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您应该有一双传神的眼睛

 江山携手 2016-01-25

老师,您应该有一双传神的眼睛

老师,您应该有一双传神的眼睛

一天下来,从早到晚,连续听了七堂课,覆盖了所有年级,这对于一个初中老师而言,无疑能够全面了解小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也许有人会认为,初中老师听小学老师的课,会觉得没有意思,殊不知,殊途同归,教育的基本原理还是差不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非常感谢上帝,我可以从幼儿园到初中这一个算得上大循环的课都能够领略到,这对于全面理解教育是有帮助的,毕竟一个人,处于一个小圈子里,很难在眼界上有更大的收获,自然视野也就不怎么开阔了。如今,听的课多了,自然对整个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样的财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的。可悲的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却认为初中老师听小学老师的课,有失自己的面子,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地抵触情绪,这样的态度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事业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呢?

曾几何时,我有些奇怪,当时,初中老师紧张,许多小学老师到初中执教,没想到一段时间下来,他们的教学效果与初中老师不相上下,甚至还有一部分老师超过初中的老师。其实,这么长时间走来,不断地在各个学段行走、思考,才发现,一个老师如果在大循环中不断地探究,会寻求更加符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手段,自然效果就更好了。

我主张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应该分成小学和初中这两个部分,完全可以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来个大轮回学校,就像过去从初中到高中组装的学校一样,我们的教师置身其中就会更加完整的看待教育,也就能够更好地把脉教育实质。

每次听课,无论周围有多嘈杂,课是以什么样子呈现,我都不忘观察老师的眼睛,如果仅仅是记一下听课笔记,听一些课堂环节,可以肯定,这样的课,你只能在表面徘徊,看不到什么奥秘来。

毕竟这七堂课是经过选拔的,是一些非常像样子的课,我们也就不像平日里听课那样无聊,思考的东西也就更多了。低年级的小朋友,老师为了让课堂活泼有序的进行下去,往往会想出各种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该怎么坐,该如何听老师的问题,该如何的写字,脚该怎么放,话该怎么说,……这一切看上去是小事,可是老师如果处理不当,那整个课堂会乱糟糟的。

说实在的,一些人可能胜任高年级的教学,一旦走进低年级,你未必就能够适应,人家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就算大道理一套又一套,可表达方式有问题,小朋友们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自然效果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有些老师只管教学进度,不管学生的学情,那在低年级就会天下打乱了。

七堂课中有两堂课是低年级的,我发现老师们每一个环节都很认真,写字时候一笔一划,读句子的时候字正腔圆,时不时还要矫正孩子不良的坐姿,纠正错误的读法和写法,反反复复,没有任何的急躁,这一点上就值得高年级的老师学习。初中的许多老师都觉得孩子不怎么开窍,讲了许多次,就是孩子考不出像样的成绩,如果也有低年级老师的那份耐心,一切又会发生改变。

我发现低年级的老师喜欢用眼睛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毕竟小孩子天真无邪,口无遮拦,在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幼稚的东西。比如,一个“考”字,老师让许多小朋友组词,等到说了差不多了,老师即将进行下一个环节,突然会有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又想到了一个,其实,说出来的是刚刚某个同学说过的,自然底下哄堂大笑。老师这时候千万不能乱,一方面表扬小朋友肯动脑筋,另一方面还要提醒小朋友要认真听别人说话。

我观察到老师很少把目光游离孩子,就算是举手了,有的孩子未必把问题听清楚了,站起来难免要说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来,老师时不时要委婉地告诫孩子,要注意全神贯注,否则,一旦开小车了,就不是好孩子了。

不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一无是处,其实,对于自律教育问题,连美国的一些教育专家也佩服。人家的老师在这方面不如中国的老师,他们想尽办法让孩子听清问题,可是效果总是那么的差劲,这一点上,中国基础教育财富需要认真地梳理,千万不能够丢掉。说到这里,我应该向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老师致敬,他们无私的奉献和智慧的教育方式给了高年级教育带来了希望,只不过孩子到了高年级,由于老师忽略了习惯的维护,导致许多孩子身上又产生了许多毛病,这些真的值得许多有良心的教育人去反思。

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不会把目光仅仅锁定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解决方法方面,更多地会梳理孩子身上存在的习惯,对于好的方面,要想办法巩固,对于不理想的地方,自然要想办法克服,如果一个班学风正了,习惯好了,学习自然会在原有基础之上得到长足的进步。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高年级老师要好好地向低年级老师学习,不要以为你教育的内容有了难度,就觉得良好的习惯可以忽略,这是当下教育之所以问题重重的原因所在。我们的老师不知为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地戴上有色眼镜,冷冰冰的,没有人情味,总把孩子拒于千里之外,这样的隔膜式的教学能有多大的效果,真的很值得怀疑。

七堂课,只要是生动的,有效果的,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关注孩子的习惯,时不时会根据课堂的变化设计一些机动的环节,让每个孩子都有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事实证明,那种代替学生思考,或者单一思维的教学,孩子们不怎么喜欢。我们只要在某个教学阶段,听到老师说的设问句多了,底下自然会目光呆滞,没有了生机,一旦老师挣脱了这样的藩篱,课堂马上就有了生命力。自问自答式的教学常常是教学进度决定着的,我们喜欢这种方式,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只要是有悟性的孩子,还是有点收获的,但是对于整个班级质量的提升,事实上是大问题。课堂的生命力到底由什么决定,我认为需要老师精确地引导,科学的点评和简约的过渡,这不是一日之功,许多一辈子进行追求,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自然也能得到新的飞跃。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我们有许多问题,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没有解决,一旦碰到一位出色的老师,他哪怕一句话,就像打通了经脉一样,你会一通百通,自然会学出点不同的效果来。尽管有人说,好孩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自己悟出来的,但是,孩子没有一点门道,就算再有悟性也无济于事。

上帝给了我们同样的智慧,可是每个人的机缘不一样,自然结果也不同了。在一天时间,我没有喝什么水,静静地在那儿听课,生怕放过了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许别人认为可以忽略,只要你在意,说不定对以后的教学有大的用处。

稍微梳理一下,我从七堂课中学到了许多,尤其是,有效果的课堂,老师要有百倍的耐性,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变化,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以自己的思维来代替课堂的一切,如果这样下去,你只能得到一点点效果,说不定时间长了,孩子会一无所获,那无疑是浪费孩子的美好时光。

无论是少年王勃、瞎子阿炳、大松树和小松树、可爱的孙悟空,还是大名人安培、大文豪萧伯纳、感人的徐秀娟,我们的老师都需要用心去设计课堂流程,让自己的眼睛始终会说话,从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美丽的大自然呵护孩子的生命,让教育的春天不断弹奏和谐的音符,铸就美丽的一天,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