,朱元璋一骨碌爬了起来,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原先满身的疥疮,突然不治而愈。原来他睡在田黄石的石粉上面,是田黄石治好了他的病。到后来,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还专门派太监来开采田黄石。

  在清代帝王的眼里,田黄的地位超过一切的珍宝。而民间相传,田黄石可以驱灾避邪,益寿延年,所有这些都为田黄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此,自清乾隆以来,田黄石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至宝,也正因为如此,寿山村的水田自清代以来已被翻掘了无数次,如今的田黄几近绝产,在民国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而今一块极普通的田黄也要数万元人民币,其价格早已超过“一两田黄十两金”,而精品田黄更是价格惊人。

  寿山石传说八:朱元璋夜宿芙蓉洞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元朝末年,福州北峰山区的寿山村有个“广应寺”,颇有名声。一日“广应寺”外来了一个行脚僧,不但衲衣褴褛,而且一头长满了疥疮,奇丑无比。小和尚见了觉得很讨厌,便说“师父,你还是到其他地方去吧!这个山野小寺容不得大驾光临。”行脚僧自惭形秽,说声“阿弥陀佛”,只好踽踽而去。

  话说广应寺方丈听外间有人说话,便对小和尚问道:“适才与谁人说话?”小和尚说:“有个臭头行者求宿,小僧自差遣他去了。”方丈大惊,不迭声地说:“不好不好,来人为开国天子,如何能如此造次?”遂带一班僧人到外面寻觅,却不见有半个影子。

  原来这个“臭头和尚”便是以后当了“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朱元璋为安徽省人,家道贫寒,自幼出家,但耐不得寂寞,流落街头乞饭为生。他从安徽到了江西,又从江西到了福建。福建气候热、湿气重,朱元璋不幸全身长满了疥疮,人们都叫他为“臭头和尚”。只要“臭头和尚”来了,人见人怕,都远远地跑开,更不要说有谁能请他吃一顿饭。因此,他是有一顿没一顿地过日子。这时候的朱元璋心里想:自己当过和尚,便是与佛有缘,还是以“行脚僧”的身份,尽找禅院,混混日子。因此他到了“广应寺”,谁知还是讨了一个没趣。现在他身单影只,饥肠辘辘,天又将黑了,不知到什么地方去栖身才好。正想着,忽然一阵风起,大雨倾盆而至,朱元璋慌不择路,见身边有一块大岩石,岩石的底下是一个洞口。便进了洞躲雨。谁知这雨一下,就没有个歇的时候。这个晚上只好在这个石洞里睡了。说也奇怪,洞子外面雨声如涛,洞子里面的朱元璋却睡得香香甜甜,第二天一早雨止了,一抹晨阳从洞口射来。朱元璋打了一个呵欠,伸一伸懒腰,觉得挺舒服。摸摸头,奇怪,连疥疮的痕迹都没有了。他想,莫不是佛祖的保佑?今日必再到广应寺谢恩才好。

  此时此刻,广应寺的方丈还在率众寻人,想不到朱元璋却不请自来了,忙接入方丈室里敬茶谈话。朱元璋问:“贫僧自入福建长满疥疮,奇痒无比,正无药可医,想不到到了贵地,一夜之间都好了,必是贵寺祖佛庇佑。”方丈忙不迭声地念着“阿弥陀佛”。知道这个朱元璋便是日后的“天子”。但天机不可泄漏,不好明说,只是询问昨夜情况。朱元璋一一回了,方丈拍手大笑:“是了,你住的那个石洞,叫芙蓉石洞,洞里有种石,乡人称'寿山石,可以医百病。”朱元璋连声说:“不错,不错,记得昨天晚上贫僧抱了一块石头当枕头,必是这石头的造化之功。”当下,方丈请朱元璋一起回芙蓉洞,找到那一块的石头,果然是一块温润剔透的寿山石。朱元璋大喜,抱了那一块石放在行囊里。据说以后朱元璋当了皇帝,还舍不得扔掉这块石头。后人称之谓“皇帝石”。

  寿山石传说九:善伯篇

   根据传说,一个名字叫""的人终日游手好闲,因在寿山村内偷盗,被村民赶走。离开家乡的善,在外面吃了不少苦,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他决心重新做人。回到家乡,他不好意思再住在村中,就在山上寻找矿脉采石。终于有一天,他在一个洞中发现了好石头。他的辛勤劳作换来了村民们的好感,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善伯"。后来,矿洞发生坍塌,善伯被埋,再也没有出来。为了纪念他,人们将采自这个矿洞的石头命名为善伯洞石。善伯洞石属于山坑石,肌理莹润,色彩丰富,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石头的纹理和颜色,是寿山石中石性最稳定的品种之一。

  寿山石传说十:寿山琪源洞石

   寿山上有个矿洞叫琪源洞,该洞也是因人得名,因为这个矿洞是一个叫黄源的人发现的。关于20世纪30年代琪源洞的发现,寿山流传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当黄琪源发现这个矿脉并向洞口望去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把锄头和一个土箕,找到矿脉的狂喜立刻被冲淡了。原来,这个矿洞已经被同村的自己老东家朱森开采在先,只是朱森还没有找到好的寿山石矿脉。黄琪源发现矿脉后很想自己一个人开采,于是就拿着好酒找到老东家朱森。黄琪源向朱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允诺盈利后两人共同分成。经过黄琪源的好酒好菜和好话多管齐下,朱森答应了对方的要求。此后,黄琪源开始了矿脉的开采。顺着前面发现的矿脉不断深人,他终于挖到了上好的寿山石,并被大家称为琪源洞石。该石属于山坑石,是杜陵坑石中的一种,硬度大,基本在3度左右。是继善伯洞石之外又一个质地稳定的寿山石石种。山于色彩格外明亮艳丽,琪源洞石很快便名声鹊起,黄琪源本人也因此买房置地发了家。

  黄琪源一夜暴富引起了本村另一个黄姓人士的嫉妒。一天夜里,他找到琪源洞原主人朱森的家中告诉朱森,这个矿洞原本属于你自己,这里的石头也应该属于你一个人,而现在却要你和黄琪源洞两个人共有,这对你简直太不公平了。一席话,使原本就心有不甘的朱森更加愤慈,于是朱森决定到官府控告黄琪源,重新要回琪源洞的开采权。也许,黄琪源和朱森都没有想到,这一场诉讼竟耗费了他们两家八年的光阴。黄琪源在打官司期间,还遭到土匪的绑架。为了求得家人的安全,黄琪源不得不把儿子寄养在别人家。官司结束后不久,身心疲惫的黄琪源流然去世,他的后人也从此搬家离去。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最?没有胜诉方,却消耗了彼此的大量家产,琪源洞后来也再没有精美的石头出现,矿洞也随之被废弃。

  寿山石传说十一:广应寺和寺坪石

   唐代光启三年(887),福州寿山村就建有一座禅院,称“寿山广应院”,俗称“广应寺”。到了元朝末年,广应寺里来了一个有德高僧,称“石头和尚”。石头和尚能知过去,预测未来,屡有灵验。有一次朱元璋游至寿山,住在“芙蓉洞”里,一夜功夫,头上的疮痞都脱了壳,因此知道“芙蓉洞”里有一种石头能医百病,便天天率领众和尚到芙蓉洞去凿石头。凿了的石头都搬到广应寺里来,制成了粉末普济众生。于是被人称为“石头和尚”。但不久“芙蓉洞”里的“寿山石”被凿取殆尽。和尚心里想,既然“芙蓉洞”里有“寿山石”,那附近的地方也不会没有?便跋山涉水,到处去找“寿山石”。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寿山石”愈找就愈多了,不但大崖石洞里有,连山溪水田里也有。和尚说:“脍不厌细,石不嫌多”,天天都派了人到四处去找“寿山石”,搬回到“广应寺”里来,没半年时间,竟堆得“广应寺”里到处都是石头。

  可是乐极生悲。不久朱元璋起兵造反。元怀安县伊李仁侦知朱元璋曾在寿山广应寺匿迹多时,便派兵围捕“石头和尚”。和尚知道大劫来了,忙率众逃到其他地方去。李仁大怒,喝道:“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把广应寺烧了。”一时烈火熊熊,把一座好端端的广应寺烧成一片灰烬。可怜“石头和尚”们千辛万苦找来的“寿山石”也被烧得面目全非,抛散在四处的坑坑洼洼里。

  但寿山的石头毕竟不是一般的石头,待这一场的大火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风吹日晒,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雨洗水冲,很快又恢复了他的“灵性”,潜居在广应寺废址地下,默默地在“修真养性”呢!

  时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月,又有了许多人到寿山来找“寿山石”,不过他们不像“石头和尚”一般找“寿山石”当药用,而是用“寿山石”当雕刻的材料。据说这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以后时断时续,明代却盛行一时。有人意外地在“广应寺”废址发现埋有许多质量十分好的“寿山石”。于是大家一涌而来,都到“广应寺”寻宝。据说“广应寺”的“寿山石”经过一场大火的煅烧,又经过地下的蕴润,质地更纯,成为一种十分珍贵和独特的“寿山石”品种,称“寺坪石”。

  寿山石传说十二:曹学佺买柴得“田黄”

   明朝末年,福州洪塘乡有个曹学佺,字能始,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尚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曹学佺因得罪蜀王被罢职回乡,建石仓园,搜罗奇石,叠成假山。一日他闲步到洪塘街,见一个北岭樵夫,扁担的一头挑着一捆柴禾,一头用绳子绑着一块石头。学佺问:“这石头做什么用?”樵夫说:“压担子。”原来那捆柴禾不好再分为两半,所以扁担的另一头只好用一块石来压担子,挑起来轻松。曹学佺对石头本来就有很深的感情,见这块压担子的石头有些奇特,便商量着说:“你开个价,这头的柴禾我买了,另一头的石头我也买下。”樵夫见没用的石头也能值钱卖人,无限欢喜,便都卖给了曹学佺。曹学佺更是欣喜非常,又多付了一些零头钱。

  曹学佺买石头原是用来叠假山的,可是用手一摸,温润生津,忙用水洗个干净,又见剔透玲珑,特别是黄卡卡的像黄金一般,便爱不释手了。

  曹学佺是个大学问家,便知道是块寿山宝石。当时寿山石已经风行全国,只是品种还不十分多,想问一问?他又到洪塘街,找到了樵夫。樵夫以为买主反悔,拼命地逃跑。曹学佺也死命地追。一个跑,一个追,追了许久时间,曹学佺气喘吁吁大喊:“老板,老板,我问一问,这石块是什么石头?”樵夫才放了心,停了脚步说:“我是寿山人,不知是什么石头,随便从田里捡了一块压担子而已。你若不要,把钱退还给你就是。”曹学佺大喜:果然是块寿山石,连口说:“我要,我要,只是给你的钱太少了。”说罢又送樵夫一把银子。因为是从田里捡到的,又黄得可爱,曹学佺就把石头称为“田黄石”。自此在寿山石系列中,多了一个“田黄石”的珍贵品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