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博物馆中有把万民伞,游客们看到上面的墨痕,竟都会心地笑了

 历史解密坊 2020-12-10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伞的来历有趣,用途广泛,古人还把它制作成美德的象征——万民伞。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便有一把万民伞,可是游客们看到上面的一处“墨痕”,竟然都会心一笑。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伞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传说,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同伴一起出游,却遇上大雨。许多人躲在亭子里避雨,鲁班看到尖顶的亭子,感到可惜——亭子不可以被拿走,行驶在旅途上的人遇到大雨怎么办?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几个头上顶着荷叶的儿童嬉笑跑过,忽然有了灵感。鲁班赶紧回家,劈了一段竹子,折成一个架子,紧接着,又用一片圆形的羊皮围在架子上。如此这般,历史上第一把伞便出现了。

伞在古代被人们称为“簦”。伞的材料不断变化,骨架变得更加灵活,可以伸缩、收拢。伞面防水的材料还出现许多替代物,比如古香古色的油纸伞,绸布伞还有现代的尼龙和塑料伞等等。

不过“伞”在古人心中,也分为许多等级。比如最高级的黄盖伞,便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才可以用的。还有一种“万民伞”,被人们赋予的意义更加深刻。

万民伞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封建社会的时候,地方官的质量参差不齐,但也有许多为民着想的父母官。最开始,有一些地方官在官位上做得非常好,很得民心,在他升迁或者调走之后,绅民为了表达心中的感谢和不舍,在伞上缀着许多小绸条,上面写下赠送人的姓名,“万民伞”便被制造出来,成了赞颂美德的代表产物。

杭州博物馆便陈列着一把“万民伞”。丝织绣万民伞周长4.4米,高度0.72米,是正常雨伞的大小。为了增加装饰,最下面还有一圈绿色丝编的流苏,看起来文雅漂亮。更让人惊讶的是,丝绸上对称的四个方位,分别用金丝,绣着四条正面团龙,龙的四个空处,用金丝绣着上百位老百姓的名字,里层用墨笔写着“光绪十四年仲秋月谷旦”。

可惜因为时间过久,大红色的丝绸,已经变成浅红色了。更让人觉得诧异的是,万民伞所送的官员名称,已经用墨汁涂成了一团,根本看不清这位“父母官”的名字了。

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最重要的官员名字被墨汁涂掉了?了解完清朝的历史,便会找到答案。原来随着万民伞的名气越来越大,到了清朝的时候,“万民伞”成为了一种陋习。

因为“万民伞”有一种父母官替百姓遮风挡雨的寓意,一些当官的人,如果收到了百姓诚心诚意送来的万民伞,就说明他做的事情很得民心,也会受到上级的夸赞。但是一位官员有了,其他官员没有,显得其他人很不得民心,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为此,这些人想方设法弄来万民伞,久而久之,弄虚作假就演变成一种攀比的风气了。

《糊涂世界》这样介绍晚清万民伞的制作流程:“在任时第一要联络绅士,要晓得地方官这些万民伞,德政牌,并不是百姓送的,百姓一样出钱,却亦不能不出钱,出钱之后,绅士来还官的情。”

显而言之,被墨汁涂掉名字的官员并不见得是一个好官。也许是因为官员本人感觉心虚,害怕自己的丑行泄露,所以才偷偷涂掉了自己的名字。也许是因为后人觉得这个官吏,实在无法当万民伞的褒奖,这才涂掉了万民伞上官吏的名字。不管是什么原因,了解完那段历史的游客,看到被墨汁掩盖的名字时,都会会心一笑。

杭州博物馆的这件万民伞,不仅仅证实了历史上万民伞的存在,而且还反映了晚清时期“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代表性现象。它也算是给后人一个警告和教训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