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燕岗:BLOCK HF疗法和CRT新技术的发展

 曹娥江 2016-01-22

引言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心衰的恶劣预后以及其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已成为临床医师治疗难题。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脏移植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等。CRT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1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此,我刊特别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宿燕岗教授,请他分享BLOCK HF疗法和CRT新技术的发展。



宿燕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心内科及心脏植入性器械的植入临床工作。现为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力衰竭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起搏工作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HRS和EHRA会员。担任《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和《心电与循环杂志》等多篇杂志编委。主编起搏相关专著4部,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包括国家、国家教委、卫生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和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多项。



《门诊》

最新2013 ESC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增加了一条新的Ⅱa适应证:心功能减退并预期有高起搏百分比的患者应该直接植入CRT,证据等级B。请您介绍下这个更新的背景是什么、具有怎样的临床实践意义?


宿燕岗教授

心内科临床医师都认知到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弊端,但不是所有的患者在右室心尖部起搏后都会出现心衰和房颤发生,而哪些患者易被起搏导致心衰发展并不明确。BLOCK HF临床就是特针对起搏依赖且心功能受损患者人群的研究,目的在于观察这类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获益。该研究入选691例房室传导阻滞并且EF≤50%的轻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双心室起搏及右心室起搏组,平均随访36个月。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纯右室起搏,双心室起搏可以减少27%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衰急诊的复合终点,降低30%的首次心衰入院率,显著改善左室重构。值得一提的是,BLOCK HF临床是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由于器械的研究很难做到双盲,因此其科学性、严谨性以及结果的高可信度推动了CRT适应证的发展。最新的2013欧洲ESC心脏再同步治疗指南因为该研究结果而新增了一条Ⅱa适应证即心功能减退并预期有高起搏百分比的患者应该直接植入CRT,证据等级B。这项研究的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针对这类患者在解决心率缓慢的同时,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减缓了心衰发生、发展的进程,给这类患者带来实际的临床获益。



《门诊》

在贵中心大约会有多少这样的患者,获益的情况如何?您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什么?


宿燕岗教授

在我们中心这类患者大约为20%。目前,依据最新的临床指南,针对这类患者直接推荐植入CRT,避免给患者解决一个疾病(房室传导阻滞)的同时,带来患者另一个疾病(心力衰竭)的加重。虽然CRT的植入存在较高的技术要求,但通过医师技术培训和器械技术进步,使得手术更加简化并提高植入成功率。可以预见的是CRT在这类适应证患者中将更多的取代传统起搏治疗。



《门诊》

我们知道您去年被任命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衰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看到您每年花了很多时间帮助其他年轻医师开展CRT技术,包括在自己中心建立了CRT培训班,牵头在上海市成立CRT-CLUB。您觉得您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在哪?有什么感想?如何能快速帮助到更多的中心了解这个疗法,让更多的术者学习CRT植入技术?


宿燕岗教授

国内植入CRT的数量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CRT在国内开展得相对比较缓慢。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年植入CRT约2000多台,这相对于我国有500多万的心力衰竭患者而言远远不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CRT植入比例低的原因很多,包括很多医师不了解CRT治疗心衰的疗法、CRT植入技术较复杂(除了需要熟练的掌握普通起搏器的植入技术外,还需要电生理和冠脉介入方面的手术技巧)、术后随访和管理较繁琐以及植入医师担心术后疗效问题等。因此,我们配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来组织CRT植入技术培训,目的是为了帮助年轻的临床医师来认识了解这个疗法、学习掌握CRT的手术步骤、技巧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信心。在这其中,我们中心比较特色的动物模型操作联合手术观摩培训课程,可以让年轻医师从只“观看”到“动手”,联合手和眼来学习CRT手术操作,更加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我们中心植入CRT的数量和技术发展已在全国名列前茅。作为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我觉得我有义务在国内为推广CRT疗法做出自己的努力。在上海地区成立CRT-CLUB的宗旨就是提供多家医院的医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该平台会针对通过联合手术观摩来探讨基于实际患者个体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包括适应证选择、手术技巧、术后程控优化等相关具体实践问题。这样长期、定期活动的开展就可以逐渐提高临床使用经验,使该疗法和新技术更好的开展起来,服务更多的心衰患者。



《门诊》

据您所说,现在CRT新技术发展很快。通过技术的进步,新工具的推出,逐渐在把复杂操作的手术的成功率提高,尤其是CRT左室四极导线技术。贵中心应用左室四极的经验是什么?您觉得怎样通过这样的新技术来辅助推动这个疗法的临床应用?


宿燕岗教授

CRT手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左室导线的植入是关键。随着技术不断的创新,左室电极导线也从单极、双极一直到目前临床上开始使用的四极导线。左室四级导线的应用带来了诸多益处,除了术中可以减少X线曝光、避免膈神经刺激(PNS)、便于寻找低起搏阈值位点和固定可靠的优势外;术后还可无创解决PNS及高起搏阈值、降低脱位率、提高血流动力学疗效及降低死亡率。另外,四极电极导线还可以配合特殊的脉冲发生器在每个起搏周期内对左室分别发送两个起搏脉冲,并通过起搏顺序和起搏间参数为临床提供多种起搏配置程控选择。根据心衰患者的个体疾病情况来定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恰恰也是符合现在我们国家在倡导的“精准医疗”的发展方向。


新技术的开展,需要积极的推广和普及。随着左室四极导线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相信将来这可能是CRT疗法的标配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 END ·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微信号:ClinicM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