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真意切的古代交际诗

 冰海明月 2016-01-22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人际交往,其中虽不乏“礼尚往来”的表面应酬,但更多的是情感真挚的交流,我们也因此可以在古代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听到许多极富人情味的吟唱。这些交际诗从结交、赠寄、送别、怀念、逢聚、哀悼等不同角度体现了我们民族重交往、重友谊、重品味、重人格的传统美德。就让我们循从上述角度细细欣赏、玩味这些情真意切的古代交际诗吧。

  (二)寄赠

  寄赠诗是离别后写给亲友的诗歌。我国古代寄赠诗题目中往往有“寄”“赠”“忆”等字样,往往和送别诗相对应。寄赠诗的情感一般是寄托别后对亲友故乡的记挂和思念,对高朋贵友的敬仰和钦慕,对亲朋戚友的鼓励和劝诫,对友人遭贬的同情和宽慰,对忧愁苦闷的悲叹和倾诉,对曾经美好时光的回味和追忆等。

  对亲友故乡的记挂和思念。离愁别绪,人之常情。古代文人离别亲友故乡后,往往会禁不住写出一些记挂、思念的寄赠诗来。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有一首题为《月夜忆舍弟》的寄赠诗,表达了对其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深深思念之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的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接着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更难逆料。

  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表现的思乡之情则令人不忍卒读: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诗前两句用比喻来描述思乡的感受。在诗人眼里,海边的尖山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在一点一点割着诗人愁苦的心肠。特别是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感交集,愁肠欲断。是什么使诗人如此柔肠百结、肝肠寸断呢?下面两句通过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道出了原委:“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两句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割成千万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万份的话,当随风飘落在山峰上的时候仍然注视着一个地方——故乡。这就把诗人埋藏在心底的被贬远离家乡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了出来。

  对亲朋戚友的鼓励和劝诫。我国古人喜欢以写诗寄赠的形式表达对亲朋戚友的鼓励、告诫,助其成长,鼓其志气,排其忧愁,促其从善。曹操之子、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植《赠白马王彪(其五)》对曹彪的鼓励跃然纸上: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白马王彪是曹植异母兄弟,同受曹丕迫害。曹彪去朝见曹丕,曹植写这组诗相送。这一首主要是对曹彪予以鼓励劝慰。希望曹彪有远大的志向,不要惦念故家,不要沉湎于儿女之情。诗人豪迈地劝导:大丈夫志在四方,虽隔万里也如近邻一样。只要彼此间感情牢固,分隔虽远,情爱也就一天一天更深。不必要老是守在一起,也不必要因分离忧伤成疾。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临到分别,诗人也抑制不住伤悲。这首诗写得意气昂扬,感情真挚,是赠诗中的名作。“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是历代传诵的名句,常为后人沿用。

  东汉诗人刘桢的劝勉诗《赠从弟》,亦值一阅: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这首诗主要是勉励其从弟要像松树那样经得起严寒风险坚持自己高洁的品格,不要因环境的压力而改变节操。全诗均用比喻,含蓄生动。

  对高朋贵友的敬仰和钦慕。我国古代有识之士爱交君子,不结小人。刘禹锡在《陋室铭》里就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子,意思是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既然是君子,是贵人,是大学者,那么结交者往往就会对这些高朋贵友产生敬佩钦慕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有时就会以寄赠诗的形式予以表达。

  李白有一首题为《赠孟浩然》的五言律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该诗大意是: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该诗是李白寓居湖北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全诗着力描写孟浩然风流儒雅、不慕名利、寄情山水、自感淡泊的清高品格,表现诗人对孟浩然的无限崇敬的深情。情调豪放开朗,舒卷自如,古朴自然。

  再看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挚友元八的赠诗《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何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诗的大意是: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从字行间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挚友元八的渴慕和尊敬之情。把元八视为自己志趣相同的亲友,恳切地要求与其为邻,希望长期友好相居,不但自己和元八可终身时常相见,而且子孙后代也永远和睦相处。全诗感情诚挚深厚,意境含蓄隽永,“何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唐朝诗人杨敬之流传的诗仅两首,但一首题为《赠项斯》的寄赠诗却千古传诵从而使他也留名千古:

  几度观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首诗之所以让人动情,主要在于诗中表现了诚挚的奖掖后进揄扬人善的高尚情操。诗人不但赞扬项斯的诗好,还赞扬项斯的品德美好。不但内心里赞赏还发展到行为上到处为项斯作宣传。诗人扬人之善的虚怀若谷的古道热肠十分感人,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赠友诗的上品。

  对友人遭贬的同情和劝慰。在我国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员降职并调到边远地区做官,谓之贬谪。贬谪是常有之事,且被贬谪者往往是才高八斗孤高气傲之文人骚客。被贬者遭受极大打击,作为好友寄诗予以劝慰,正是真正友谊的表现,于是我国封建社会也就产生了大量此类主题的诗歌。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李白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职到龙标后表达自己同情和关切的诗。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唐代诗人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同样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真挚深切的劝慰之情: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是诗人得知白居易因上书请求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赠白居易的诗。诗人闻知好友遭贬后极为震惊和痛苦。他把当时震惊的情景予以真切的描绘,通过情景交融的表现,以哀景抒哀情,渲染了震惊、愤懑、悲痛的心情。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是的,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韩愈被贬潮州刺史后诗人贾岛亦写了一首表达劝慰之情的赠诗《寄韩潮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 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贾岛初为僧好苦吟,由于著名的“推敲”故事的传说,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赏识并结成深挚友谊。此诗表达了诗人对韩愈的深情眷恋和诚挚的关切。诗人的心与韩愈一同随兰舟流向天南潮水头,诗人愿同韩愈一起分担风险,肝胆相照,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一样扫尽人间瘴气,迎来美好的月夜,深信友人无故遭贬的冤屈将大白于天下。全诗写得深情绵渺,是赠友诗中的名作。

  对忧愁苦闷的悲叹和倾诉。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是此类诗歌的代表作。诗云: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大意为: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诗人忧愁、苦闷、惆怅、茫然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

  对曾经美好时光的回味和追忆。友人相聚,往往是愉悦幸福的。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之后,除有离愁别绪外,自然也有对曾经美好时光的独自回味。唐代诗人罗隐的《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充分表达了这方面的主题和意境: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人游锦江时结识了蔡氏兄弟,他们在一起欢游了锦江,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回忆。诗人满怀深情地追忆了那两次美好的多情的昔游。一次是在春天东风吹拂芳草遍地的时节,一次是在秋日天高日爽白云舒卷的时节,他们沉醉于美好的大自然中,流连忘返。想起那些时日,诗人充满了激情,不由得深深怀念两位友人。全诗借物写人,通过写锦江山水的美好多情去写蔡氏兄弟的友好多情,感情真挚,形象新颖,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寄友诗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