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苑藏珍】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清傅山《书王维诗》

 海明山水 2016-01-22
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
清傅山《书王维诗》

编者按:
程十发先生“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鸟画方面独树一帜。而他的书法艺术亦造诣非凡,取法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又擅以笔墨线条入书,开创了自己独特的书风。今天“程十发捐赠藏画”栏目特别介绍一件程十发先生旧藏的书法,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程先生也钟爱有加的傅山有着何样的面貌吧——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字公之它。山西阳曲人。明亡,傅氏值三十五岁,作为遗民,他是旧政权的忠诚战士,始终有着强烈的对抗意识和实际活动。在其晚年清王朝变高压政策为怀柔政策,他乃初衷不改。七十三岁时,授以“博学宏词”不就,硬是招往京城,见了皇帝老子竟敢不跪拜,这就是傅山。

傅山的故事曾被山西地方剧种——晋剧改编为经典演出曲目,将其高格的民族气节永传后世

傅山多才识,是思想家、医学家、学者、画家及书法家。在书法上,他早年认真地学习过晋唐人的楷法和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行书受到过王铎的影响。后又浸淫于颜真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风。

此《书王维诗》行书轴,点划圆健而结字拗倔,行气洒脱而章法天成。傅山在书学上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主张。巧、媚、轻滑、安排,抑或是对先辈师法赵孟頫、董其昌、王铎负面影响的批评,特别是对赵、王两位列入“贰臣传”的人格书艺的否定。拙、丑、支离、真率,既是傅山树起的新标尺、新追求,也是对自我人格、书格的严格规范。

傅山的后半生都始终这样地实践着自律的艺术主张。细读《书王维诗》轴,拙丑虽不易察,而自由飞动、纵逸跌宕的支离、真率之趣是洋溢于字里行间的。
这件作品书写于七十六岁,是其最晚年的作品。到了这等的年纪,又有一等的胸次,加之一等的功力,信笔挥洒,当是会获得忘巧忘拙、忘媚忘丑的至高境界的。
本文摘自于《新民晚报》文博专栏“古玩宝斋”第100期

本文作者:韩天衡,生于1940年,号豆庐生。江苏苏州人。斋名百乐斋。现任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