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长沙7喜 2016-01-24

中国教育体制下,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原文标题:中国教育体制下,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者/龚安童 苏德中来源/大公报教育专栏

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播出了一部很火的纪录片,英国一所学校邀请了5名中国教师去学校任教一个月,看看中国的教育方式放在英国的学校环境会有什么效果。随着纪录片的播出,中西方的教育差异再次被搬上台面,又一次引起广泛讨论。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统一标准,注重课堂记录,培养勤奋和准确性。但西方教育有所不同,它更注重个性发展和个体教育,强调创造力及社交互动。

之所以比较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其实并非为了分出优劣胜负,而其更深层的意义是找到它们的差异,以便相互借鉴和学习。中国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帮助孩子打下更扎实的基础教育,而西方的教育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亦是孩子个人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如何才能在国内这种注重扎实的基础教育中也兼顾到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呢?

由于创造力的广泛性,父母总觉得有点无从下手,知道它的重要性,又有点不知道如何开始。其实创造力与许多特质都息息相关,根据伦敦大学学院(UCL)心理学博士,优儿学堂驻英教育心理学家龚安童博士的研究,家长不妨从以下这些更具体的能力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开拓大脑的第一步,孩子从小建立起的第一个社会及认知技能就是语言,通过语言表达,他们可以尽情地描述他们眼中的世界和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象,所以语言与孩子的创造力息息相关。

那么,如何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语言天赋呢?建议家长从小就鼓励孩子用描述性的语言,多用开放式问句,例如放学后可以主动问孩子:“今天你在学校都做了什么?”而不是简单的“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后者容易让孩子局限于较为封闭的回应,并不促进孩子回忆与思考,而前者有助于孩子组织语言和灵活思维,间接地给孩子一个机会讲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2.独立性与安全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最难拿捏的就是如何在独立和保护中取得平衡,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呵护和安全感,但同时又希望孩子可以早些独立自主起来。其实父母不必担心,两者可以同时兼顾,而且两者都与创造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孩子的创造力很大的部分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安全感。着名精神分析学家比昂(Wilfred Bion)有一个很关键的关于涵融(containment)的理论,具体是指家长在幼年时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包容和支撑,在各种情绪面前,都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这样他们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觉得父母在身边给他们力量,这样他们才有勇气和信心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境。这就意味着,孩子勇于创造以及勇于面对新事物的前提是父母给予足够的安全感。

3.环境适应能力

孩子的创造力与他们的适应能力也密不可分,有些孩子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挥自如,敢于表达和创新,但在其他情况下,尤其是在崭新的环境中,他们就变得胆怯和拘谨起来。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行为,父母首先应给予理解,之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何改变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试着带孩子参加不同的活动,经历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孩子可以多接触大自然,尝试一下乡村生活,感受一下田野和树林。在与自己平日不同的环境中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自己的视野。

4.想象力

想象力,毋庸置疑,是创造力的基础,它可以让孩子天马行空地想象,在原有的现实基础上无拘无束地去创造、再创造。而每个孩子其实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时候他们的一些出其不意的想法和视角经常会给父母惊喜和思考。有创意的想法是非常珍贵的,父母在这种时刻应该及时鼓励和赞扬,给予积极的回应,这个时候与其急着告诉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倒不如和孩子一起打开脑洞,用一种特殊的视角感受这个世界,鼓励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保有一颗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5.实践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在想象力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这个把想象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意识到,有些事情不仅仅只停留在想象中,它们是有实现的可能性。家长可以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一些小难题,或者在他们遇到难题时不急着第一个冲上去解决,而是让孩子当第一把手,给他们一些机会主要负责解决问题,父母可以协助孩子,及时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给他们一些小建议,共同解决这些难题,这样不仅促进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龚安童博士指出,创造力虽然看起来模煳又难以定位,但它其实与很多我们日常的生活能力都有关联。安全感、语言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它打下良好的基础,独立性和想象力促进它发展,最后实践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给它机会实现与成长。父母在日常中可以多注意这些小细节和基本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多元和多彩的空间去发挥、去想象、去创造。

鸣谢本文鸣谢伦敦大学学院(UCL)心理学博士、优儿学堂驻英教育心理学家龚安童博士提供的科学研究。

由优儿学堂讲师龚安童为大公网教育专栏特邀撰稿,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文经“优儿学堂”和作者授权发布

龚安童 英国 | 伦敦大学学院(UCL)临床心理学博士。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与儿童精神分析安娜·弗洛伊德中心(Anna Freud Center)联合主办的两年的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并在伦敦大学儿童心理诊所及北京儿童医院工作。现任优儿学堂驻英教育心理学家,担任不同发育阶段儿童的私人教师,对小朋友和家长进行一对一针对性的单独辅导和系统性的帮助,主要负责儿童训练的设计和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