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镜头还是故事?腾讯《我们15个》制作思考

 真友书屋 2016-01-24

要镜头还是故事?腾讯《我们15个》制作思考

《我们15个》海报

要镜头还是故事?腾讯《我们15个》制作思考

《我们15个》的监控屏幕

科讯广电网讯 (文/马静芬)和十年前相比,观众对视频节目的需求可以说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合这种变化,电视台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节目形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真人秀。最近几年,各台在真人秀节目的形式、内容上花样翻新,竞争不仅限于台与台之间,更是在和视频网站间在争夺观众。


到今年年中,腾讯推出一档基于真实生活的大型生活实验真人秀节目《我们15个》,《我们15个》将此类节目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原因在于:从形式上看,7×24小时/360度全时直播,和以往的季播相比,已经有了本质不同:从内容上看,观众是否有兴趣介入毫不相干的人的日常生活,是否有兴趣去探究陌生人的方方面面?显然需要经过检验,尽管此类节目的版权也是从国外引进,也经过了国外实践的检验,但是在中国有没有水土不服的可能尚需制片人多加关注。

日前,我们有机会和《我们15个》的技术负责人腾讯视频的常树磊先生进行了攀谈,抛开节目内容不谈,在节目的制作上,树磊老师和我们谈了他在进行《我们15个》制作规划中的一些体会,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和传统节目甚至是新兴起的季播类真人秀节目相比,这种新的节目类型必须采取一种全新的制作理念,否则根本无法满足节目播出需求。

对传统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员而言,在大量的节目素材中选取精美的镜头是一贯的做法,这已经成为一种法则深刻地渗透到了摄像师和后期人员的头脑中,有时候,为了一个精彩镜头,技术人员可以呕心沥血,也确实,多少大片、好片因为工作人员这种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而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远的不说,《舌尖上的中国》是最近的例子,其对食材、烹饪过程和享受美食过程的镜头表现为这部片子赢得了亿万观众的首肯。

到了季播类真人秀节目,电视台和节目制作方在素材选取上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以湖南台的《我是歌手》(观看)和《爸爸去哪儿》(在线观看)为例,前者使用16台光纤摄像机和16台ENG摄像机,调音台6部,编辑站点26台,单期存储容量约150T;后者的各类摄像机使用量也超过40台,音频设备包括话筒、接收机调音台等多达四、五十台,编辑站点34台,总存储容量约1200T(以上数据来自本刊2月份周立宏先生文章 )。这意味着真人秀节目的制作难度非常大,每期300小时左右的素材量要剪辑成不到2小时的成片,压力之大难以想象。

但是因为传统制作理念和节目播出双方面的要求,上述做法仍是必须的,没有精挑细选,也就没有《中国好声音》等此类节目的成功。但是,《我们15个》仍给电视台节目制作带来了全新思考。

首先,先进和昂贵的设备不再是最重要的,和其它真人秀节目相比,《我们15个》采用的机器没有任何不同,也不是最好的。整个片场共有120个拍摄镜头、60个拾音麦克,调音台也只是雅马哈和森海塞尔的经典型号,关键的不是设备,而是设备的布设和放置,如何做到无死角覆盖,包括音频和视频,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不是每个区域都平均放置,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预测来安排,例如谷仓、牛棚、池塘等几个关键场地,并非每一个场地发生故事的频率都一样多,而且发生在不同场地的故事也有各自特点,比如谷仓内更多是人物对话环节,为表现主人公们的坚韧、毅力,摄像机机位布设比较低,这样拍出来的人物更加高大,对表现情感大有帮助。麦克布置考虑也很周到,为了将蝉鸣蛙叫等大自然的声音都逼真表现出来,技术组更多的不是对设备的挑选,而是研究故事的推进,尽可能做到2万平方米片场无缝覆盖。与此同时,120台摄像机对应120个监视屏,监视墙屏幕的排放也要参照摄像机位置,空间上与故事发生场景一一对应,与控制面板也一一对应,导播在切换画面时手眼相对,秩序井然。

以上当然不是这样一档7×24小时直播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秘笈,而是技巧。那么秘笈是什么呢?非常简单的两个字:流程。当120个镜头不间断地拍摄,不间断地形成4路播出信号,导播不间断地将信号流畅播出,并将所有素材存储,实时地从这4路信号中挑选精彩镜头,形成每日30分钟的集锦用于电视台播出,这一系列的过程应该说都是依赖于一套科学的流程,这套系统衔接制作环节的每一个工种,从总导演,到导播、摄像、场记、音频,再到后期编辑和后期音乐,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压接”在一起,而是“搭接”在一起,前一个环节给后一个环节提供最大的便利,有了这套流程,就有了强力执行的保障。

先说导播,当他从120个摄像头中进行镜头的精选时,怎样依据故事情节的推进选出干净精确的镜头就显得特别重要,导播是第一个剪辑师,选好镜头就是第一次剪辑;简单的例子是,导演如果挑选10分钟的镜头,经过剪辑和精剪后形成片段的工作量是合理的,但若挑选的镜头延长为15分钟,后期剪辑和精剪的工作量就会成倍延长。因此,无论哪个环节,前一个都是后一个的基础,都决定着后一个的效率。

再说故事导播和切换导播之间,也是这样的“搭接”协作关系,故事导播不负责切换镜头,但是负责调动整个故事线,切换导播只有理解了故事发展线索,才能精准调动镜头。切换导播和摄像之间也需要紧密配合,导控室的监视墙有120个屏幕需要监控和切换,而每一班只有两位切换导播负责从这120个信号中切出4路,因此,只有对整个故事及其发展了然于胸,并熟悉所有摄像机的机位布点,熟悉按照机位排布的监视屏,才能做到精准切换镜头。场记和故事导播之间同样有这样唇齿相依的“搭接”协作关系,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场记必须将重点事件按照时间或事件做关键词和优先级的标记,故事线导演才有可能按照场记信息快速挑选素材,故事导播就好比总导演,指挥导播和摄像按照内容需求拍摄和切换,最后播出观众希望看到和可能感兴趣的情节发展。

《我们15个》原本是从荷兰引进版权的节目,其制作流程照理也应该引进,但为了节省成本,制作流程是腾讯自己设计的,加之中国节目的拍摄场景有自己的特点,不像美国德国那样在相对平坦的地区拍摄,全年的降雨量也只有几十毫米,中国的拍摄地点平顶山全年降雨高达1000~2000毫米,信号衰减因为雨水的缘故非常大,因此,根据本地特点对节目解构后重新设计流程也变得很重要。

作为这样一档节目的技术负责人,树磊先生向我们强调,技术系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技术方案和执行这个技术方案的人之间的磨合,是如何让执行者理解你的设计理念并说服他们不折不扣地按照方案去做。从前,在导播和摄像的心目中,挑选最精彩的镜头是工作的信条,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对素材进行百里挑一的工作才能创造出精品,这样的工作理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朝一日当你试图改变这一切的时候,就好比要改变一个真理那么难。但是,如果每一位摄像和导播都按照这个信条工作,每个人都觉得还不够好,甚至试图推翻前面的故事线索,那么这样一档7×24小时直播节目是根本无法运营下去的。

《我们15个》已经于2015年6月23日起在腾讯视频开启24小时/360度全时直播,6月29日晚腾讯视频和东方卫视首集日播版上线,至今已经播出二个多月,二个多月来,没有产生播出失误,这其中,新的制作流程和工作人员对流程的执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我们15个》的制作工作都做得很成功。而对于电视台而言,视频网站在此类新节目上的制作规划,也至少在两个方面提出思考:一是制作如何满足节目内容需求,二是即使是传统播出形式的节目,也需要在制作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播出效果之间寻求平衡,换言之,追求尽善尽美的制作或许不再是观众最核心的诉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