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蟾祖师修炼地 定安文笔峰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6-01-23

玉蟾祖师修炼地 定安文笔峰


    “定安无海,文昌无黎”,这是古代海南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而置身岛内陆的定安,缺少的又何止是海。定安的山不多也并不高,仅有几座也都散落在离县城几十公里远的南边山麓。靠近县城称得上山或峰的,显然少之又少。这样一来,文笔峰便显得格外寂寞了。在距县城20公里、离南丽湖风景区不远的一个空旷的山坡上,文笔峰突兀地耸立着,方圆百里之内,此峰一柱擎天,没有古木参天,没有庙宇殿堂,没有碑亭廊苑,就连能够证明年代久远的残存瓦片或断壁残垣都不曾寻见,文笔峰就这样孤标傲世地存在着,在定安一页页飘过的历史风云里,它不显山不露水地悄悄占据一隅角落。 

    
    但凡以文笔命名的山峰,总有它自身的渊源。古人对于大地山川的景仰,总要来得自然而朴实,犹如山野里无名的小花,灿烂而寂寞地开着,融入一些愿望或内涵就足以使之鲜活起来。据风水文献《相宅经纂》记载:“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可见命名为文笔峰的山峰,可以开启一方文思,振兴一方文脉。据《定安文史》记载,定安的文笔峰本来并不叫文笔峰,原名为李家岭,唐·咸通5年(公元864年)李懿宗皇帝派遣辛、傅、李、赵四支军队平定黎母山叛乱后,返回京城路过此地时,登峰远眺,见其峰灵性秀美、气象恢弘,青睐不已。回京奏请懿宗皇帝将其方圆三十里划为皇家禁苑,取名李家岭。后明朝中叶的儒将陈英担任两广总督按察司副使期间,为激发定安子民的文才之思,唤醒这个地方追求斯文的风气,将其改名为文笔峰。从此,定安的斯文风气果真一发而不可收。文笔峰下的荒烟古道、阡陌小径相继走出王弘诲、张岳崧、张钟彦、王映斗、王器成等一批盛名绰绰的才子,贡生、举人、进士竟多达数百人,定安出现亘古未见的“瑞兆题名欣叠叠,人才蔚起绍前徽”的辉煌景象,并因此盛誉琼州。 
    
    但也有人注定要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为文笔峰涂上一笔苍凉遒劲、浓妆淡抹的色彩,他便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南宋时期,道教由中原的移民传入海南,白玉蟾经四传谱系,在文笔峰山麓正式开宗立派、创建南宗道场。作为南宗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的玉蟾宫,后来就建在文笔峰之巅。南宗虽没有北宗“鼓动海乐”的鼎盛之势,却以其丹道文化的影响彰显一时。 
    
    “每看剑气冲银汉,知是吹笙咏碧桃”,当年的“白真人”已吹笙驾鹤远去,昔日的玉蟾宫也已无迹可寻。但南宗道教济物利人、济世渡人的禅宗,以及它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却对当地定安百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坦然直面世道人生,永远保持一种达观平和的心态,安贫乐道、知足感恩。这不得不说又是玉蟾祖师的一大贡献。 
    
    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是,生于海南长于海南的玉蟾祖师,以其文才风流、书画两绝闻名于当时人文荟萃的江南社会,成为海南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文化名人。在长达十年云游四方的坚毅访道中,不仅一路扶宗诩教、阐释三道通融的道理,而且以文会友,且行且吟,诗文书画写满天下,他善画的梅竹人物灵透飘逸、栩栩如生,“观者无不叹异”。他的草书更是被康熙皇帝誉为“有龙翔风翥之势”,脱尘世而凌九霄。就是这样一位文化造诣颇高、精通儒释道三教的一代宗师,却在三十六岁那年,毅然决然地从尘俗的视野中消逝得无影无踪。留下一首《华阳吟》“夜来梦乘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让后人幽幽地猜思千年。


    或许大师的灵魂是孤独寂寞的,悟道之后他终于厌倦尘世喧嚣,选择了挣脱与躲避,从此可以不必“彻夜烧烛以坐”,可以不必“镇日拍栏以歌”,也可以不再羁绊于尘世的重重抵牾,终于回归心灵的清纯和自由。文笔峰作为最后的归隐之所,依偎过他落寞飘逸的身影,熨贴过他苦涩忧郁的心灵,最终完成他“梦乘西风”的夙愿、完成了他毕生追寻的山水化了的宗教人生。 
    
    我决意驱车去一趟文笔峰,寻访当年玉蟾祖师黯然停伫过的身影,用心去真正感受这座被自己和定安怠慢了许多年的山峰。一路上轻车弯曲迂回,驶过南丽湖路的路口,便看见一座小石桥,桥边古藤缠树,老牛昏鸦,怡然自得,桥下的溪水欢快地流淌着。绕过一大片竹林后,突然觉得视野豁然明朗,轻风迎面撩人,心情顿时为之一亮,放眼望去,旷野平川,庄稼翠绿,阡陌相通。两旁的农舍掩映在竹林丛中,炊烟袅袅,飘飘悠悠,恍如一片僻世桃源,让我不禁想起美丽得一片葱绿的江南。我突然明白,美丽的风景应该是由心而生的,每天不经意间掠过的风景其实不就是我们心中一直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吗?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太执着于各种俗世欲望的追求,忽略并错过生命中许许多多美丽的景色罢了。 
    
    文笔峰就在这片广袤平坦的旷野间,静静地凛然安坐着,仿佛注视着这世间芸芸众生百相、万物生息流转一般,“禅心已做毡棉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它似乎已经参悟滚滚红尘中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缘起缘灭的玄机,回归淡泊与宁静,用清净和空灵将生命静静地熨贴在这片山水之间。 
    
    站在山峰底下抬头望,看见高高远远的山顶上,几块硕大的奇石就象是一匹骆驼,仰首长啸、气压东方。这与我从小听说的故事相违背,传说中的文笔峰象是一只雄居天下的老虎,虎威仰天,护卫家园。或许是我的造化太浅、悟性迟缓,意象思维中实在无法勾画出老虎的神貌,也就权当骆驼看了吧。



    文笔峰的地理构造,其实是很有趣的。它属于火山爆发后逐渐形成的地势,山峰四周属丹霞地貌,由红色玄武岩即火成岩构成,山顶的岩石呈灰黑色属水成岩,自然形成火上水下、离山坎下的既济卦相。听说每到雨季,常有暖流沿山势上升,有冷气顺山势下降,阳腾阴降,阴阳相激而为雷雨。亦为神志与精气交融互动、生生不息之理。这与道教南宗的内丹修炼法竟如此巧合,让人悠悠然产生神往之思。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沿着山脊往上走,两旁的山石中间掩映着各种各样的树木,略带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味道,还夹杂枯枝树叶的腐气,造物主精心把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雕琢得很有韵味,供奉在这里自享自美。我只感觉到这里出奇的静,静得一直渗透到灵魂深处。偶尔有几声此起彼伏的虫叫和鸟鸣,也象是远在天籁之外亘古空旷的回音。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开始有些微热起来,额头渗出些许细微的汗珠,我们在一块平坦点的石头上坐下休息时,环顾四周不禁冷汗直冒,这是块将近大半孤悬峰外的巨石,站在上面山风猎猎、衣袂飘飘,大有临风腾空之势,我听得到自己心跳加速的声音、和着呼呼的风声咚咚地跳出胸膛之外。 
    
    上山的路越发清寂了。我在荆棘和灌木丛中划出一条小道,好让自己的身子沿着那条小小的石阶往上走。路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仿佛远道而来的士子,在苍茫空旷的山野间,沿着历史的痕迹,虔诚地叩响未来的生命之门。一路上的寂寞是肯定的,犹如这座静默无言的山峰,从千年万年的寂寞中走到今生今世的寂寞,我仿佛看见踯躅前行的玉蟾祖师坚毅的身影,像划过夜空的一颗耀眼流星,将自然与生命的真实意味,留与后人去体会。 
    
    终于走到一个景点叫“娘子房”,三四块巨石以各种轻松的姿态,围成一个可遮风雨的空间,这是传说中美丽善良的仙女休憩的地方,美丽的传说总是夹杂人们很多善意的成分,只是不知那个呼呼大睡的仙人,可否在梦醒的时候,感动于仙女的情意,将那担千年也挑不去的仙土挑在肩上,一路跟着仙女回到天庭。 
    
    美丽的传说使我们爬山的步伐稍作停留之后,又继续开始赶路。山路在寂静中蜿蜒,在离山顶还有几十多米远的地方,山势变得有点险峻,山路象贴附在一块大石旁边似的,仅有二三十公分的过道,只容一人侧身而过,旁边是高高的峭壁,让人看了不寒而栗。我们小心翼翼的挪过去,再走一段路,便到了山顶庞大的巨石群下。我们努力寻求着石缝之间的支撑,艰难翻跃到一块据说是“升仙崖”的巨石下面,传说玉蟾祖师悟道升天时留下的“仙人脚印”就在这里,只要踩到脚印,人便会飞黄腾达一气冲天。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块被岁月磨蚀得变了形的浅凹石槽,却无论如何也揣摩不出仙人脚印的模样,我不禁再次对自己是否具有仙风道骨以及修缘悟道的虔诚产生怀疑。 
    
    终于站在倒放着的“仙人靴”上,眼前又出现一番奇异的景象,旁边有很多姿态各异的大巨石,象是随意堆放似的参差不齐,人站在下面竟显得那么渺小,每块巨石之间的着落点小得令人惊奇。山风吹过,仿佛听到它们随风轻轻晃动的声音,极具空灵神韵的一块巨大奇石也就是传说中的虎嘴石,更是让人心颤悸怕,仿佛不经意之间便会飘落山下。 
    
    据说虎嘴长啸的方向直指向邻县,该县百姓迷信于传说中的不祥,曾在清明时节千里迢迢来此祭拜,祈保平安。我不知道定安美丽的风景里边,为什么总和无辜的邻县牵扯上干系?或许千百年来,先人之间一次偶然的错失或龃龉,无意间成为今世后人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谈资罢了,想想不禁莞尔一笑。 
    
     站在虎嘴巨石旁边一块平坦的石块上,空气异常清爽,四面秋风飒飒,张开双臂的感觉好象要飞。最美的风景往往都在最高点,放眼远眺,百里平川,四野葱绿,云雾缭绕,空山迷离,碧树掩映着小小的村庄,沉郁苍茫、如诗如画的田园仙境,美得让人心痛。或许此情此景只在梦里江南飘逸的风烟山水中出现过。只有带着心来过这里的人,才能真正感受这片山峰带来的心灵震撼,才能明白美丽的风景即使寂寞千年,也会在苍凉的岁月里顽强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风情,境遇可以一变再变,从未曾消蚀的是藏于内心的高贵灵魂。我突然想起明朝义士张苍水临刑前曾对着家乡吴山的美丽山水,大喝一声“好山色”,那种从高贵灵魂中迸发出来的万丈豪情,是何等的天地动容荡气回肠。我甚至想到玉蟾祖师一直孜孜以求的这种山水化的宗教人生,其实是在为那些高贵寂寞的灵魂寻找一个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而我们每个人不是也一直风尘满身地在寻找吗? 
    
     下山的时候,暮色苍茫,秋露飘渺。空旷的平地上摊放着许多色彩斑斓的琉璃砖瓦,是用来开发文笔峰用的。千年孤寂后的文笔峰,终于在现代文明文化的殷殷呼唤下,从远古的寂寞中走来,以一种凌空飘逸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