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如何从压抑困境中突围

 江山携手 2016-01-23

语文课如何从压抑困境中突围

语文课如何从压抑困境中突围

一堂语文课,可能是下午的缘故,时不时有人在打呵欠,我坐在后面听课,总觉得特别压抑,只能在听课笔记上机械地记录着,到底有什么眼前一亮得东西,从头找到尾,自然没有任何发现。

我不敢任意评价别人的课如何,没想到,大伙都是如此,一方面是一堂课并不能完全代表着什么,另一方面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说得过分直接,难免要伤了和气,再说了,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要从平静的表面乱加判断,可能孩子们已经适应了老师这样的环境。

我希望执教者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不仅是我,在场听课研讨的人都是如此。实实在在的,执教者对这堂课也不太满意,觉得课堂不怎么活跃,自己本来也想让孩子活动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然而,课堂就是没办法顺畅完成,为了赶进度,只能自导自演了。

如今评价一堂课到底怎么样,不再关注教师如何的妙吐莲花,而是看孩子们到底学了多少,思考了多少。为此,许多听课者不喜欢坐在孩子后面,而是主动坐到孩子堆里或者旁边,就是希望判断出孩子对这一堂课的感觉。

文言文教学,当下确实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它不可能有多大的兴奋点在哪儿,毕竟古人与现代人依旧在语言传递上存在差异。据同事说,自己到某个地方去进行教研组长培训,听的就是《陋室铭》这一课,没想到,那一堂课比我们听的更加悲催,居然后面孩子睡了一大排。

说实在的,《陋室铭》,许多人觉得这样的文章短小,一定可以驾驭,等到真正回到课堂上,却发现,文章表达的思想,孩子很难理解,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从参考书上得到蛛丝马迹的答案来。

课堂上自然有学生的回答,那也不过是星星点点,明眼人都知道,那些非常全面的答案常常来自于参考资料,毕竟商家为了赚钱,许多孩子为了方便,不约而同的会买。有人说得好,有些孩子,上课看上去非常活跃,可等到考试,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为啥会如此呢,有时候,学习需要深层次思考,那种浮在表面上的热闹,有时只能忽悠外行人,实际上,有效果的课堂,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孩子思维,让新的知识在思考中得到。

刘禹锡的《陋室铭》,执教者从铭这种题材入手,本来没什么可说的,然说到最后,老师也没有说个所以然来,事实上,一堂课想要行云流水下去,找准突破口非常重要。我觉得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让孩子了解文章产生的背景,否则,孩子只会觉得文章为啥用这么写。

有人说,这一堂课如何体现作者的安贫乐道和高尚节操,真的挺难讲的,我看就是在背景介绍上出了问题。如果搞不懂作者为啥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什么价值,那么就算讲了多少知识点,孩子依旧是茫然一片。

实际上,许多老师面对《陋室铭》这样的文章,都喜欢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反正考试就是那么几个名句,或者字词的解释,才不管孩子没办法理解的痛苦。执教者能够坚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理念,我还是挺佩服的,对于文言文,我们需要反反复复地读,如此,孩子才能够在理解的道路上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我觉得任何知识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实际生活,那么孩子们就会觉得特别痛苦。这就需要执教者有主动设计情境的意识,主动走进情境中去。也许有人说,执教者不也是离那个时代太遥远了,但只要你愿意,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处理,毕竟网络上有丰富的资源,这一点,评课时,也有人听出来了,那就是刚开始,为啥不可以来个配乐朗诵,让孩子直接进入情境中去呢?

可见,文言文教学,它要求师生在打通上做足文章。一堂课之所以特别压抑,那就是老师在讲台上做足了表情,然下面的孩子就是一脸茫然,这就是在孩子步入情境上出了问题。执教者不理解,自己想尽办法让孩子走进文本,可效果不怎么好,这可能在两个方面出了问题,一方面,执教者的情境本身就有模糊性,另一方面,平日里文言文的学习就是以死记硬背来处理一切的,那么对于课堂再怎么设计情境,也不愿意主动走进,为啥,再怎么理解,到头来不还是要死记硬背吗?文言文的学习就如此走向了怪圈,执教者借助一切手段试图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可孩子们已经对文言文课堂本身没有了兴趣,这种脱节又怎么会产生更多的智慧呢?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执教者在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的推进课堂,孩子们被动应付老师的一个个环节,脸上写满了茫然,至于交叉点,那也是执教者有意而为之,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如此,压抑、枯燥、无聊,不是有下课铃,恐怕真的会搞出病来。

刘禹锡在势利小人屡屡为难自己之时,并没有放弃远大志向,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依旧保持高尚节操,原因很简单,处江湖之远,并没有对前途悲观失望,正如其诗《秋词》中所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先生的诗文豪气满怀,被同时代的白居易评之为“诗豪”那也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不由自主的在儒释道思想的作用下,自然会豁达起来,从《陋室铭》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先生的超然心态。因变革被贬,但没有悲观绝望,与柳宗元相比,似乎更高一筹,可见,人的思想可以拯救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柳宗元不是到西山游玩,登顶看到造物之伟大,下面芸芸众生之渺小,又怎么可能写出灵性十足的《永州八记》。文以载道,唐代的许多文学家,他们无论什么形式的表达,都在深邃思想的引领下得到智慧启迪,从而开创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

《陋室铭》,刘禹锡之所以没有被小人的陷害所吓倒,原因很简单,只要德性犹存,就算生活再简陋,又有什么关系呢?先生自比卧龙、子云,不就是在告诫世人,自个儿在文武方面都有才华,这样的自信并不是简陋的房子所能压倒的。儒家思想从来没有追求什么奢华的生活,更多的关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刘禹锡也不例外,他在困境之时,喜欢窗外那郁郁葱葱的环境,愿意与有思想、有修养的人交往,在生活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对于官场上的丝竹、案牍,并不是那么的眷恋,但也不是过分的讨厌,这一点,他似乎又不是陶渊明,中庸思想在刘禹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执教者不能给孩子们建立完整的刘禹锡形象,而是在知识点上过分执着,那么文章只能变得了无生趣。如皋特级教师王学东先生就喜欢围绕文章的主旨来设计一个个问题,在了解文章脉络之时深入理解文章的字词句读,如此,文章理解结束了,什么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

焚一炉香,听古典音乐,再读读这篇文章,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与刘禹锡先生有相同的呼吸,如此,你才会找到文章传递的思想到底是什么,这时候,从你嘴里吐出来的“陋室不陋”、“惟吾德馨”才会有很强的感染力。情境教学的实质就是你要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在思想上达到默契,这时,一堂课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新的认识。

同样的文本、同样的学生,为啥效果会不一样,我看,执教者啥时候能够真正让自己、学生与作者心灵上达到默契,那时候,无须多少花样,孩子们都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文章散发出来的意味自然会内化到孩子的血液中,语文素养不就是这么得来的吗?

作为语文老师,要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静下心来,让自己闲出一方净土,多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再普通的课堂照样会让孩子难忘,否则,韩麦尔先生也不会用尽全力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于漪也不会眷恋着国文老师读书的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