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任官员自导千人送别,挣的不仅是面子

 生活情趣678 2016-01-22

古时候有一种风俗,一任地方官离任的时候,如果这人是个清官或者好官,地方上的绅董、百姓为了表达挽留之情,总是喜欢送上一种叫万民伞的东西。伞上缀着花花绿绿的布条或是绸条,写着各位送伞人的名字,送的伞越多或者伞上的布条绸条越多,说明这个官的受欢迎程度越高。为何叫万民伞?大约是因为做这伞的花费来自广大人民群众。为何送伞?大约是喻示着护佑百姓的意思。

万民伞这东西,现在少见,但却并没有断根儿,而是换了形式,例如见诸报端、网上的“千人送别”或是“万人送别”。这戏码儿,往往上演于市县一级官员离任之时,例如2014年被查处的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蓝军(下图),在他2011年离任松原市委书记的时候就上演过这一出儿。这件事情近日被内陆媒体再度提起,而且质疑当年的那场“千人送别”是他自己导演的。

离任官员自导千人送别,挣的不仅是面子 - 林海东 - 林海东的博客

我一直对大多数的万民伞或各类变种的万民伞持怀疑态度,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例如“群众自发”的动力问题,例如书记市长们离开的具体时间是怎么传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耳朵里的。类似的戏码儿看多了,这些问题也就差不多有了答案,大约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曰“有意泄露消息”,二曰“有关人员组织”。当然,这里面不排除真正的“群众自发”,但这个“自发”可能首先也要有一个“事先得到消息”的大前提。你偷偷出村,就是“自发”也来不及啊。

古时候的万民伞暂且不论,毕竟皇权时代玩儿的是“人治”,为官一方,当的都是“老父母”,再怎么说“民为重”,老百姓也不过是儿女辈,所以,大老爷离任送万民伞,一来是替大老爷扬名贴金,二来也是儿女“应当应分”的孝敬。逢年过节还得给爹妈磕头上礼呢,遑论大老爷离任?

按理说,现在的官儿,正经八百的名字叫“公务员”,是公仆,是人民的儿女,要拿老百姓当主人或者爹娘伺候的。干好了,是官儿的本分;干不好,是官儿的失职。失职当然要追责,但本分之事却是轮不到歌功颂德的,因为你本来干的就是那个活儿,除非你干的比你的本分要多要好。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在现实中只是一个“按理说”。我对“政绩”这事儿,也颇有些不解。政绩者,原本也是本分之事,在其位谋其政,屁股坐在书记市长的椅子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应当应分的,当正常的工作、职务行为都变成了“政绩”,总让人感到有点儿丈二。

干了应该干的工作、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临了儿还要搞什么千人或万人送别,我不知道是老百姓实在太糊涂还是当官儿的太要面子。当然,如果千万人送别真的是出于老百姓的“自发”,这事儿倒无可厚非,毕竟老百姓有自己的一套算盘,挽留“好官儿”可能是怕后任官员不如他,谁不想有个好书记好市长呢?但这里面也透露出一层比较让人难堪的信息,那就是官民之间的信任问题。

千人送别也好,万人送别也罢,如果是“群众自发”,其实都不可怕。但问题是,每一次千万人送别都说是“群众自发”,可明明都能显露出“组织”的痕迹。例如蓝军此番因违纪被查之后,网上就曝出当年他离任时的“千人送别”队伍中有手拉各种横幅、黑西装白衬衫整齐划一的干部“群众”,让人不免齿冷。说这样的送别是“群众自发”,也是耳光响亮,终成笑谈。

真相是什么?谁送谁知道。清人小说《糊涂世界》里有云:“要晓得地方官这些万民伞、德政牌,并不是百姓送的,百姓一样出钱,却亦不能不出钱,出钱之后,绅士来还官的情。”这揭的虽然是大清朝地方官的底,但也一语道破了现时这些千人万人“送别”的实情,毕竟某些官员是需要这种送别的,为的不仅仅是面子,至于究竟为的是什么,懂一点官场文化的人应该懂的。

离任官员自导千人送别,挣的不仅是面子 - 林海东 - 林海东的博客离任官员自导千人送别,挣的不仅是面子 - 林海东 - 林海东的博客

【图为2011年蓝军离任松原市委书记时的送别场面,图片来自相关新闻网页截图。上图是服装整齐划一、横幅统一的“千人送别”队伍一角,下图是现场围观“千人送别”的群众。对比一下看,也蛮有些意思。】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