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解读8:生命是一个走向永恒的过程

 fengyingyiran 2016-01-23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解读8:生命是一个走向永恒的过程

  • 《论语》经典语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 谷园解读:

十五而志于学。这个“学”不是指做学问、当学者,而是指“大学之道”,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断完善自我、造福社会、追求卓越的人生志向。就是在十五岁时树立起一个健康的人生观。这个人生观不可能一开始就如此宏大而明晰,应当有一个随成长不断加深的认识过程。我是在十八岁左右才从傻皮傻玩傻学的年少无知中略微觉醒,才开始反思人生问题,慢慢形成一个初步的模糊的人生观。这是自觉的人生的起点。

三十而立。这个说法给年轻人很大压力,接近三十岁时就比较焦虑,感觉自己还一塌糊涂,家庭、事业都还在起步阶段,都面临一大堆问题和烦恼,每天疲于奔命,什么也没有立起来啊,自己是不是太失败了?其实,“三十而立”的本义是“三十而位”,不是说三十岁就立业了,就有成就了,而是说三十岁时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应当做什么,这辈子应当吃哪碗饭,而不能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盲目蛮干。这是对人生观的调整和明确,是对人生规划的巩固。接下来,就可以更加坚定地放手去拼搏。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解读8:生命是一个走向永恒的过程(林语堂)

四十不惑。孟子讲,我四十不动心。林语堂讲,连苏东坡这样的男人,生命也是从四十岁才开始。俗话讲,四十男人一支花,四十不富永不再富,人过四十天过晌等等。这些观点的正反倾向不同,但都在强调,人在四十岁时应当具备丰富的经验阅历,足够成熟,对自身、对人情事理、对各种问题都应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活一辈子得活明白了,得能对命运和自然规律有所参悟和顺应。具体怎么做呢?曾国藩有段话讲得很透,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解读8:生命是一个走向永恒的过程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意思呢?古来学者莫衷一是。研究传统经典,这种情况很多,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越是没有明确的答案,越是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求。我是这样理解的,耳朵是用来听的,听什么?听人说话,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听音乐,听天籁。《论语》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个“乐”何以高于“诗”和“礼”呢?因为,诗形之于文字,礼形之于人际,而乐是大象无形的,是最具自然属性的,是最帖近“道”的,所以音乐无国界嘛。乐要靠听来感受,这种感受呈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交流。这就是孔子在六十岁的境界。另外,繁体的“圣”字里有个“耳”字,说明圣人一定是有“听德”的。相对“看”的空间性,“听”具有时间性,中国先秦的音乐是非常发达的,而绘画则不如西方,这里面隐藏了民族性格的密码。当然,也可以简单地把“耳顺”理解为,什么话都能听进去,什么话都不动心,都从容自化,与自然和人群都能完美融合、和谐相处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七十三岁死的,孟子是八十四,所以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是坎儿”的说法。孔子从十五志于学,一生努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实现了心灵的自由解放,如此,死有何憾。

我不赞成人们都对自己的生命如此划线,都来比照孔子的这个过程。但这个心智不断成熟,人生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应当给我们一个启示:

生命不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一个追求完美,走向永恒的过程!

(本文选自谷园国学励志系列第一部《人生四书》,想买想读可关注谷园微信号:大众国学)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解读8:生命是一个走向永恒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