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诵读?诵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

 智慧旅游519 2016-01-24
什么是诵读?诵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
诵读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
其次是要精思.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阅读活动应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比如你读《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像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翠鸟的形象.
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要知道,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通过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来达到效果.你读小雪花飘呀飘呀,就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让人听了好像看到一片片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若是读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就要读得重一些,有气势一些.只有这么读,才能让人感到雪下得很大很大,风刮得很猛很猛.
诵读是不是等同于朗诵呢?二者不是一码事.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以配合表情、手势.诵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诵读最适用于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
这是因为阅读本来就是阅读主体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阅读主体固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记忆贮存中能够找到与它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匹配与识别.这种匹配与识别的过程,就是大脑中的相似组块和课文中的信息通过相似运动而相互激活、相互联系、相互调制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头脑里存储的相似模块(即存储于记忆中的知识与经验)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如学习了《大森林的主人)后,有的同学认为猎人善于利用森林中的树枝、松鸡、苔藓等生物求生存,是值得赞扬的.而有的学生却批评了猎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由此看来,那种以教师分析和学生记忆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有悖于学生的阅读心理的,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理应予以摈弃,而代之以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诵读还有助于学生的思考,从而克服唱仰天书歌的不良习惯.正如朱熹所说: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明代的薛碹也说: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见《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
此外,这种读书方法,还有助于体会课文的声律气韵,有利于培养语感和背诵积累.
我们知道,诵读课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亦即阅读主体对课文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阅读层面应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