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国庆长假济南灵岩寺一日游记

 wangrg123 2014-10-13
金秋时节,游完曲阜三孔,余兴未消,又去游灵岩寺。
 
图片
灵岩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灵岩山脚下,始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图片
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图片
大清早,从济南解放桥,登上专线旅游车,直奔长清。经过一个小时路程,到达灵岩景区,迎面可见一山,山巅形似鸡冠。相传,昔有盗贼,夜过其下行窃,忽闻巨鸡鸣晓,震慑山岗,贼怖而从善,故称鸡鸣山。该山景色秀丽,为旧时灵岩十二景之一。

图片
与鸡鸣山相对,有石坊屹立。此坊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四柱高耸,柱础石鼓夹抱,柱端“朝天吼”昂天,额枋横贯,上镌清乾隆皇帝御笔“灵岩胜境”。从石坊,到灵岩寺山门止,有一段清幽漫长的路,沿途景美若画,胜迹甚多。过桥之后,山路渐陡,古柏夹道,苍翠笼荫。路北侧,溪水激湍,水涛、松涛,轰鸣震耳。上陡坡,即到灵岩山门广场。

图片
大灵岩寺碑就位于山门西南处,成为迎接游客的标志。“大灵岩寺”四个大字为元至正三年(1343年)山东廉访副使文书讷书写。


图片

图片

检票处就设在一山门,也成金刚殿。

图片
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


图片
过一山门,就进入灵岩寺院内,迎面是天王殿,也称二山门,建于明朝,单檐硬山顶,房梁为五架梁,两边以穿插枋连成一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

图片
天王殿东侧有唐、宋、金、元、明、清代等多块石碑,中立宋皇佑经幢一座。

图片
天王殿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而有“晨钟暮鼓”之说。


图片

图片


天王殿北面是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宋崇宁大观年间,住持僧仁钦创建,是寺僧诵经的地方。明正德年间,鲁王捐塑佛像于其内后,更名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是硬山顶,建造精巧,勾角玲珑,上施黑瓦,现存的殿是清朝中叶建造。

图片
位于大雄宝殿前,千年银杏树,硕果累累。

图片
大雄宝殿西侧有“摩顶松”一株,实际是株古柏,有人在树旁又种下两株柿树,三树共同成长,相映成趣,秋天柿红柏绿,更是好看,遂成一景,景意“百(柏)事(柿)如意”。有趣传说,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摸庭前一株老干尽枯、苍古可爱的千年古柏日:“吾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唐僧西去求佛后,果然生出向西长的新枝。几年后,西指的树枝忽向东指。寺里众僧见之曰:“吾师回矣,快迎之。”果然唐僧已到。


图片

图片

百事如意北面,就是寺中的中心建筑千佛殿,它是寺内保存下来最早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明、清时予以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千佛殿为单檐灰筒瓦顶建筑,殿面7间,建于两米高的基座上。

图片
前檐八根石柱,柱础雕刻着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匠心独具。斗拱由于层层叠套,使前檐伸出两米,檐角长伸高耸,显示出展翅欲飞的风采。

图片
婆娑世界,万丈红尘,恩怨情孽,聚散浮沉……东边第一尊便是达摩祖师,传说达摩苦思冥想九年,悟了一句话:“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然后成佛。

图片
“说一不二” ,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而罗汉身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罗汉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依稀可见,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

图片
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根据资料分析,罗汉是宋代塑造的,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图片
出千佛殿向东,往上攀去,青檀树各式各样,有孔雀开屏状、有一帆风顺等等。

图片
再朝北向上,就到达御书阁,建于唐。阁内原有唐太宗、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 等御书,毁于金代。门前有宋大观年间住持僧仁钦篆书门额。

图片
御书阁拱门顶上突生一"千年凤檀",根部全裸,丛生枝干数十条,状似凤冠霞帔,又似龙头,因此又被称为"鸳鸯檀"。

图片
从御书阁下来,东面是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泉水从石涧中冒出,泉水甘冽,终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镜,“镜池春晓”即出于此。卓锡泉,亦名锡杖泉,世传为法定禅师用锡枚敲击山石,水随锡杖飞涌而出得名,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图片
向西,回千佛殿,从西路攀登,就到辟支塔,它是寺中最高建筑,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辟支塔始建于宋,历时63年完工。它清秀如宋代的男子,玉树临风,做就了远眺的姿态,沉默而内敛,提升着寺院的天际线。

图片
这座精工细做的青砖塔,虽历经风雨,依然不失精细秀丽,岿然侧身,堪称古代建筑的奇迹。南宋文学家曾巩在《题灵岩方丈七律》诗中写出了它的非凡气势:“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图片
从辟支塔向西,不远处,就到墓塔林简称塔林,它是由灵岩寺历代住持高僧的墓塔、墓碑组成的。

图片
墓区里保存着自唐代至清代的各种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看完墓塔林,山下的景点就游览结束。

图片
大家开始登山,“无限风光在险峰”,攀登的第一站是“一线天”。

图片
“两峰矗立,狭通一线”,好似神灵用巨斧劈开一般,仅可容一人侧身通过。于此峡中仰望,只见蓝天一线,故名“一线天”。因处于东侧山巅,又称“东天门”、“小天门”。

图片
从“一线天”南望,约1公里处的山峰下,有孤石耸立,相传为朗公之化身,故称“朗公石”。远远望去,酷像一光头和尚,身披袈裟,背着行囊,拄着锡杖,沿着山路踽踽前行,实乃唯妙唯肖。朗公是灵岩寺开山鼻祖,是北魏时期精通佛法的高僧。传说朗公曾在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所以称之为灵岩山。

图片
继续向上攀登,到第二站:白云洞,壁上镶嵌着乾隆皇帝钦书御碑七方。洞门上方是悬崖,古柏倒挂,凌空欲飞,每逢急雨乍停,西北风送着云雾,爬过方山之颠,冉冉飘向白云洞两侧,从东南方向遇山回旋的气流,又把云雾吹回,如此不断地下泻升起、吹回、翻浪、飘荡,犹如白云从洞口涌出。

图片
最后一站是红门大佛,佛龛为唐贞观年间开凿,内平面呈椭圆形,正中雕有释迦牟尼石像,高约5米,体态丰腴,身着袈裟,趺跏而坐。旁有菩萨、弟子、卫侍、神兽造像等。洞内题记甚丰,尤以唐宋两代最多。明嘉靖三十八年于龛外增建方形石室,坡顶,叠涩出檐,外壁涂朱色,俗称“红门”。门前为平台,台周设护栏,人们可凭栏观赏四周景色。龛上,巨岩削壁如屏,青葱翠绿,景色壮丽,称“方山积翠”。

图片
在山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经意一拍,也是一副醉心画卷,清风徐徐,让人如痴如醉。

图片
该下山了,“林间听鸟鸣,田边观五谷。”行走在灵岩寺景区的山涧里,周身放松,好似正徜徉在“小江南”的景致里。

游玩灵岩寺,尽兴而归,自写《沁园春》一首留念:
拾级相携,笑语行吟,直上线天。
望白云冉冉,昊天无际,苍松翠柏,花海如烟。
石栈通幽,檀荆隐路,挥汗何由偏此山?
回眸处,看宝刹缭绕,仙韵声暄。

灵岩雾渺云端,有败垒荒园共向残。
叹塔林钟鼓,凄惶傍道,罗汉栩生,寂寞经年。
悄怆苍凉,伤心顾盼,秋月春花俱等闲。
碑碣上,现先哲遗训,警世箴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