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王安石变法”

 昵称30339933 2016-01-23

公元1066(治平三年),赵顼(xū)被父亲——宋英宗赵曙立为皇太子。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125日,宋英宗体弱多病,只活了35岁就“驾崩”了。当年赵顼登基,改元熙宁,是为宋神宗,时年恰好20岁。正是在20岁的宋神宗励精图治之下,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年轻的宋神宗赵顼对当时落后疲弱的政治局面(官僚机构臃肿)和庞大的军事开支(每年赠送辽和西夏巨额岁币),极为不满,故而登基伊始,才几个月就重用王安石(江西临川人,22岁即中进士),让46岁的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又不过几个月,马上任命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宋熙宁三年(1070年),49岁的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宋神宗目的是要倚仗王安石的才干,命令王安石推行变法,希图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神宗此举,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有趣的是,在这一点上,20岁的宋神宗作为53岁“驾崩”的宋仁宗赵祯的堂孙,敢于推翻宋仁宗的陈见实属不易。因为宋仁宗在世时,对不修边幅,性格执拗,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印象不好,认为王安石属于奸诈之徒,很不喜欢他。

而王安石也算不辱年轻皇帝赵顼的信任,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开放精神力推改革。在王安石变法的第四年——宋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派大将王韶(江西老乡)领兵出征西夏,一举收复熙河地区(今甘肃临夏、临洮一带),共收复北宋王朝失陷两百多年的土地两千多里,招附藏族百姓三十多万人,乃北宋立国110年 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也正是取得了收复熙河地区的伟大胜利,王安石为“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大争了一口气,可谓宋神宗没有看走眼。但是王安石抑制大官 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以及改革科举制度,锐意取士,培养人才,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阶层的利益。

宋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被宋神宗罢相后过起了隐居生活。宋神宗在对待王安石的态度上,成为了一个被后世认为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人物。可惜宋神宗励精图治的壮志未酬,于元丰八年(1085)饮恨而殁,年仅38岁。倒是比宋神宗岁数大得多的父辈一级的王安石反而死在了宋神宗之后。

宋元祐元年(1086),宋神宗“驾崩”的第二年——9岁宋哲宗赵煦(宋神宗第六子)继位的第二年,王安石病逝于江宁钟山(今江苏南京),享年65岁,谥号“文”,故人称“王文公”。

说起来,宋哲宗赵煦虽然当上皇帝,但是因为赵煦的五个哥哥皆早夭,他年纪为长,因此被拥立为帝。可9岁的小皇帝能干什么?一切大权都掌控在祖母高太后手里,偏偏高太后虽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保守派,对王安石的改革极力反对——经常在儿子宋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变法败坏祖宗家法的“罪恶”,故而一味盲目和固执地阻挠。

一直到宋元祐八年(1093),专权8年的高太后死了。16岁 的宋哲宗才从祖母手里接掌了大权。好在宋哲宗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宋神宗的改革未完的遗志。他对那些凡是在“高太后垂帘时弹劾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官员几 乎无一人幸免于报复”。同时,宋哲宗像当年父亲重用改革派王安石一样重用革新派章惇(福建浦城人),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努 力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大有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取消“进贡”,进而使得西夏政权主动求和。甚至如今有人这样评价900年前的宋哲宗——他的锐意改革,使得一个GDP占全球25%30%的经济发达国家雄立于世界东方。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只能说,立志变法的王安石是一个失败的不幸的政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