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汉”花了足足六年时间自己造出了“包子机器人。”

 时间变成水 2016-01-23

用6年时间才造出了这个“包子机器人”,虽然相关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可他还想继续改进技术,为“包子机器人”再添只能抓小笼包的机械手。邢连业花费6年时间造出了“包子机器人”,能先后完成擀皮、装馅、包制、出褶等步骤,仅需12秒就能“捏”出一个带有16道均匀褶子的小笼包。

“老汉”花了足足六年时间自己造出了“包子机器人。”

起因 帮儿子解决人手问题

“俺叫它包子机器人,纯属好听。”起初想发明个“包子机器人”是想帮儿子的小笼包子铺解决“用工荒”的难题。据老人介绍,六年前,他儿子经营一家包子铺,因为人手紧缺,让包子铺的生意大受影响。再加上包子铺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包的小笼包上的褶子也经常疏密不一,不够美观。

“我脑子里于是便闪出制造个‘包子机器人’的念头。”让机器人代替人加工小笼包,不光能省下人工,还能保证每个小笼包的个头一致,褶子均匀,将来就算想扩大规模也不用担心人手不够用。

“老汉”花了足足六年时间自己造出了“包子机器人。”

埋头一干就是六年说干就干!

曾干过机械师的大爷租下一间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当“车间”,就这样,一干就是六年。“研究包子机器人当时也是一时兴起,结果就刹不住车了。”邢大爷说,从画图设计、制作零件到组合安装整套流程,他经历过无数次失败。

“小笼包讲究褶子好看,要不就成了包着馅的馒头了。”经过三年研究,他琢磨出把月牙状的小铁片围绕在圆盘上,一张一合自动出褶。“小笼包成型机”终于问世了。把包子皮和馅放在圆盘上,启动机器,就可以包出小笼包。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可大爷还觉得不大满意,于是继续改进技术,直到最终能先后完成擀皮、包馅、出褶的“包子机器人”终于诞生了。

“老汉”花了足足六年时间自己造出了“包子机器人。”

12秒“捏”出带16道褶的包子

包子好不好吃,主要在面上。仅擀皮装置他就研究了两年。设计了20多种擀皮装置,不是面团黏得压一下就转不起来,就是压得厚薄不均匀”。在经过不计其数的试验后,大爷终于想出一个法子——用擀面杖上下挤压的方式压面皮。

把准备好的面团放到一个托盘里,启动机器,转盘迅速旋转,将面团送入擀皮装置下,伴随着一阵“咔嚓、咔嚓”的声音,擀皮装置上的擀面杖上下移动挤压面团,旁边的一个装置随时拨动面团的位置,让其均匀受力,很快,一个厚薄均匀的圆饼状面皮就做好了。

“老汉”花了足足六年时间自己造出了“包子机器人。”

擀好皮后,转盘向前推动,盛放包子皮的圆形托盘一分为二,包子皮落入下面的转盘中,并旋转送入添馅装置下,一根玻璃管吸起适量的包子馅,挤压到包子皮中央,托盘四周的一圈小铁片一合一闭,一个小笼包就包好了。整个流程仅用了12秒就完成了,每个小笼包上都有均匀的16道褶。

在一个小笼包“出炉”的同时,其他几部分装置都不闲着,擀皮装置继续“咔嚓、咔嚓”运转着,装馅装置、整形装置也继续着工作,就这样,小笼包就一个接一个诞生了。

“老汉”花了足足六年时间自己造出了“包子机器人。”

执著改进 再装上机械手让它更完美

这个机器全身由1万多个零件组成,由四个电机控制。各个部分要协同工作,差一分一秒包出来的包子就不成样了。现在“包子机器人”更先进了,下端装上了一个吸尘器,每次用完还可以进行自动清洁。

在大爷研究“包子机器人”的6年时间里,他儿子已经不做包子生意了,可老人仍然执著。搞了这么多年,割舍不下了。虽然经历失败无数,可每取得一点收获,设备改进一点,心里简直比中了彩票还高兴。

“老汉”花了足足六年时间自己造出了“包子机器人。”

就拿改进自动加馅设备来说,开始想得很简单,把馅儿盛起来放到面皮上,或者让馅自动下落,可操作起来却发现这很不简单,由于灌汤馅很稀,还经常拖泥带水,经过五六次改进,邢大爷终于想出用加压装置挤压包子馅的办法。

这个法子验证成功后,兴奋得大爷好几天睡不着觉。他梦想着将来有一天,有更多人能吃上“包子机器人”加工出来的小笼包。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更多精彩

关注微信公众号:包子精英汇

微信号:baozi1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